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8年展望
——土地管理领域分报告

2018-05-04 01:58:24朱道林张立新
中国土地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制度

朱道林,杜 挺,张立新,宋 洋

(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2.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北京 100193)

1 引言

土地管理领域研究涉及土地制度改革、不动产登记与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监管与土地财政、土地政策与法律、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和Springer、Science Direct等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以土地管理/行政体制/政策/法律制度、土地征收管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土地市场/利用管理、土地督察、土地财政、地籍管理、不动产登记、土地利用管制、耕地保护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中文期刊文献92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02篇(均为CSSCI来源期刊);英文期刊文献93篇,其中SSCI来源期刊33篇。通过文献遴选,最终确定参考文献共86篇,其中中文期刊文献68篇,英文期刊文献18篇。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农业经济问题》、《资源科学》、Land Use Policy和Agricultural Economics等国内外期刊,遴选文献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017年土地管理领域国内外研究文献分布情况Tab.1 Research literature on land management

2 2017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017年,国外土地管理研究重点探讨了土地管理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持续关注土地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生态效应;在土地政策与法律方面重点关注现行土地法律的改革与创新、土地政策的调整;在土地权属研究方面侧重探究土地所有权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以及土地所有权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

2.1.1 土地管理与管制研究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方式至关重要,侧重研究土地管理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学者研究了马达加斯加西南部高原地区居民认知水平对当地土地管理方式的影响,认为当地居民的生态知识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知识、名称性的知识以及与精神信念相关的知识在可持续土地管理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1]。对埃塞俄比亚的土地管理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方式(SLM)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必须将其与其他投入和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对初始劳动力成本的补贴相配合,以保证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长久实施[2]。学者关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分权改革,研究表明朝鲜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权利下放给地方农民群体,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增加了粮食作物的多样性和生产力,同时也有利于森林恢复[3]。此外,还有学者以加纳为例,研究了传统的土地治理机构在土地管理权力下放中的作用。研究认为,传统的土地秘书处(Customary Land Secretariats)的建立不能完全满足土地管理过程权利的下放,需要建立并完善土地登记机构,才能保证土地管理项目(LAP)政策改革的实施[4]。

2.1.2 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国外研究仍然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生态效应方面。在土地制度改革的政治效应方面,研究指出,土地改革是20世纪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受农民运动的持续影响,它仍然是当今政治议程的重中之重。在对厄瓜多尔的分析中,学者认为,土地改革运动实际上是对土地资源日益市场化的一种反向作用,旨在加强土地自由市场的社会和政治控制[5]。在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效应方面,研究以越南为例,分析了土地产权和性别对土地市场的影响,发现土地产权强度的增加有助于家庭经济安全的提高,妇女单独持有或夫妻共同持有的土地产权会带来有益的效应,包括增加家庭支出、促进妇女的自我就业和降低家庭对贫困的脆弱性[6]。在土地制度改革的生态效应方面,学者通过对津巴布韦的研究发现,自实施强制收购和重新分配的快速土地改革计划以来,农业生产力和农地质量呈现明显下降[7],这一结果与土地利用和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应从土地休耕和改变农作物种类方面入手着力改善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8]。

2.1.3 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 国外土地政策与法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行土地法律的改革与创新、土地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在土地法律的改革与创新方面,学者通过对坦桑尼亚及其邻国相关做法的对比分析,探索了通过宪法改革确保女性拥有平等权利时所存在的阻力和漏洞,建议在宪法赋予的平等权和对习惯法的渐进解释的基础上,对土地、婚姻和继承法进行全面改革[9]。也有学者调查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0个国家/地区的补偿标准,通过与国际补偿标准的对比,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尚未达到国际公认的补偿标准,并基于此提出了改革补偿程序的建议[10]。在土地政策的调整方面,有学者以荷兰为例,探讨了土地再调整法案的主要特点以及执行法案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验证了新法案实施的必要性和预期价值[11]。另有学者通过对意大利沿海地区省级层面城市化进程的定量分析,发现国家土地景观保护法案在保护沿海地区的同时,也为该地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12]。此外,还有学者以欧盟成员国为例,从调和生态学的视角,发现通过临时性法律政策的调整,对未利用土地的生态保护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13]。

