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从内容提供商向阅读服务商的嬗变
——读者读书会的阅读主张

2018-05-05 02:11富康年
新阅读 2018年1期
关键词:读书会通识信息时代

文/富康年

2017年3月5日,“全民阅读”第四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次,“全民阅读”的提法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从“倡导”变成了“大力推动”。字面上的变动,传递的是国家对“全民阅读”认识的深化,整个国家都认识到阅读可能会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推动力。“全民阅读”被一再提及,《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出台和《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进入立法快车道,使阅读真正成为国策。

国策之确立与国家使命息息相关。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大重申,到本世纪中叶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人渴盼已久的现代化的目标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

梦想和目标从来不是从虚空中诞生的,蚁聚蜂屯,需要无数人付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需要的就是现代化的人成为社会的支撑,所谓现代化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阅读、善阅读的终身学习者。

如何成为现代化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有现代精神、现代头脑的终身学习的阅读者?《读者》杂志一直以来在思考这个问题。自创刊以来,《读者》就是一个有明确价值观、有“腔调”的知识传播者。创刊36年来,《读者》杂志刊发、分享了海量的文章,感动、影响了几代人,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力量,《读者》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说的就是我们在用阅读的方式关注几代国人内心的成长。在“分享经济”这个时髦新词风靡之前,《读者》就在以优质阅读分享,把更好的阅读内容传播给更多的读者,可以说,《读者》的分享形式从根本上讲就是具有互联网的分享精神。

在不断精选内容和阅读分享、传播中,《读者》参与构建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参与到中国人数十年精神生活的变化之中。36年的时间,我们沉淀了这样的认识:阅读始终是一个人最主要的成长方式之一,即使在信息时代,阅读的力量也不会减退。

国家推动全民阅读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某种内在的关系,信息爆炸与全民阅读本来就处于同一个问题的逻辑之中。信息狂涌,让获得知识更加便利,但也带来更多的迷茫和惶惑,信息海洋中,读什么、怎么读才是关键所在,选择困难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痛点之一。有痛楚就有服务的需求,时代的痛点,恰好是《读者》这样的传统媒体变革之处。

关于阅读的思考也是在2017年产生成果的。2017年年初,读者出版集团推出了一项综合性、可持续的全民阅读推广工程——“读者·中国阅读行动”,“读者”品牌借助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与著名作家、文化名家携手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阅读推广团队,搭建了自己的阅读推广平台,读者读书会就是在此时应运而生。作为“读者·中国阅读行动”的常设项目之一,读者读书会承载了读者杂志社探索从传统的阅读内容提供商转变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阅读服务商的努力。

2017年4月23日,读者读书会平台正式上线,提出“24本书主义”,推出“读者荐书”书系,交出我们关于信息时代应该如何阅读的答卷。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点是“读屏”,最重要的描述是“碎片化”。人们的生活并不会因为网络的介入变得更浅薄,但确实开始变得越来越不专注,信息越多人越慌乱;多即是少,过度的信息带来精神贫瘠。

纸媒黄金时代,《读者》以分享优质的单篇文章著称,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读者读书会提倡的则是“整本书阅读”。强调阅读“整本书”,看似是与时代风潮相悖,往后退了一步,但这一步真正关系每个人内心成长的。

当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内心充实、自信是基本条件,能说会写成为必备要求。贾森·弗里德在《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一书中写道:“如果你准备在一堆人中挑出一个人来做某份工作,那就挑文章写得最好的那个。”他认为会写文章的人必然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路明晰、更会沟通。我们突然发现,阅读,或者说读书,以及由此产生的写作、沟通的能力正在成为当代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当然,这并不是读者读书会在“碎片化”时代倡导“整本书阅读”的出发点,我们看中的并不是功利化的阅读,阅读能提供功利化的需要,但真正的价值并不在此。读者读书会提倡读“无用之用”的书,倡导与社会基本精神密切相关的“通识阅读”。

我们的时代提倡素质教育,等同于西方的博雅教育或者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根基就是通识阅读。教育不是为了造成只拥有专门技术的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想培养知识广博、气质优雅、内心充盈的人。博雅教育与先秦儒家的六艺之教精神相通,通识阅读回归的是培养理想的人格,发展丰富、健康人性的道路。

这是读者读书会为大家提供阅读推荐、提供阅读服务的宗旨所在,而这一切的起点是我们的“24本书主义”。在回答该读哪些书、读多少、怎么读的问题时,“24本书主义”是我们提供的基础解决方案。读者读书会每年推荐24本优选读物,不追新、不求异,两周一本书,在人类智慧精华中,寻找符合读者内心成长的读物,契合《读者》价值观和阅读精神的好书。

外界对中国人不读书的批评和嘲讽颇多,但从来少有认真想解决问题的人。《读者》的风格从来都是尽量少抱怨,专注解决自己最擅长的阅读问题。我们测算一个中等阅读水平的人,一年可以读500多万字的内容,每天利用生活罅隙的半个多小时,不疾不徐地品读,一年恰好是24本书。24本书是一个人踮着脚就能够得着的阅读线,一年从容品读24本“读者荐书”,一个人一生有40年有效的阅读时间,就能阅读千本之多,“读书破万卷”,不应该成为一个神话,内心丰盈,终生成长才是我们的目标。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给自己的书房题写这副对联的时候,一定没想到它会被挂在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门前,也一定不会想到它会成为燕京大学的校训,并被无数中国的各级图书馆奉为圭臬。作为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的晚辈,谈到信息化时代的阅读和读者读书会的阅读主张,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这句话,“积德”由家而至国,造就文明的社会,“读书”从个人而至社会,成就民主的国家。我们期待更多的读者,能与读者读书会相伴,从文章走向书籍,在“读者荐书”的陪伴下,获得丰盈的内心和美好的人生,也期待能够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多具体的、个性化的阅读服务。

伟大的博尔赫斯把天堂想象成图书馆的样子,是因为阅读是成本最低的与智者交流的方式,能赋予我们简单的一生5000种人生。从《读者》到读者读书会,我们始终坚信“真善美”,这也一定是天堂最不可或缺的信念。

猜你喜欢
读书会通识信息时代
10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名人传》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