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旷
《2017智慧生活指数报告》显示,在用户日常消费习惯调查中,有40%的人出门带现金少于100元;52%的人月均消费里仅20%用现金;超70%的人表示:只能用现金支付时才会使用现金,100元现金可以使用超过一星期;84%的人表示:不带钱只带手机出门可以很淡定。这足以说明,不随身携带现金已经逐渐成为不少人出门的常态,在各种无现金支付方式下,我们距离无现金社会也越来越近。
自支付宝、微信两大巨头合推无现金支付方式以来,移动支付已与人们的生活习惯融为一体,愈来愈受大众喜欢尤其是年轻一代,出门只带手机已成为一种轻时尚。但为了实现更加便利的交易过程,无现金支付理念其实早就在中国的金融生态中萌芽,并逐渐发展出众多适用于不同交易情况下的无现金支付方式。
无现金支付第一代——刷卡时代,于用户而言刷卡既便捷又时尚,而于商户而言还要向银行系统支付额外手续费,尤其是对小商户而言更显不划算,但还是在大中型商户中普及开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现金有保管风险,对大中型商户和消费者来说,刷卡这种交易方式更加简单便捷,而且在技术保护下也更加安全;其二,简化结算方式。一般来说,大中型商家的日流水比较大,如果能够部分使用刷卡业务,无疑能够减轻清点的工作量,也能更清楚地看到银行账单流水。所以,于商户而言,现金支付并不完美,所以商户也就更愿意尝试各类非现金支付方式了。
最初的刷卡方式是使用银联标志的银行卡刷POS机完成消费,用户需要在POS机上输入卡密码再签名确认。此支付方式可将消费数据汇集到银联系统,并以此作为参照数据掌握人们的消费习惯,更有利于商户营销。但此种刷卡支付方式更适用于客单价大的商户,如大型商场、超市,珠宝店等,而之于客单价小的便利店、小商铺并不适用。且刷卡需要输入卡密码并签名核对,致使刷卡效率低,降低门店运营效率。
针对刷卡效率低的痛点,各大银行后又推出了银联闪付卡。这是一种非接触式IC芯片卡,芯片卡上加载了电子现金账户,用户不用输密码,挥卡即可消费。虽说单笔消费不超过1000元,非常适用于小额支付,但持有此类芯片卡的人太少,且该卡账户需要到银行网点提前圈存现金到电子现金账户中,有时很不方便。再者,在传统消费思维下,免密免签的支付方式也不符合大众的安全消费习惯,所以使用银联闪付功能的顾客较少,未能普及。
另一种普遍被应用的刷卡方式便是城市一卡通,源于公交卡。最初只在本地城市刷卡乘坐公交车,而后逐渐扩展到出租车、轮渡、地铁、煤气水电等生活缴费。此卡非常便民,很受大众喜欢,但此卡亦有很大局限性,一来此卡仅限于在一个城市使用;二来覆盖范围不够广,仅限于生活中的部分场景使用;三来此为无记名卡,一旦丢失很容易被盗刷;四来商户需铺设专用的读写设备,加高了成本。
还有一种类似于刷卡支付但媒介不同的支付方式——手机钱包,由中国移动与网银联合开发,并应用了NFC技术,用户在POS机等设备上刷手机便可完成支付,但因与银联在技术标准上达不成统一等原因而未大力推广。
刷手机便可完成消费过程也是相当时尚的支付手段,但此技术也有诸多缺憾:一来需给手机植入特定芯片,但不是每部手机都拥有NFC模式,即使在目前智能手机非常普遍的情况下,不少手机也没有搭载NFC支付模式;二来此技术需升级POS机,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商户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三来普及NFC支付需打通手机厂商、POS机厂商、运营商等整个生态链。
在刷卡、NFC等支付方式之后,新的互联网支付手段开始出现。2003年5月,阿里巴巴投资创办了淘宝网——电子商务平台,即买卖双方线上交易平台。但受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商业思维的局限,买卖双方存在信任问题,买方担心付款后卖方不发货,卖方担心发货后买方不付款。同年10月,阿里巴巴以“担保交易”模式推出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解决了淘宝网买卖双方交易信任问题。
