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萍
本文主要从发病特征、鉴别、诊断、病理解剖学结果等方面对猪口蹄疫病的发生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索了猪口蹄疫的防治路径,旨在有效切断传染源,改善猪口蹄疫发病情况。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急性、热性、高密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引发牛、羊等偶蹄牲畜发病,同时诱发人类感染。本病传播迅猛,能够在短期内造成区域大规模流行现象,严重影响地区养殖业发展。为了实现猪口蹄疫有效控制目标,本文现对猪口蹄疫的发生和防治进行了探讨。
1 猪口蹄疫的发生
1.1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潜伏期平均1~7d,病猪发病2~4d表现为闭口、流涎、精神沉郁、可口伴有吸吮声,体温40~41℃。发病1~2d后,病猪唇舌和牙龈出现蚕豆至核桃样大小的疱疹,内呈水样,涎液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垂于嘴唇边际。水疱经一昼夜左右自然破裂,呈溃疡状,体温渐渐恢复常温。病猪发生水疱同期或稍延后,蹄冠和趾间柔软皮肤表层出现水疱,短期内破溃,后逐渐愈合。
1.2 病理解剖学结果
猪口蹄疫经病理解剖检查后发现,病猪胃粘膜、支气管、气管和咽喉处均出现溃疡或烂斑,心包膜存在点状出血症状,肠粘膜伴有出血性炎症,心肌切面伴有黄色或灰白色斑点、条纹,形似虎皮条纹样,因此又被称作虎斑心。
1.3 诊断方法
①流行病学鉴别:直接与病猪或是已被口蹄疫病毒污染的饲料、畜产品、水源、草場、饲养工具、交通工具、空气等相接处即可感染,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②临床表现诊断:病猪表现为蹄冠部皮肤肿胀、潮红、伴有跛行、水疱、疼痛、跪行、蹄壳脱落、卧地不起等症状,体温升高。同时鼻颈部出现乒乓球或黄豆大小的水泡,短期内破裂后形成溃疡。哺乳期仔猪伴发急性心肌炎、急性胃炎或四肢麻痹症状,逐渐衰弱死亡,仔猪死亡率甚至可超过80%。③病理解剖学诊断:口腔粘膜、乳房、鼻颈等部位均存在黑棕色溃疡,蹄部溃烂,心包膜存在点状和弥散性出血点,心肌切面伴有淡黄色或灰白色条纹,心肌松软呈黄褐色煮肉样,肠粘膜损伤严重。
2 猪口蹄疫的防治路径
2.1 切断传染源
①坚决遵循“自繁自养”原则,在种猪引进过程中必须详细了解种猪场是否处于疫病流行区,经隔离检疫、免疫接种、药物净化、消毒、驱虫,并经口蹄疫抗体、猪瘟抗体检查后方可转进生产区饲养。②在疫病流行期尽量避免向外引进种猪、猪苗等,防范外来猪群携带口蹄疫病毒出现交叉感染情况,这是因为部分育肥猪场会出现下述情况:购进猪苗在原先猪场并未发病,在进入新育肥场后受饲料、环境等变化因素影响产生应激,直接导致仔猪自身免疫力下降,引发猪瘟、口蹄疫等疫病。③对于周围地区存在口蹄疫的猪场,必须加强隔离防护工作,逐只排查育场内猪只是否存在口蹄疫症状,一经发现立即隔离,避免猪场口蹄疫扩散,加强消毒。
2.2 加强消毒
①口蹄疫病度对卤素、醛类、酸性消毒制剂即为敏感,可采用碘制类、复合醛类和氯制药剂对猪场内的猪群、栏舍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②严格审查猪场内猪只和人员进出情况,采用醛威稀释液(浓度比1∶300)消毒池对进出车辆轮胎进行消毒,消毒池内的药剂溶液平均每3d更换1次。同时采用醛威稀释液(浓度比1∶600)对司机鞋底、车体、驾驶室脚踏垫行喷洒消毒操作。③采用醛威稀释液(浓度比1∶600)对猪场内进出人员及其鞋底行喷雾消毒,猪舍口安放洗手盆,醛威稀释液(浓度比1∶300),进出人员进行手部消毒,消毒液平均2~3d更换1次。④采用醛威稀释液(浓度比1∶600)对过道和生活区进行喷雾消毒,1~2d消毒1次;采用采用醛威稀释液(浓度比1∶300)对生产区路面及其周边区域进行消毒,平均每平方米喷洒药剂100ml,2~3d喷洒1次。
2.3 免疫预防
采用O型口蹄疫灭活浓缩疫苗对猪场猪只进行疫苗接种,若病猪口蹄疫型号为A型,则接种O型疫苗无效,因此必须对症接种。种公猪平均接种3次/年,平均每4个月接种1次;后备公猪、母猪配种前分别间隔30d接种2次,肌肉注射,3ml/头;种母猪配种前需接种浓缩苗,剂量3ml/头,并于分娩前30d行再次接种,3ml/头,保证种母猪产后乳汁内母源抗体水平>1/1024,保证仔猪可有效抵御口蹄疫病毒;仔猪断奶后60~70d可接种浓缩疫苗,剂量2ml/头,110~115d再接种3ml/头;商品猪出栏前26~30d可再免疫3ml/头,以防在屠宰场或运输途中感染发病。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充分掌握猪口蹄疫发病过程,从而及时诊断病猪,将其与健康猪只进行有效隔离,并加强消毒,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以此防控口蹄疫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