2.1.4 土地权属研究 国外土地权属的研究,一方面侧重土地所有权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关注土地所有权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学者研究了加纳地区土地所有权安全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加纳农民认为通过继承获得土地所有权比传统的官方分配土地更有安全感[14]。还有学者对埃塞俄比亚土地所有权不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土地权属包含所有权、租赁权和潜在的权利(latent right),土地登记与认证并不能保障土地权属的稳定性;土地租赁权的扩大将使农民面临更高的土地权属的不稳定性;土地潜在的权利存在着极大的不安全性并可能会增加土地利用冲突[15]。在土地所有权影响方面,研究发现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会影响农民的生计多样性[16]。通过对前东欧5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土地所有权的改变是东欧当代土地利用的关键因素,土地所有权会对农场规模结构、土地市场状况以及土地面积产生影响[17]。此外,土地的所有权设置与妇女在家庭财务决策权的大小有密切关系[18]。

2.2 国内研究进展

2017年,土地制度改革研究持续聚焦“三块地”改革;不动产登记重点关注其政策效应及其实践问题;地籍管理侧重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绩效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应用;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三权分置”的法律关系方面;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等问题研究依然广受学者关注。

2.2.1 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1)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征地补偿问题是长期以来的研究重点,但2017年的研究侧重于对征地补偿的理性分析。研究提出,中国征地补偿总体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注重征地补偿的公平与效率也是改革的必然趋势[19-20]。但中国的征地补偿绝不是一个“低”字能完全概括的,既要关注征地补偿普遍过低问题,也不能忽视一些地区因征地补偿而产生的“一夜暴富”的不合理现象[21]。有学者提出,征地补偿应从中国的土地制度、发展阶段、综合国力等实际出发,现阶段土地征收补偿以不完全补偿或相当补偿为宜,而“区片综合地价+住房征收补偿+社会保障+增值收益分配”的模式则为回归“合理补偿”提供了新的路径[22-23]。

(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研究。2017年研究重点关注入市试点改革经验和问题的总结。北京大兴[24]、浙江德清[25]、四川郫都[26]、甘肃陇西[27]等试点县围绕入市制度改革探讨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通过改革试点,学者们开始探讨入市改革中逐渐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中西部地区入市需求量低[28],土地供给严重制约[29],入市后的监管体制滞后[26],政府、集体和个人的收益分配的长效机制不健全[30],并认为这些问题涉及改革的经济可承受性、政治可保障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应对得当与否,决定着改革下半程的成效和价值[31-32]。

(3)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宅基地使用权改革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2017年的研究更加突出改革的渐进性思想。学者提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明显以及农村内部的分化[33],使得各地对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改革的需求迫切程度不同。对于广大一般农村而言,宅基地使用权的生计保障功能的淡出需要一个过程[34-35]。当前宅基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改革尚存一些前置条件制约[36],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应该分阶段有序推进,以此降低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的运行成本,避免盲目追求改革速度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37]。

2.2.2 地籍管理研究

(1)不动产登记研究。随着涉及不动产登记而产生的行政和民事交叉问题日益增多,不动产登记的行为性质逐渐受到学者关注[38],学者对登记行为的行政性和民事性开展了分析,指出登记行为民事性大于行政性是今后发展趋势[39]。也有学者探讨了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中的实践问题[40],认为当前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存在法律依据和配套制度不健全,政策界限和操作规程不明晰以及对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的规定不契合等问题[41]。

(2)地籍管理研究。农村土地确权一直是地籍管理研究的重点,今年学者主要围绕农村土地确权的政策绩效和存在问题展开研究。学者发现当前中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整体进展平稳,农民对确权登记的认可度、支持度和满意度总体较高[42]。然而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开展以来,确权客体、确权效力和确权期限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43-44],农民对土地权利的实际认知度仍存在较大偏差,需要完善和规范土地确权工作流程[45],从政策支持机制、法律规范机制、监督动员机制三大策略着手[46],通过国家管控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来提高土地确权实施效率[47]。

(3)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研究。2017年的研究仍侧重自然资源负债表的编制,但也逐步关注其如何运用以及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目前正处在探索试编阶段,学者从技术到应用[48]、从理论到实践[49],逐一讨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范式与技术体系[50-51],探索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政府官员离任审计中的运用[52]。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改革方面[53],研究指出应从厘清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结构要素、维护自然资源资产的市场交易、规范自然资源资产宏观管理环境、调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纠纷4个方面重塑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54]。

