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年度进展研究评述

2018-05-04 01:58:25陈美景冯广京仲济香
中国土地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

陈美景,冯广京,仲济香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2007—2017年,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中国土地科学学科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作为经济活动重要承载空间和生产要素的土地,人们对其认识在不断深化,土地的内涵、属性、价值和功能也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其多样化的需求而不断丰富扩充。各行各业围绕土地开展的生产功能评估与挖潜、经济运行机制分析、产权与制度体系建设、空间利用与规划布局、生态服务与保障价值、相关信息技术手段等研究,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土地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科学学科的升级与发展。

近年来,土地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以“篇名”为“土地”或含“用地”,或者“关键词”为“土地”或含“用地”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从“2007”年到“2017”年的文献,共获取文献168975篇,其中,期刊文献83909篇,国内会议文献4536篇,国际会议文献328篇,硕士毕业论文13126篇,博士毕业论文1019篇,报纸文献64501篇(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22日,下同)。

为系统掌握每年土地科学领域研究的进展概况,及其成果的创新性与价值性,科学评判土地科技研究成果对土地资源管理实践的反映、支撑与指导情况,2007年起,《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创立了“年度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与展望”(以下简称“年度评述”)研究项目,针对每年度CNKI等发布的土地科学领域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硕博士毕业论文等,梳理分析每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重点,并结合当前政策热点和科技需求,提出下一年度土地科学重点关注内容。至2017年,“年度评述”项目已持续开展了11年,经历了方法由单一向综合、人员由编辑部向全学科权威专家、内容由《中国土地科学》一本期刊向包括全球主要涉及土地问题的期刊、结构由土地科学重点研究领域向土地科学二级学科的发展转变,极大促进了《中国土地科学》期刊服务并推动土地科学学科研究事业的发展[1]。

2007—2016年,“年度评述”论文单篇下载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篇均下载1715次,篇均被引7.8次;而同时期以“篇名”或“关键词”包含“土地”或“用地”检索出的83909篇期刊文献中,篇均下载317.4次,篇均被引5.0次。由此可见,“年度评述”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土地科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篇均下载量远超土地科学领域其他论文,篇均引用量也超过土地科学领域期刊论文平均水平,为土地科学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本文综合分析2007—2017年“年度评述”系列成果,大致依据前期(2007—2009年)、中期(2010—2013年)、后期(2014—2017年)的时间阶段划分,整理出该时期中国土地科学重点研究内容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制度及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初步提出土地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土地科学相关研究及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研究

2007年以来,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得到了飞速发展与全面完善[2]。前期研究中,有学者基于结构主义提出了土地学科体系建设的构想,指出土地学科的基本框架包含土地知识基础设施层、核心体系层和知识扩展层[3]。

中期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研究了章植的《土地经济学》和张丕介的《土地经济学导论》在中国土地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学术价值[4-5]。

后期关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的文章大量涌现。冯广京研究了土地科学学科的独立性,指出土地科学学科是一门具有不可替代的土地权籍核心理论,并与土地租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共同构成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核心理论轴,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的独立学科[6],并提出了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理论及其模型、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和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扩张的本质和驱动力[7-8]。其他学者分别从土地科学的学科名称[9]、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10]、学科范式框架构建[11]、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2]、与社会经济的关系[13]等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并进一步研究了土地资源学[14]、土地管理学[15]、土地工程学[16]、土地信息技术学[17]4个二级学科,以及地籍学[18]、土地经济学[19]、土地利用学[20]、土地利用规划学[21]4个三级学科,在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立30余年来的发展概况与演进规律,并结合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提出今后各分支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重点关注方向。

由此可见,2007—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经历了“提出基本学科框架—聚焦单一分支学科研究—学科体系全面系统建立”的发展阶段,显示了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由单一薄弱到系统完善的蓬勃发展态势。

未来一段时期,土地科学学科将围绕土地权籍、土地租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三个核心理论,在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和土地科学三维空间研究域模型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土地科学学科范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指引下,在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任务推动下,学科基础理论不断充实与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发展成熟,为支撑建设中国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决策指导。

