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生态新城发展

2018-05-04 09:55彭飞翁增光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基地农产品主体

彭飞 翁增光

1 现状

1.1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重视市场的引领作用,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2010年我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100∶120,2016 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100∶141,在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蔬菜、茶叶、水果、草莓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种植结构更加合理,农业效益得到提高。

1.2 新型主体不断壮大。大力扶持农村新的生产力,全区已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00余家,流转耕地面积累计3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8%。其中市级以上重點龙头企业51家(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市级38家)。各类农业企业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32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7家,家庭农场228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

1.3 产业融合步伐加快。推动农业与加工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一是蔬菜、茶叶、水果、稻米、水产品和畜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依托旅游景点的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迅猛,农事体验、农家乐、鲜果采摘等新的旅游产品受到欢迎。

1.4 科技应用增效显著。狠抓新技术推广应用,轻简栽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高效技术应用率达95%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为农业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国英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武大天源优质种子繁育基地等重点种子基地全面提档升级,为打造中部种都,推动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种植结构不优。一是种植布局不合理,蚕豌豆、西甜瓜、芝麻等种植品种小而全,多而杂现象依然存在,一村一品,一街一业推进不快;二是油菜、棉花等部分作物施肥及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技术粗放,生产效益低;三是传统产品出现品种退化、优势降低和地力消耗等现象,农业新品种开发缓慢,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2 经营主体实力不强。我区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数是500亩以下的规模,农业生产、存储、运输、销售过程中的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机械化程度不高。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我区农产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的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滞后,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与先进地区差距大。

2.4 农旅一体化程度不高。一是许多旅游景点只注重山水景观的打造,缺乏种养殖体验式的农耕文化内涵,韵味不足,景区吸引力不强;二是农业优质资源和农村闲置房屋开发不够;三是配套建设不完善。

2.5 农民素质有待提升。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还不强。

3 建议

3.1 扩大有效供给,优化种植结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去低效产能、保障有效供给。明确供给侧改革方向,按照稳粮食、减低效作物思路,适应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升级需求,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一是科学布局产业规划。根据全区气候和不同的地域特征,划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农产品功能区、传统农产品保护区。注重农业生产布局与城镇、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匹配,在南部区域集约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智能化农业;在中部提档升级六指、罗汉、李集、前川、祁家湾5个万亩连片高产农田项目,建成稳定的优质稻基地、双低油菜基地,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在北部有序开发茶叶、林木、赏花基地。二是创新发展思路。依托农业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在结构优化上推广能提升生产效益和适合开展优质农产品加工的新品种。重点是稳定水稻产量、调减油菜、棉花产量、增加大豆产量、鼓励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生产。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把生产绿色食品、安全食品摆在优先位置,推行绿色防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绿色品牌。

3.2 创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体系。一是促进农工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的保鲜、包装、储运等产后各环节的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二是促进农商融合发展。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产品结构调整及时导向。支持农民、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黄陂区外开设更多直销店、连锁店。三是促进农产品研发团队与高校紧密合作。

3.3 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农旅融合。建立和完善与乡村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加快政策创新,着力拓展用地空间。四是探索“市民下乡、村民进城”的路子,鼓励中心城区有志创业者下乡投资,带动乡村旅游业和文化发展。

3.4 完善外部环境,促进新型主体加快发展。一是培育经营主体,发展集约经营。完善 “三权”分置改革,为各类资本进入农业扫清障碍。采取引导土地流转培育主体,引导工商资本壮大主体,强化政策倾斜扶持主体等办法,引导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逐步解决耕地抛荒难题。二是改善生产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灾后重建、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结合在一起,加强田埂、堤坝、沟渠、塘堰等水毁工程和干支渠疏浚、延伸工程建设,高标准建成一批农业基地“毛细血管”渠系,提高农业自流灌溉面积。

3.5 加大培训力度,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关系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猜你喜欢
基地农产品主体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我的基地我的连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农产品争奇斗艳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