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星 姜 俊王 勇 李 艳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驻马店市蔬菜遗传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驻马店 463000)
培育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的多抗、丰产、优质新品种是当前国内外辣椒育种的主要目标(戴雄泽和刘志敏,2005;耿三省 等,2015;王立浩 等,2016)。针对黄淮海流域的气候特点和生态条件,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出了优质、丰产、多抗、适于露地栽培的羊角形辣椒新品种驻椒19,以满足种植户、市场和消费者等多方面的需求。
驻椒19母本梨乡888-7-12-1-5-5-7-4-9是从安徽砀山引进的一代杂种梨乡888经4 a(年)8代自交纯化、单株选择获得的优良自交系,生长势强,中早熟,果实羊角形,深绿色,果面光滑,纵径19.5 cm,横径3.1 cm,果肉厚0.35 cm,单果质量48.5 g,抗病性强,坐果率高,丰产性好。父本驻0606是从河南地方品种特大牛角椒自交后代中选出的优异株经4代自交纯化、单株选择而成的优良自交系。生长势强,早熟,果实牛角形,绿色,果面光滑,纵径15.6 cm,横径4.5 cm,果肉厚0.30 cm,单果质量48.5 g,抗病性强,商品性好。
2006年试配组合,2007~2008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组合2006-7F1(梨乡888-7-12-1-5-5-7-4-9×驻0606)果实羊角形,果面光滑,综合性状优良。2013~2015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国家辣椒品种试验,在黑龙江、河南、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综合表现优异。2015年12月通过国家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编号:国品鉴菜2016032)。2016年开始在河南、河北、江苏等省进行示范推广,累计推广种植933 hm2。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007~2008年,在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站进行新品种产量比较试验,2月10日日光温室加小拱棚播种育苗,4月20日定植,苗期防病治虫,定植后只治虫不治病。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25 m2,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对照为湘研15号,6月20日始收,采收期105 d(天)左右。试验结果表明:驻椒19平均前期产量为1 042.50 kg·(667 m2)-1,比对照湘研15号增产15.60%;平均总产量为3 856.45 kg·(667 m2)-1,比对照湘研15号增产19.50%,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2.1.2 区域试验 2013~2014年在黑龙江、河南、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进行多点区域试验,露地栽培,小区面积25 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以湘研15号为对照,主要考察驻椒19在不同生态条件、不同栽培条件下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表1):驻椒19平均前期产量为1 004.3 kg·(667 m2)-1,较对照湘研15号增产18.7%;平均总产量为3 179.3 kg·(667 m2)-1,较对照增产8.4%。
2.1.3 生产试验 2015年在黑龙江、河南、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进行多点生产试验,露地栽培,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四周设保护行,小区面积51.5~63.0 m2,大小行或等行距栽培,正常防治病虫害,以湘研15号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表2):驻椒19平均前期产量为821.6 kg·(667 m2)-1,较对照湘研15号增产8.1%;平均总产量为3 128.5 kg·(667 m2)-1,较对照增产 10.1%。
2013~2014年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对驻椒19进行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表3):驻椒19对病毒病和炭疽病的抗性较对照湘研15号强,病情指数分别为1.1和 1.3。
表1 驻椒19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表2 驻椒19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表3 驻椒19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对驻椒19进行品质检测,驻椒19 VC含量为1 015 mg·kg-1,对照湘研15号VC含量为1 596 mg·kg-1。
驻椒19始花节位为第11.2节,属中早熟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株高62.5 cm,开展度50.6 cm。果实羊角形,淡绿色,果面光滑、亮,果实纵径18.3 cm,横径3.2 cm,果肉厚0.36 cm,果实心室数2~3个,平均单果质量52.3 g,辣味适中。丰产性好,每667 m2产量3 200 kg左右。田间对病毒病和炭疽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湘研15号。适宜在河南、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适宜地区作露地辣椒种植。
河南地区露地地膜覆盖栽培于2月上旬育苗,4月下旬定植;定植前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3 000 kg、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25 kg。小高畦覆膜栽培,株距30~35 cm,行距55~60 cm,单株定植,每667 m23 700株左右;定植后加强中耕除草及肥水管理,促进幼苗早发棵、提早开花坐果;结果期追肥2~3次,补施钾肥,促进果实膨大;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
戴雄泽,刘志敏.2005.初论我国辣椒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辣椒杂志,(2):1-6.
耿三省,陈斌,张晓芬,杜和山.2015.我国辣椒品种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及育种对策.中国蔬菜,(3):1-5.
王立浩,张正海,曹亚从,张宝玺.2016.“十二五”我国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中国蔬菜,(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