2 农用地保护研究

2.1 耕地保护

保护耕地始终是国内外学者长期重点关注的问题。前期的耕地保护研究主要关注耕地变动,如分析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探讨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中期逐渐过渡到建立多元化的耕地保护体系研究,主要涉及法律、政策监管手段[22],以及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预警体系、社会约束机制等[23]。后期研究重点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有学者指出,以经济激励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模式实施效果最佳[24],因此可以通过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类型进行划分、对供体与受体进行界定、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度等方式,计算合理的耕地保护补偿区间[25],并探索有效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2.2 农用地质量提升及规模化经营

关于农用地质量提升,前期重点关注土壤健康评价、农用地产能核算、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城区扩展用地空间布局中的应用等;中期关注重点转为提升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方面;后期集中关注耕地集约水平及耕地地力评价,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关于农地规模经营,前期重点关注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中期研究重点为农地经营规摸与专业化、农户兼业化、农业绩效的关系,以及关于农地经营的适度规模探讨;后期关注重点转为农地规模化经营对缓解当前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矛盾的作用。

2.3 农用地多功能研究

前期研究侧重于农田的景观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中期关注重点为探讨农用地的低碳利用以及农用地生态保护,加强污染耕地综合整治,重视土地污染防治立法。后期注重农用地的社会保障和生态涵养功能,完善农用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有利于维持区域社会稳定、提升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并可降低失业率,提升农用地的生态功能,可以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有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分析以上研究可以发现,2007—2017年中国农用地保护研究呈现出“揭示变化态势—强化全面保护—提升保护机制”的发展脉络,学者们对农用地研究的关注重点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深入和细化,耕地保护研究逐渐由简单的耕地数量变化分析逐渐过渡为探讨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体系,再到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提升措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农用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的严峻态势,以及学者们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努力与期望。

今后的农用地保护研究将以耕地保护为重点,进一步探讨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和经济补偿机制,继续强调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措施,坚守耕地红线,全面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推进农田生态整治和土壤污损修复,不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与生态功能,努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 土地制度研究

3.1 土地产权

前期的土地产权研究集中于《物权法》背景下的土地制度解析、农村和城镇土地权益等。中期重点关注土地发展权与农村土地确权。后期土地产权研究集中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宅基地制度研究以及妇女土地权益等。不动产统一登记研究主要关注国外不动产登记的历史演变、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中国不动产统一登记提供参考;宅基地制度研究关注交易费用视角下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区域差异、法律体系的内部矛盾、产权资产化的障碍等[26];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成为新的研究视角。

3.2 土地征收

土地征收方面,前期研究注重探析中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缺陷,如征地程序不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不合理、被征地农户安置满意度不高等,并提出完善土地市场、提升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加强安置工作监管与绩效评价等合理化的政策建议。中期重点关注土地征收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研究,有学者提出农用地合理征收补偿价格应包含农用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和土地发展权价值等[27]。后期逐渐关注征地制度改革中的法律机制建设、农民权益保护等,体现了征地冲突与补偿机制研究方面方法与对策的多样化趋势[2]。

3.3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研究方面,前期重点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内在机制和驱动力。社会、经济以及政策制度是影响农地城市流转的主要因素[28];制度收益是驱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过渡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29]。中期研究逐渐过渡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方面,研究指出应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准绳,帮助提高农户流转后的收益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降低土地制度的不确定性。后期学者们深入探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

上述研究可以发现,2007—2017年中国土地制度研究基本呈现出“简单的表象研究—深入的机理分析—系统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一逐渐发展的趋势,反映出在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现有的土地制度设置存在着缺陷与弊端,农民和妇女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学者们从征地制度改革、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建设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和措施。

今后土地制度研究仍将以现代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土地征收与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重心,进一步完善“三权”分置办法,不断加快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

4 土地市场研究

土地市场的研究包括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联的市场,以及土地市场自身规律和机理的研究[30]。近年来土地市场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土地供应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等。

4.1 土地价格

前期土地价格研究重点关注地价与房价关系探讨、地价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等。中期演变为长时序波动规律和市场预期对地价的影响。后期研究重点关注地价变动的内在机理、土地市场的价格运行机制、土地价格的微观影响因素等。

