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8-05-05 01:24
河南农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小穗基腐病分生孢子

一、发生危害情况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小麦受害严重,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

小麦赤霉病是滑县小麦上的一种常发病害,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可减产30%~50%。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根据国家标准(GB/T5494)规定,小麦中病粒超过4%,不能供人畜食用。

二、病原及症状特征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串珠镰孢、锐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黏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该病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病、茎基腐病、秆腐病和穗腐病。

(一)苗腐病

苗腐病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色,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二)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三)秆腐病

秆腐病多发生在穗下第一节、第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四)穗腐病

穗腐病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素有菌源量、品种抗病性、生育期和气候条件,一般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流行。在滑县矮抗58、周麦系列品种较易感病。

春季气温在7 ℃以上,土壤含水量>50%时形成子囊壳,气温>12 ℃时形成子囊孢子。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三、发生规律

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玉米穗轴和其他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夏、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病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

四、防控措施

(一)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长江中下游的扬麦、宁麦等品种对赤霉病表现较好的抗性,其他多数品种对赤霉病表现感病。

2.农业措施。合理排灌,雨水多时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二)化学防治

1.防治适期。齐穗期用药。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防治。

2.防治方法。每667 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或12.5%氟环唑乳油48~60 mL对水45~75 kg常量喷雾,也可每667 m2用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喷雾或轮换施用,在小麦始花期(10%扬花)喷施1次,间隔5~7 d喷施1次,连喷2~3次。

猜你喜欢
小穗基腐病分生孢子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
鸡 妈 妈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
最新研究表明,不育小穗有助于提高高粱等禾本植物的产量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
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克隆成功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百香果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