2.2.3 土地市场监管与土地财政研究

(1)土地市场监管研究。学者侧重关注土地供给中的政府管理行为[55]。研究指出,在市场较平稳时,地方政府会通过减少土地供给、提升土地价格实现其经济绩效目标;而在市场波动较大时,地方政府则会兼顾“市场监管者”的职责,通过增加土地有效供应、维持土地价格实现其经济绩效目标[56]。也有研究发现,政府在土地供给中具有短期机会主义和“逆市场化”选择的行为趋势[57]。要解决当前政府供地的不合理问题,可从政府职能转变、摒弃垄断供给、构建多元土地供给格局等方面推动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58-59]。

(2)土地财政研究。学者除持续关注土地财政与城镇化[60]、经济发展[61]的互动关系外,重点关注了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土地腐败的关系。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在多方博弈过程中,通过话语的建构、对国家垂直性权力的切割以及对土地市场的隐蔽性操作,最大程度地控制土地的使用和管理,这一方面有利于快速推进城市化[62],但另一方面,却因具有极强的机会主义特征而滋生了土地违法[63]和廉政风险[64]。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激励和引资激励都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存在显著正向推动作用[65];地方政府追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标一定程度加剧了土地财政的腐败效应[66]。从长远来看,压缩地方政府的非正式权力空间、重建土地之上的多方权力平衡关系将是城市化良性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2.2.4 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

(1)“三权分置”的路径审视研究。“三权分置”改革是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两权分离”框架的延展[67],这种权利结构的细分和重构[68],既带来切实的增量利益,也蕴含制度创新风险[69]。现行的“三权分置”将重新调整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维护各方权利主体利益基础上寻找到一个新平衡点,才能发挥出制度创新的预期效果[70],应当以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为前提,以稳定农地既有法权关系为基础,以农地权利财产化为指向,以实现“三权分置”政策向可实现的法律转化[71]。

(2)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性质界定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于“三权分置”的政策内涵并无异议,但对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三权分置”的地权改革是对当前农地权利结构的重构,其目标在于实现农地资源的市场化,为农业现代化经营铺路。从拓展经营权的权能出发,应将土地经营权物权化[72-73]。但也有学者从一物一权原则出发,认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己经是用益物权的情况下不能再设立土地经营权为物权,土地经营权的性质为债权[74-75]。还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扩展用益物权的客体范围,将经营权定义为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意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客体创设的权利用益物权[76]。总体来看,学界仍具有土地经营权物权化倾向。

2.2.5 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制度研究

(1)土地用途管制研究。有学者发现,在土地用途管制中,中央政府倾向于严格遵守国家农地管控规则进行审批,地方政府却具有应对管制规则扩大审批规模的倾向[77]。在城市扩展过程中,用途管控有利于缓解生态用地面积锐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风险[78]。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均对用地扩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土地规划影响系数远大于城市规划,说明在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土地规划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79]。因此,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80]。

(2)耕地保护制度研究。耕地保护补偿与占补平衡政策仍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耕地保护补偿方面,研究发现,耕地补偿政策的持续稳定实施显著提升农民的政策满意度及农地流转参与率,但农户对农田保护的积极性随实施年限增长逐渐减弱[81],并提出应积极实践政府主导与市场交易相结合的多元补偿策略,以规范下一阶段补偿政策的实施[82]。在占补平衡政策研究方面,学者着重关注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偏差及纠偏路径[83-84],也有学者对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政策展开分析,认为实施国家统筹补充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当前亟需具体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作为政策落地支撑[85]。

2.2.6 土地管理学科研究 近年来在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得以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土地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也得到推动。研究认为,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土地管理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的学科,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侧重土地公共属性、社会属性问题研究。目前土地管理学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尤其围绕土地管理实践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和政策法律框架,在土地权籍理论方面基本形成雏形;未来研究在围绕实践需求基础上,土地管理基本理论研究应得到加强,尤其基于回归保障土地资源公共属性的研究应得到重点关注[86]。

3 国内外重点研究问题比较及重点评述

3.1 国内外研究重点对比

2017年国内外研究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权属与登记以及土地政策法律三个方面有着共同研究焦点。此外,国外研究关注了土地管理与管制问题,国内研究在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了重点探索(表2)。