4.2 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前期主要关注土地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机制等。中期重点关注土地金融和土地资源约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土地市场运行状况等。后期学者们逐渐关注土地市场运行效率评价及机制和土地市场化改革研究。

4.3 土地供给

前期集中于土地供给方式及规则变化研究。中期重点关注土地供给在宏观尺度方面的时空分析。从空间上看,东部地区住宅市场价格对土地供给信息的敏感程度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31];从时间上看,土地供给对住房供给量在1—2年内有显著影响[32]。后期,土地供应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引发的供给结构不合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提出了中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框架和重心[33]。

4.4 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前期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制度性障碍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中期学者们关注的重心转为农村土地市场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重点[34],应尽快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促进农村土地市场发展[35]。后期研究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受到了较多关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的流转增值收益分配体系[36],应通过立法指引、改革土地税制等化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中的矛盾。

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土地市场研究呈现出“基础理论分析—重大问题突破—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学者们期望通过基础理论分析中国土地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追寻城乡土地市场“二元结构”存在的制度根源,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一系列改革建议与措施,实现中国城乡土地市场统筹发展。

今后,土地市场研究将以提升农村土地市场化程度为重点,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金融体制创新,总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逐步实现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同权同价。深入研究土地市场运行的规律与内在机理,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 土地利用研究

5.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前期学者们重点关注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中期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方面,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和构建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向[37]。后期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范围有了新的扩展,除关注城市建设区土地集约利用之外,还重点研究了以城乡结合部、城市新区、交通用地等为对象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34],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集约用地模式方面,从空间、时间、功能三个维度对集约用地模式进行了重构设计[38]。

5.2 土地利用变化

前期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结构与时空变化特征。中期重点关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效应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效应研究集中于自然效应方面。后期重点关注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效应及模拟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效应分析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为核心,并继续深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在水文、气候、碳排放等方面的效应。

5.3 土地利用评价

前期重点关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土地协调度评价,集中探讨了理论与技术方法。中期土地评价研究重点关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适宜性评价,其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各行各业各区域的评价实证研究;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涉及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等研究。后期,除继续关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之外,还关注了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和土地生态评价。本时期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研究对象进一步扩展,评价方法不断创新,时间尺度向较长时间跨度的动态特征分析转变,方法上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土地适宜性评价重点关注后备资源开发评价和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和研究对象均有所创新。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涌现出新的评价方法,并出现了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理论,为城市用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土地生态评价为围绕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土地生态效应评价、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展开[39]。

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2007—2017年中国土地利用研究呈现出“理论与技术探析—广泛的应用实践—方法模拟与技术革新”阶段性发展态势,显示出中国土地利用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尤其是土地利用评价研究已经从实践应用阶段发展到规范化的理论体系研究阶段,并不断扩展评价的对象与时空尺度,更新评价技术与模型,提升评价的精度和科学性。

今后,土地利用研究将继续深化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推动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与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普适性,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对各行业发展和建设的保障作用;深入探讨土地利用管控策略,从增量供给、门槛约束、存量挖潜、市场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管控方案;进一步开展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分析,探讨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探讨有效的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

6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6.1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

前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研究集中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用地需求量测算方法、环评体系以及公众参与方法研究。中期重点关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如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方法、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思路等,并有学者探讨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后期研究中,学者们继续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方法、目标和任务。建立适用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布局的可行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考虑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测算生态服务价值,将改进的土地用途分区模型应用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以生态安全与水资源约束为前置条件进行土地利用模拟,并创建乡级规划辅助编制系统[26]。

6.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

前期研究重点关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度和公众认知程度评价,指出应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监测系统,实时反馈规划实施情况及规划布局与现实差距,促进实现“动态规划”。中期关注重点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绩效评价,研究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将城市增长调控目标调整为较好地促进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稳定和城市的紧凑增长[40]。后期集中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建立兼具层次系统性和模糊性的规划实施评价方法[41]。

