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蒙蒙 任杰
单元计划俗称“教学进度”,是教材、教学内容与教案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更是《大纲》、《课标》等体育教学顶层思想、理念,生成、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关键环节。从单元计划中,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教学管理的成效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的底蕴状况,预测学生培养的发展趋向和初步效果。所以,教学单元计划的意义与作用十分重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众多“着力点”合成的“关键能力”,是学科价值的重要标志,将直接影响到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回顾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历程,如果我们将“双基”看做课改的1.0版本,那么“五个目标”的确立,就是2.0版本,“核心素养”就是课改3.0版本。通过快乐的运动(活动),达成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社会适应性”,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特质。这种理念下的教学单元设计,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三个层面:
所以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快乐体育教学单元计划的创新、重构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单元设计理念的新突破
传统单元设计秉承的是,“技术为中心的竞技体育甑别、选拔”的教育理念。单元模式是以某一项技术、内容为中心进行解构。这种方法一直牢牢占据着教学单元设置、编排的“主阵地”。其实,竞技技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的比例很小。从对象看,我们面对的是广大“普通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兴趣、运动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所以竞技技术只能是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不能成为他们学习的“过程”。“五个目标”理念,虽然意识超前,但依然没有形成匹配的教学单元模式,这就阻碍了课改的创新、改革与发展。
“核心素养观”下体育学科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是“以运动、知识、技术为依托”“能力、规律、方法”为目标。这种理念的内涵更加“凝练”“升华”,外延更加“宽泛”。单元设计的“自由度”“空间”更加灵活、便于操作,形式、内容、方法更多样化。基于核心素养内涵的单元,教材则成为学生培养、生成“关键能力、素养”的“原材料”,单元教学计划就是“加工过程、方法”,“产品”是学生的“能力、素养养成”。本案例的设置,就成功“突破”了技术为中心教学单元设计的局限。
2.单元设计“切入点”多元化
由于理念的突破,案例设置的“切入点”为“基于多项教学内容、技术的‘共性规律’”。这种思路对多元化教学单元模式的拓展,是实践中一种大胆尝试。后续陆续推出了竞技、运动为目标的竞技单元;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的素质练习单元;提高活动能力为目标的主题活动单元;“分类组合”的体操类单元;基于“器材功能”开发、拓展的教学单元设计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教材视角、学生视角、教师视角、教学视角等等。这种教学单元的设计思路和模式,可以极大发挥教师的专业、技术、教学等各方面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根据地域、校情、学情,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单元,凸显出学校体育教学的性质、功能和特点。
3.单元设计形式多样化
案例实践证明,基于不同“切入点”和不同视角的小学体育教学单元,催生出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游戏单元、主题单元、活动单元等新型单元模式纷纷亮相。把技术“隐藏”在快乐背后,使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变,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上海新近推出“变形体育器材”、江苏的“快乐体育课堂”“共生”“伴生”“悦动”课堂等。
水平二 四年级《体操与武术组合单元》
知识技能:熟练运用武术手型、步型,掌握体操支撑与悬垂技术。
体能发展:通过《体操和武术组合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游戏,发展学生的柔韧、平衡、协调性、力量、爆发力等共性的身体基本素质。
情意表现:课堂中通过自主、合作练习、游戏竞赛法等,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并通过相互观察、学习分析、交流体验,共同提高各方面素质。课堂练习时以激励为主,增强学生自信心。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品质。
课时4组合动作设计
组合动作内容:1.“桩上”移动及冲拳练习。
2.斜体悬垂拉杠练习 游戏:夹球入“篮”
组合动作技术:1.桩上马步、弓步移动及冲拳、亮掌。
2.斜体悬垂及拉杠引体向上练习。
重点:1.移动冲拳
2.仰卧吊杠提拉。
难点:稳定性肌力
学时目标达成:1.通过“桩上”移步冲拳、亮掌,进一步提高学生武术练习的难度、质量。
2.利用“桩”,设计成多部单杠,提高练习的密度、强度。
3.通过两者的练习,增强学生四肢的力量、平衡等素质。