3.2 2017年重点进展评述

总体来看,2017年土地管理领域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展:(1)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方面,在各地试点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总结性成果,包括征地补偿模式的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中供给制约、入市监管滞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总结,宅基地制度改革突出了渐近性思想,提出“分阶段有序推进”的改革方式。(2)在地籍管理方面,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土地确权工作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政策绩效、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法律配套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发现与研究结果,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3)在土地市场监管与土地财政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了土地供给过程中的政府管理行为,以及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土地腐败等之间的关系。(4)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在法律性质上的界定、路径审视研究等成为土地政策和法律研究的重点。(5)土地用途管制在各类规划中的政策效用、耕地保护补偿和占补平衡政策在耕地保护制度研究中的影响广受学者关注。(6)土地管理学学科建设研究得到重视,有利于推动学科理论研究指导土地管理实践。除上述研究外,土地管理领域在土地管理法修订、不动产统一登记以及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逻辑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土地管理学基本理论与知识体系的架构尚不够深入,土地管理运行规律的探索、土地管理的实践需求及其相关科学问题的综合深入研究仍有待加强。

4 土地管理领域研究展望

4.1 主要科技需求

纵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四号文件、《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党的十九大、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耕地保护、土地政策与法律、土地市场管理等方面对土地管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期限延长至2018年12月31日。在土地政策与法律方面,2017年5月2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10月3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初审,各项立法审议工作正在加紧推进。在耕地保护方面,中央四号文件提出“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施“国家适度统筹”的占补平衡战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在总体目标与政策思路上为耕地保护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土地市场管理方面,十九大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就要求学界进一步围绕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土地管理供给侧改革等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和机制研究。

4.2 重点研究问题

展望土地管理领域研究趋势,2018年的研究重点将会侧重于:(1)在农村土地制度方面,“三块地”改革仍会受到学者持续关注,尤其针对改革深度融合和制度梳理方面有待加强。(2)在地籍管理方面,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法律性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中的实践问题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3)土地市场管理方面,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探索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土地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与土地储备制度、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热点问题研究值得期待。(4)在土地政策与法律方面,耕地保护政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权利结构和法律关系的研究仍将受到广泛关注,而《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修法研究亟待加强。(5)在土地管理体制方面,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监管的探索将引起重视。

4.3 《中国土地科学》关注重点

2018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成效和修法研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绩效和法律关系、租购并举及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的体制机制、土地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耕地保护政策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Nvm F V, Tahirindraza H S, Stollkleemann S. Local people’s knowledge with regard to land use activities in southwest Madagascar-Conceptual insights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7,199:126 - 138.

[2]Schmidt E, Chinowsky P, Robinson S, et al. Determinants and impact of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SLM) investments:A systems evaluation in the Blue Nile Basin,Ethiopi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7,948(5):613 - 627.

[3]He J, Xu J. Is there decentralization in North Korea? Evidence and lessons from the sloping land management program 2004—2014[J].Land Use Policy,2017,61:113 - 125.

[4]Biitir S B. Integrating decentralised l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s with traditional land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Ghana: Policy and praxis[J].Land Use Policy,2017,68:402 - 414.

[5]Goodwin G. The Quest to Bring Land under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rol:Land Reform Struggles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in Ecuador[J].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2017,17(3):571 -593.

[6]Menon N, Rodgers Y, Kennedy A R. Land Reform and Welfare in Vietnam:Why Gender of the Landights Holder Matt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7,29(4):454 - 472.

[7]Jombo S, Adam E, Odindi J. Quantification of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due to the Fast Track Land Reform Programme(FTLRP) in Zimbabwe using remotely sensed data[J].Land Use Policy,2017,68:287 - 294.

[8]Hentze K, Thonfeld F, Menz G. Beyond trend analysis:How a modified breakpoint analysis enhances knowled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fter Zimbabwe’s fast track land refo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 Geoinformation,2017,62:78 - 87.

[9]Dancer H. An Equal Right to Inherit? Women’s Land Rights,Customary Law and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Tanzania[J] .Social & Legal Studies,2017,26(3):291 - 310.

[10]Tagliarino N. The Status of National Legal Frameworks for Valuing Compensation for Expropriated Land: An Analysis of Whether National Laws in 50 Countries/Regions across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Comply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n Compensation Valuation[J].Land,2017,6(2):37 - 66.