6.3 规划协同

构建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前期的规划协同研究比较少,主要侧重于目前国内尚显薄弱的乡村地域空间规划和基于灾害防御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统一协调衔接方面。中期研究重点关注规划协调方法与路径,为弥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协调定量评价研究的不足,有学者构建了二者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评价方法,同时分析二者协调途径[42]。后期关于规划协同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关注重点为规划协同的机制构建和技术路径研究。在机制建设方面,建议重构空间规划的多部门合作机制,成立跨部门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委员会;在体系构建方面,建议构建以保护管控规划为基础、综合规划为引领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在技术层面,通过建成区、生态区、规划建设区及远景预留区控制线进行空间管制[26];在规划理念上,基于时空锥理论[7],研究分析了“多规冲突”和“多规融合”的机理[43],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44],建议空间规划改革应分层级侧重,“国家规划侧重保护,区域规划重协调,县市规划重管制”[45];在规划协调上,应统一国土空间基础数据、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用地分类标准,合理确定规划期限,控制空间发展底线。

以上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研究逐渐趋向成熟,展现出“关键技术与方法探讨—实践与应用扩展—多规融合与协同”的发展路径,体现了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正在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中,不断满足各类区域、各种资源与制度条件、各种发展变化状态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践需要,在支撑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用途管制、区域生态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将在继续重视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规划基础理论研究,探索科学先进的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更多地发挥公众在规划编制及实施中的作用,继续深化研究“乡村振兴”理念下的村镇体系规划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技术路径,继续有效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等在体制、机制、技术、实施等层面的协调、衔接与融合。

7 土地整治研究

7.1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前期农村土地整治研究集中于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现状分析,探究农户在农地整治规划及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中期集中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分区研究及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该时期进一步深化认识了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和实现的技术路径。后期重点关注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和农村居民点布局及优化调整,逐渐注重从微观尺度分析农村衰落的原因和规律,并较多关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

7.2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前期研究重点关注了压煤村庄搬迁与“挂钩流转”政策结合问题及对策、露天采石场密集区土地整治与复垦模式和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措施体系。中期研究中,学者们重点分析了节约集约利用矿业用地的途径,开展了油气项目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探讨了采煤塌陷地整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了矿山土地复垦公众参与内在机制。后期研究中,学者们重点关注了旧城镇、旧工矿及城中村的改造,协调改造规划与上位规划的关系,优化城中村改造的技术路线。并进一步探讨了工矿废弃地在“产业结构优化”框架下的更新利用模式,科学安排矿业废弃地整治的规模和时序。

7.3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前期研究中,重点关注了采煤塌陷区的土地复垦模式、基于3S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和矿区生态景观修复技术。中期研究重点关注了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动态补偿机理与规划实践、高潜水位煤矿区耕地保护的复垦技术及优化途径,以及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地整理的修复方法、修复评价等。后期学者们关注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的协同综合研究,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形势下,加大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力度和退化土地改良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监管体系。

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土地整治研究近年来呈现出“问题研究与现状分析—提出治理模式与对策—理论与技术创新指导应用实践”的发展路径,反映出11年来中国土地整治研究从问题导向到技术导向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发展历程。

今后,土地整治研究将继续坚持推进技术和理论创新,以先进、科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指导土地整治和复垦、修复等工作的开展,并将越来越重视生态效应和农户主体地位在土地整治工作和研究中的体现。

8 结论与讨论

从2007—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发展变化(表1)可以发现,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研究经历了非常明显的跃迁和提升,对特定研究内容的认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拓展,研究的视角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研究的对象逐渐由简单的表象概述走向系统的机理分析,研究的技术方法逐渐由定性的描述分析走向定量的科学评测,研究的对策方案逐渐由现实的问题解析走向依靠先进的科学与理论技术手段,进而到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全面系统的机制体制,这也显示出了土地科学研究的内生扩张性,符合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理论[7]。

今后,中国土地科学研究将围绕土地权籍、土地租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三个核心理论,在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和土地科学三维空间研究域模型理论的指导下,继续秉承系统论、多元化视角,在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现阶段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指引下,深入研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下的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土地科学基础理论,革新技术方法,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土地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和基础支撑作用。

表1 2007—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发展变化Tab.1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land science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郎海鸥,冯广京. “年度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和展望”价值和影响力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7):27 - 33.