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独立出来,从只服务于淘宝购物支付扩展到整个互联网电子商务支付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并于2011年7月推出手机支付产品——二维码支付,进军线下收单业务。2013年微信也推出了扫码支付功能——微信支付。在双方开拓市场的较量中,中国消费者迎来了扫码支付的时尚热潮。
2013年8月,快的打车接入支付宝,成为扫码支付最先普及的领域。2014年1月,滴滴打车支持微信支付。扫码支付开始普及,线下从打车场景出发,线上则在航旅、游戏、团购等领域铺开。也就是说,从高频、小额又受欢迎的场景出发推广扫码支付,让用户逐渐习惯扫码支付的方式进而间接破除用户的安全顾虑,是扫码支付得以普及的规律。
破除了用户对扫码支付的安全担忧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家支付巨头开始掀起扫码支付线下补贴大战,简单粗暴却能直击消费者痛点,屡试不爽。从人口密集消费群体庞大的一、二线城市开始布局,逐步往三、四线城市、乡村扩展。比如以“双12”为突破口,支付宝曾联合约2万家线下门店推出支付宝钱包付款打5折活动,当天支付笔数达几百万笔,而微信也推出无现金日,为消费者扫码支付提供大量补贴。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不仅对支付客户进行补贴,还对商户也进行一定补贴。在支付宝与微信的拉锯战下,国内的扫码支付迎来高潮。
随着国内扫码支付市场的逐渐饱和,两大支付巨头又将矛头直指境外。2017年支付宝推出香港版——支付宝HK,而微信支付也开始向香港商家推广微信支付。以国人境外游足迹为落点,向海外扩展支付市场,将扫码支付推向国际舞台。
扫码支付如此备受欢迎只因对商家和客户皆有利。首先,于商家而言,不需要增加任何硬件成本,不用找零不用签名,效率高。客户通过扫商家二维码便可完成付款,而后又推出的“反扫”方式,商家用扫码枪一扫便能精准扣款,效率也不在话下。
其次,于消费者而言,省去了带现金的麻烦,手机在手无论线上线下随时购。既简单又快捷也安全还有潮范儿,自然深受欢迎。且消费记录可在手机上即时查看,是否消费成功,消费数据是否有误。
扫码支付以“简单、快捷、安全”著称,看似风光无限好的扫码支付也有其局限。比如扫码支付目前依然建立在手机这一电子设备之上,由于技术限制,支付并非一步到位,需要消费者进行一些操作才能最终完成整个过程。
在无现金支付方式逐渐向前进化的过程中,扫码支付风靡之后,一批更快捷先进的无现金支付技术正在落地。
2017年9月1日,支付宝宣布,在杭州万象城的肯德基KPRO餐厅上线刷脸支付,不用手机,通过刷脸即可完成支付,开启了刷脸支付的正式商用。刷脸支付应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识别人脸,而刷脸技术如此受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刷脸支付可以应运于新兴的“无人”场景下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整个交易过程的效率;其二,刷脸支付也是抢夺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新手段。
但此模式目前还有两个待改进之处:一来对生物识别技术的精准度要求很高,比如最近上市的iphoneX首推的刷脸识别技术也被爆存在一些技术瑕疵;二来增大门店硬件设备的成本,暂时不易被普及,所以提高刷脸支付的普及率,降低硬件成本尤为重要。
除刷脸支付方式外,目前也有公司在尝试更个性化的支付方式,不局限于刷脸而是借助任何用户喜欢的物件等便可完成支付,如纹身、耳朵、戒指、活体宠物、一本书等都可以用来作为支付媒介。
不论如何,从刷卡到二维码再到刷脸,当我们在设想下一个无现金支付方式会如何呈现,并为人类带来更便捷的生活时,我们其实已经成为了无现金支付方式的推崇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