[11]Holtslag-Broekhof S, Holtslag-Broekhof S. Urban land readjustment: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urban renewal?Analysing the Dutch quest for new legislation[J].Land Use Policy,2017. DOI: 10.1016/J.landusepol.2017.07.062.

[12]Falco E. Protection of coastal areas in Italy: Where do national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legislation fail?[J].Land Use Policy,2017,66:80 - 89.

[13]Schoukens H. Reconciliation ecology in practice:Legal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when implementing temporary nature on undeveloped lands in the European Union[J].Land Use Policy,2017,67:178 - 189.

[14]Ghebru H, Lambrecht I. Drivers of perceived land tenure(in)secur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hana[J].Land Use Policy,2017:293 - 303.

[15]Ege S. Land tenure insecurity in post-certification Amhara,Ethiopia[J].Land Use Policy,2017,64:56 - 63.

[16]Sward J. In-migration,customary land tenure, and complexity: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ing land tenure norms and differentiated migrant livelihoods in Brong Ahafo,Ghana[J].Population & Environment,2017,39(1):1 -20.

[17]Bański J. The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of ownership for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Eastern Bloc[J].Land Use Policy,2017,66:120 - 130.

[18]Behrman J A. Women’s land ownership and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bout reproductive health in Malawi[J] .Population & Environment,2017,(11):1 - 18.

[19]刘禺涵.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问题与走向[J].河北法学,2017,35(4):123 - 133.

[20]柴国俊,陈艳. 征地补偿的多与寡:公平与效率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2017,(2):16 - 22.

[21]朱道林. 我国土地增值及其分配关系的现实特征和制度障碍[J].学海,2017,(3):46 - 55.

[22]方涧,沈开举. 土地征收中的公平补偿与增值收益分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142 -149.

[23]董祚继. 如何完善农村征地补偿机制[J].中国财政,2017,(7):32 - 33.

[24]舒宁. 北京大兴区国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探索[J].规划师,2017,33(9):40 - 45.

[25]邱芳荣. 基层管理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浙江省德清县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土地,2017,(6):4 - 8.

[26]王冬银.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为例[J].中国土地,2017,(6):9 - 12.

[27]卢曦. 集体土地权能实现和城乡共赢之路——甘肃省陇西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调查[J].中国土地,2017,(10):42 - 43.

[28]董祚继. “新东北现象”下的集体土地入市——黑龙江省安达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调研[J] .中国土地,2017,(9):33 - 36.

[29]杨庆媛,杨人豪,曾黎,等.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8):155 - 161.

[30]盖凯程,于平. 农地非农化制度的变迁逻辑:从征地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3):15 - 22.

[31]刘守英.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上半程及下半程[J].国际经济评论,2017,(5):29 - 56.

[32]董祚继. 到中流击水——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J].中国土地,2017,(8):1.

[33]邹伟,王子坤,徐博,等. 农户分化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1456个农户的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31 - 37.

[34]叶兴庆,李荣耀. 进城落户农民“三权”转让的总体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2):4 - 9.

[35]王爱民.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再认识[J].中国土地,2017,(6):19 - 22.

[36]张义博.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4):35 - 42.

[37]苟正金. 我国宅基地制度变革的道路选择与反思[J].江汉论坛,2017,(4):140 - 144.

[38]龙卫球. 不动产登记性质及其纠纷处理机制问题研究——兼评《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1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35(1):90 - 99.

[39]刘旭华. 不动产登记行为性质浅析[J].中国土地,2017,(5):38 - 40.

[40]程啸. 不动产登记簿的权利事项错误与不动产善意取得[J].法学家,2017,(2):44 - 55.

[41]宋才发,彭振. 农村土地、房屋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法治问题探讨[J].河北法学,2017,35(2):17 - 26.

[42]黄振华,杨明.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执行进展与绩效评估——基于全国303个村庄7476份问卷的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1):141 -146.

[43]李力东. 调整或确权:农村土地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如何实现?——基于山东省L村的调查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1):117 - 127.

[44]陆剑,陈振涛.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规则模糊及其厘清[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95 - 102.

[45]叶剑平,郎昱,梁迪. 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及征收补偿的相关问题——基于对十七省农村的调研[J].中国土地,2017,(1):29 - 30.

[46]丁文,于水.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及路径指向——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范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39 - 45.