4.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
图1
学练目标达成:1.教师讲解示范、提出安全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2.学生在单个动作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移动中的练习。
3.小组练习、相互观摩学习。
4.学生表演、展示。教师点评。
5.合作进行“夹球入篮”游戏。比谁夹得多、快。
课时5组合动作设计
组合动作内容:1.“桩上”移动及冲拳、亮掌练习。
2.支撑后摆下。
游戏:爬行穿越障碍
组合动作技术:1.“桩上”冲拳、摆腰亮掌。
2.利用“桩”成单杠,进行支撑练习。
重点:武术手型、步型熟练。体操支撑后摆下。
难点:控制与稳定、力量
学时目标达成: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武术技能和支撑后摆下技术。
2.提高学生力量、平衡、协调等基本素质。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克服学生单杠学习的畏难情绪,培养体操学习的积极性。
学练目标达成:1.教师引导下的“桩上”冲拳、亮掌练习。
2.学生的自我和互助、模仿学习。创新发挥。
3.教师个别指导与帮助、启发。
4.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方法、要领。
5.提出游戏规则,组织游戏。比谁完成又快又好。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核心素养观下的单元设计,在教学内容、技术处理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
1.基本技术的“同类”原则
案例设计中,应抽取、提炼教学内容、技术“同类”型的内容。例如:体操的支撑、跳跃与武术的力量、爆发力训练等方面都是相通的;体操的前、后、侧滚翻、单杠的穿腿等,和武术也有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是解构和建构教学单元的技术基础。
2.基础素质的“互助”原则
学生身体的基础素质,对任何运动项目都是相通、共融的。例如:柔韧、灵活性、力量、爆发力、平衡、心理稳定性等方面都可互补。在发展基础素质的时候可以一举两得。
案例中围绕“方凳”进行的单元设计,将武术和体操的“基础素质共性”,从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组合、重构,极大地提高了身体素质练习的效率。
3.教学方法、措施的“兼蓄”原则
许多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手段、方法等,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和“共性规律”,案例中教学手段使用的“兼容并蓄”,就是有力的实证。
每项技术内部,都有严谨、科学、完整的技术系统。基本技术“解构”时,协同、整合各个要素和关键环节,需要把握好技术解构的“度”。盲目“解构”和机械割裂,会造成技术连贯性的“人为断裂”。教师在技术撷取时要克服随意性、“游戏化”现象。在技术解构时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整体与局部的相对关系
技术“解构”时,把握好局部技术结构的“整体、连贯性”,可显著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2.现象与本质的交互关系
如案例所示,单杠支撑,学生练习时支撑不稳,看上去是学生的支撑力量不够,实际上是学生的平衡、控制力弱,支撑着力点比较“窄”。利用两根体操棒并列固定,加宽了支撑面,提高了支撑“稳定性”,降低高度,减小难度,练习效果立马提高。因此教师应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动态与静态的相对关系
理论、学术、技术等层面的解构、分层,都是静态、机械、形而上的结构剖析。只有教学视角的技术解构,才能做到结构分析的静态与动态结合,教学重、难点的动态生成。因为运动技术在泛化、分化、动力定型阶段的技术解构“态势”,是不断在变化发展的。
4.技术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层次关系
技术目标是“终极目标”,教学目标是“层次目标”,下位目标。单元设计应把握准目标层次,避免把竞技体育的要求、规格、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多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认识、感知项目,进而选择一项喜爱的运动,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5.技术与教学载体的匹配关系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竞技器械的“专一”性,既是优点又是缺点。辅助、替代器械的使用可以弥合竞技器械练习的不足,使练习变得更加适用、有效、便捷、实用。运动技术能力与运动器械的“适配性”,是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
案例中,利用方凳,作为武术练习的“桩”。再与体操棒组合成“简易单杠”,组合成不同的“障碍”游戏。可以让课堂教学灵活、简约、高效。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快乐体育教学单元案例的创新、重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也永远在路上。但是依然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将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结构体系“打散”,选取“共性”技术“精髓”,建构快乐、伴生型“组合单元体系”,既有理论支撑,更符合当下小学体育实际。
2.创新拓展器械的多重功用,克服和弥补原有技术练习和器械方面的不足与缺失,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多型校本教学单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