[2]冯广京,朱道林,林坚,等.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3 - 20.

[3]郑斌,卢新海. 基于结构主义思考的土地学科体系构建设想[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1):9 - 15.

[4]张清勇. 章植与中国第一部《土地经济学》 [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2):64 - 69.

[5]张清勇. 张丕介与《土地经济学导论》 [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6):84 - 88.

[6]冯广京. 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性研究——兼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思路与框架[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20 - 33.

[7]冯广京. 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及土地科学学科演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23 - 31.

[8]冯广京. 关于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土地(系统)”定义的讨论[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2):1 - 10.

[9]冯广京. 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名称的讨论[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1):1 - 7.

[10]林坚,刘文. 土地科学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的思考[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4):4 - 10.

[11]严金明,夏方舟.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构建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2):30 - 17.

[12]朱道林,谢保鹏. 论土地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3):22 - 31.

[13]彭毅,鲍海君,耿槟. 土地科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7):17 -26.

[14]尤南山,蒙吉军,李枫,等. 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1):4 - 15.

[15]朱道林,张立新,杜挺. 论土地管理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范式[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9):7 - 14.

[16]胡振琪,梁宇生,许涛,等. 试论土地工程学[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9):15 - 23.

[17]郑新奇,胡业翠,张春晓,等. 中国土地信息学30年发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90 - 96.

[18]詹长根,冯广京. 地籍学演进及其理论体系框架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0):4 - 14.

[19]丰雷,藏波,张清勇,等. 中国土地经济学30年发展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4 - 16.

[20]林坚,张叶笑,周琳,等. 土地利用学30年发展综述——兼论土地利用学的二级学科可能性和中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原创性[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0):15 - 22.

[21]林坚,周琳,张叶笑,等. 土地利用规划学30年发展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9):24 - 33.

[22]冯广京,陈美景,曾爽. 2009年国内土地科学重点研究评述及2010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71 -79.

[23]陈美景,冯广京,薛翠翠. 2010年国内土地科学重点研究评述及2011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89 -96.

[24]阎其华,李炳燃. 国外耕地保护的法律措施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4,16(5):517 - 522.

[25]周小平,柴铎,王情,等. 中国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9):3 - 10.

[26]冯广京,林坚,胡振琪,等.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4 - 19.

[27]王静. 天津市西青区农用地征用补偿标准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6):60 - 64.

[28]高魏,闵捷,张安录. 基于岭回归的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3):51 - 58.

[29]杨志荣. 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差异及其对政策调整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3 - 8.

[30]冯广京,林坚,胡振琪,等. 201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3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84 - 96.

[31]朱嫒玲,燕玉铎,赵俐. 土地供给信息对我国住宅市场价格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5):782 - 786.

[32]张娟锋,刘洪玉,任超群. 土地管制、市场价格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12,(7):110 - 117.

[33]冯广京. 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和方向[J]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1):4 - 12.

[34]冯广京,林坚,胡振琪,等. 2013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4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3 - 19.

[35]唐健,谭荣.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释放”的新思路——基于成都和无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 - 15.

[36]王敏,诸培新,张志林.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增值收益共享机制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51 - 58.

[37]渠丽萍,张丽琴,胡伟艳.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5):970 - 975.

[38]王芳芳,郑新奇,夏天. 集约用地理论模式探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41 - 47.

[39]冯广京,朱道林,林坚,等. 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8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73 - 89.

[40]何格,王珍,欧名豪,等. 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同调控绩效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9):64 -69.

[41]高奇,师学义,王子凌,等. 基于PSR-FUZZY模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2):427 - 432.

[42]张亚丽,黄珺嫦,蔡运龙,等.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协调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4):91 - 96.

[43]张叶笑,冯广京. 基于时空锥理论的“多规冲突”和“多规合一”机理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3 -11.

[44]张叶笑,冯广京. 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25 - 32.

[45]张衍毓,陈美景. 国土空间系统认知与规划改革构想[J]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11 - 21.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土地规划
我爱这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02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迎接“十三五”规划
分土地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