[47]江丽,郑文博. 泰国、越南两国土地确权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农村土地确权为侧重[J].世界农业,2017,(9):187 - 193.

[48]杨艳昭,封志明,闫慧敏,等.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承德模式”[J].资源科学,2017,39(9):1646 - 1657.

[49]闫慧敏,封志明,杨艳昭,等. 湖州/安吉:全国首张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J].资源科学,2017,39(9):1634 - 1645.

[50]江东,付晶莹,封志明,等.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系统研究[J].资源科学,2017,39(9):1628 - 1633.

[51]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等.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若干基本问题[J].资源科学,2017,39(9):1615 -1627.

[52]陈燕丽,王普查. 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与运用研究——以政府官员离任审计为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7,(2):80 - 87.

[53]苏利阳,马永欢,黄宝荣,等. 分级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改革方案研究[J].环境保护,2017,45(17):32 - 37.

[54]陈德敏,郑阳华.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5):68 - 73.

[55]严金明,张雨榴,夏方舟.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7):12 - 19.

[56]孙世然,樊颖,杨赞. 城市经营者还是市场监管者?——市场波动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给非对称行为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8):44 - 52.

[57]徐慧,曾伟. 城市政府行为对城市用地供给的影响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4):100 - 108.

[58]文乐,彭代彦,覃一冬. 土地供给、房价与中国人口半城镇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4):23 - 31.

[59]马克星,刘红梅,王克强,等. 上海市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37 - 47.

[60]杜金华,陈治国. 城市化、土地财政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基于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8):94 - 100.

[61]蔡潇,刘卫东,吕添贵. 投资视角下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J].经济问题探索,2017,(4):10 - 17.

[62]郭亮. “土地财政”中的地方政府权力运作机制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111 -120.

[63] 梁平汉,高楠. 实际权力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7,52(4):135 - 150.

[64]孙雁. 城市土地经营中的廉政风险研究——基于土地权利关系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7,(7):28 - 33.

[65]张绍阳,刘琼,欧名豪.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财政激励还是引资激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115 - 121.

[66]齐红倩,席旭文,蔡志刚.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与腐败生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1):93 - 100.

[67]房建恩.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目标实现的经济法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80 - 87.

[68]李宁,何兴邦,王舒娟. 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一个分析框架的构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7,(2):2 - 14.

[69]杨玉珍. 农村三权分置政策执行偏差的成因及其矫正[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6):23 - 30.

[70]伊庆山.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权利体系的重构、制度优势及风险规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32 - 39.

[71]蔡立东,姜楠. 农地三权分置的法实现[J].中国社会科学,2017,(5):102 - 122.

[72]刘禺涵. “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登记[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73 - 79.

[73]陶钟太朗,杨环. 农地“三权分置”实质探讨——寻求政策在法律上的妥适表达[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64 - 72.

[74]刘云生,吴昭军. 政策文本中的农地三权分置:路径审视与法权建构[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6):12 - 22.

[75]温世扬,吴昊. 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意蕴与制度供给[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20(3):74 - 82.

[76]陈胜祥. 农地“三权”分置的路径选择[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2):22 - 28.

[77]龙开胜,杜薇. 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及其差异[J].资源科学,2017,39(2):188 - 197.

[78]夏畅,王海军,张安琪,等. 耦合管控效应的城市空间多情景模拟与政策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3):68 -76.

[79]金浩然,马萍萍,戚伟,等. 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7):22 - 27.

[80]林坚,唐辉栋. 加强耕地管控性保护制度建设[J].中国土地,2017,(4):10 - 11.

[81]朱兰兰,蔡银莺. 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实施异质效应——基于DID模型的动态估计[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5):727 - 741.

[82]谢晋,蔡银莺. 农户生计资产与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效应的动态响应——以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8):15 - 23.

[83]李国敏,王一鸣,卢珂.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偏差及纠偏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7,(2):108 - 112.

[84]邝佛缘,陈美球,鲁燕飞,等. 生计资本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587份问卷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2):58 - 66.

[85]朱道林. 严格规范补充耕地国家统筹[J].中国土地,2017,(3):6 - 8.

[86]朱道林,张立新,杜挺. 论土地管理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范式[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9):7 - 14.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土地制度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业知识(2022年9期)2022-10-13 08:25:26
我爱这土地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02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7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