高 艳 辉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民医院 濮阳 457400)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多发性[1]。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由于缺乏准确的诊断方法,多数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2]。据资料显示[3~4],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每年死亡人数可达11万人,死亡率仅次于食管癌和胃癌,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原发性肝癌按其类型可分为肝脓肿型、肝硬化型、癌转移型、肝肿瘤型4种,其发病因素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发生恶性瘤变,且其起病隐匿,对临床诊断产生较大困难。为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8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核磁共振检查,对比CT检查,结果如下。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53.68±4.95)岁;肿瘤直径2.2~9.5cm,平均直径(5.5±2.8)cm。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3.78±5.05)岁;肿瘤直径2.3~9.7cm,平均直径(5.3±2.7)cm。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行CT检查:检验科医师设置扫描参数,扫描患者膈肌到趾骨下缘,对患者进行静脉静脉造影剂,再进行门动脉期、肝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检查前指导患者进行吸气放松训练,保持仰卧体位。观察组行MRI检查:(1)检验科医师帮助患者采取横轴位,进行脂肪抑制、T1W1平扫和T2W1横扫等扫描护理,给予患者三维动态加强、脂肪抑制、冠状位、T1W1和延长性T1W1扫描。患者进行T2W1扫描时,序列采取FRFSE-X1,TE为85.1/MS,TR为6000~7059MS;进行T1W1扫描时,序列采取FSPGR系列,TE为2/MS,TR为155~180MS,层厚设定为8mm,层间距为2mm。患者进行三维动态加强扫描时,序列采取M3d/FSPGR,设定TE为0.8/MS,设定TR为2.9MS,设定层厚为4.2mm,设定层间距为2.1mm。(2)选择对比剂时,主要选择欧乃影、马根维显或莫迪司。严格控制对比剂药量,待药物推注约施动态扫描操作,连续4次扫描获取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注射约3min后,对患者进行脂肪抑制、薄层轴位T1W1和冠状位扫描,并获取延迟图像。
(1)诊断结果:记录两组诊断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计算诊断准确率。(2)病灶:记录两组肝内病灶个数和肝外病灶个数,分别计算肝内和肝外病灶阳性率。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病灶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n(%)]
组别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对照组(n=44)35(79.55)34(77.27)33(75.00)观察组(n=44)43(97.73)∗41(93.18)∗42(95.4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对照组检测出33例患者肝内病灶76个,肝内病灶阳性率为75.00%;15例患者肝外病灶65个,肝外病灶阳性率为34.09%。观察组检测出41例患者肝内病灶121个,肝内病灶阳性率为93.18%;24例患者肝外病灶125个,肝外病灶阳性率为54.55%。观察组检测肝内病灶数、肝外病灶数、肝内病灶阳性率和肝外病灶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核磁共振简称MR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核磁共振最早运用于物理和化学生物等领域,直至1973年才开始应用于医学临床检测。MRI属于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原理,外加磁场经射频脉冲激,产生信号并利用探测器检测,输入计算机后在屏幕上显示[5]。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方式主要包括CT检测和MRI检测,MRI可有效作出矢状面、横断面、冠状面等各种体层图像,相比于CT检测,不会产生伪影,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6]。临床认为通过MRI检测可有效改善诊断结果。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诊断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MRI检测可有效检测出患者疾病,原因在于CT检查使用X射线对人体会造成一定辐射损伤,具有一定局限性,若患者病变组织的密度与正常组织密度相近,进行平扫易发生漏诊,须进行增强扫描,且其图像空间分辨力较低。核磁共振技术运用于疾病诊断历史较长,以原子核自旋运动为基本原理,包含高分辨率和多参数,可同时进行多方位扫描成像,且对患者不会造成任何辐射和创伤,在进行检测时,通过合理利用造影剂,有效提升检出率,降低肝癌漏诊出现次数。MRI平扫,T1W1显示为低信号、T2W1显示为高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包膜、癌瘤体内动脉期和病灶强化,一些癌灶病变区出现肝血管床破坏。包膜是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重要项目,T1加权像对患者假包膜显示良好,呈现较薄的环状低信号影;而T2加权像可显示出两层结构,外周是略高信号影,内层低信号是纤维组织,由受压胆管、血管组成,原发性肝癌患者可通过MRI有效诊断出。观察组病灶检测数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MRI检测可有效检测患者病灶数,原因在于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呈阴性或水平较低,不利于患者早期进行诊断,当AFP水平可准确检测出时,患者多已进入中、晚期。CT检测由于表现会出现相互重叠,无法将血管瘤病变和原发性肝癌进行有效鉴别,具有一定局限性,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低。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率,值得推广。
1 杨乃忠,董从松,刘洋,等.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的评价.肝脏,2016,21(11):951~953.
2 侯俊杰,杨影,李孝男,等.异体CIK联合血浆置换干预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50~53.
3 刘礼军,涂年姣,余伟,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38~39.
4 李丽珍,钟秋红,黄昌辉,等.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比较.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1):76~78.
5 蔡伟,向飞,黄耀欢,等.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巨块型肝癌可切除性评估及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1):53~58.
6 常琼,白岩,张宇晖,等.心理护理在脑磁共振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62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