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开新花”

2018-05-03 10:33于淞阳张晓梅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承实践创新

于淞阳 张晓梅

摘要:东北大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传播影响范围广泛的曲艺曲种之一,凭借流畅优美的唱腔和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厚重的地域艺术情结并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影响。因此,东北大鼓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笔者就“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与思考,提出了系列个人观点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东北大鼓;传承;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88-02

一、前言

曲艺艺术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至今活跃在中国民间的曲种约有四百个左右。例如:评书、快板、相声,还有具有东北地域特色、深受百姓喜爱的二人转、东北大鼓等等。

东北大鼓原名奉天大鼓、奉派大鼓,产生于辽宁省,后因流传东北各地,而改称东北大鼓。迄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的击节乐器有一面扁鼓、一副木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常用曲调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流水板(慢流水、快流水)、紧板。辅助曲调有:怯口、慢西城、四平调等。

东北大鼓按其演唱风格,形成不同的流派:奉天派(以沈阳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铁岭、辽阳、鞍山、抚顺、本溪等市县,是东北大鼓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吉林派也叫东城派(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舒兰、榆树、通化等市县);南城派(以营口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海城、盖州、庄河及凤城等市县);西城派(以锦州为中心,包括北镇、阜新、义县等市县);江北派(以哈尔滨为中心,包括周边的双城、海伦、阿城、依兰等市县)。奉天派唱腔悠扬缓慢、缠绵委婉,长于抒情,演员以唱短段为主,也兼唱中长书,从前,多唱《红楼》段子;南城派腔调高昂、雄浑健壮,长于表现战斗故事,从前,多唱《三国》段子;西城派唱腔在“土调”、“屯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奉派唱腔和锦州民间小调的精华,低沉悲壮、行腔曲折,代表曲目《王二姐思夫》、《孟姜女寻夫》等;江北派唱腔吸收了一些民歌小调,曲调丰富,节奏欢快、富有乡土和生活气息,适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故事,代表作品《呼家将》、《杨家将》、《糜氏托孤》等。

东北大鼓是一种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曲艺艺术。由于是地方曲种,在群众中已有深厚的受众基础,特别是农民朋友最为喜爱。因而,语言多为大众化,多用当地群众生动的语言,再经提炼,

以活的语言,写出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唱词,使人一听即懂。在我国北方地区,东北大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传播影响范围广泛的曲艺曲种之一,凭借流畅优美的唱腔和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厚重的地域艺术情结并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影响。因此,东北大鼓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东北大鼓的传承

一直以来,曲艺艺术的传承都是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的方式為主,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曲艺艺术面临从业人员日渐稀少,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不高,受众越来越小众化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传承方面的危机。

同样,东北大鼓也面临着传承方面的危机,“艺以人传,人走艺亡”成为艺术传承的一个障碍,这种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新时代曲艺工作的发展需求。在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上,笔者认为首先,要注重传承人的培养,观众群体的培养,要扩大东北大鼓的影响力,吸引青年力量和曲艺爱好者们参与进来。其次,也要发挥高校及专业院团的教学优势,让东北大鼓这一门古老艺术得到传承和保护。最后,要从艺术自身入手,在曲、词等创作方面由继承到创新,在表演形式的创新和传播手段的变革两方面双管齐下。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东北三省曲艺界的老艺术家、曲艺界的新锐及广大曲艺爱好者们应共同努力将东北大鼓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汇总、保存,以便可持续的发掘、传承和创新。例如: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锦州西城派东北大鼓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发掘、梳理、汇总、保存、传承和创新工作。锦州西城派东北大鼓在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吴鑫久、宋修仁、陈仲山、陈清远等;项目保护单位就是锦州市群众艺术馆。2012年出版的《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就锦州西城派东北大鼓做以详细记载。还有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和沈阳市群众艺术馆在东北大鼓(尤其是东城派、奉天派)的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东北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5年3月国务院就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2005年6月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立足于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生生不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必须站在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2.呼吁政府在展演和演出上给予支持,多多提供演出平台,争取和培养东北大鼓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例如:在锦州市文化系统组织的下基层文化慰问惠民“五进”演出、“群文精品走基层,非遗项目展风采”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中加入东北大鼓的节目表演,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东北大鼓,扩大受众群体。从长远来看要争取青年观众。陈云同志早就提出:不要让青年就评弹,而要让评弹就青年。陈云同志虽然讲的是评弹,但是对于东北大鼓同样适用。要将东北大鼓的题材、表现手段、审美情趣等方面向青年靠拢,使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并在接受的过程中逐渐用曲种本身的艺术特色去争取和培养青年观众,达到让青年喜爱这些曲种的目的。要争取青年观众,先要了解青年,了解今天新世纪青年的性格特点、心里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状态,只有了解了受众群体的需求,才能在东北大鼓创新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例如:2014年,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创作的西城派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就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加以传承与创新,该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尤其是青年人也很喜欢这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作品。达到了争取和培养青年观众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

3.在东北大鼓传承人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对于东北大鼓来讲,作为其生存和发展主体的老一辈已故和进入古稀、耄耋之年的传承人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他们寄托着这一艺术形式的希望。只要传承人在,传统艺术就不会消亡。东北大鼓保护传承和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是青年,青年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学校。学校最易于各种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进校园是东北大鼓保护与传承的最佳途径。例如:2003年,经东北大鼓江北派第四代传承人夏晓华同志的争取,天津曲艺学校成立了东北大鼓专业。开启了高校为发展传承东北大鼓教学提供平台的先河;沈阳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研究所成立了东北大鼓的科研项目,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教授组建了“东北大鼓研究课题组”,专门就东北大鼓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西城派东北大鼓省级传承人李立明老师收高校大学生为徒,传授西城派东北大鼓的表演技艺。(四)东北大鼓的传承基础还应培养专业的演出团队,需要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词作家、曲作家和学者等等。同时,为实现东北大鼓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必须着力于演员队伍的建设,提升演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使更多的演员参与到舞台表演实践之中,拥有专业的东北大鼓艺术表演队伍是保护和传承东北大鼓艺术的前提。作为东北大鼓项目保护单位锦州市群众艺术馆正在大力支持和鼓励青年业务干部从词曲创作到舞台表演全面用心的学习东北大鼓这门传统技艺,采用专家讲座、传承人传习等多种形式吸引青年人学习东北大鼓,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东北大鼓进行学术研讨。在不久的将来,要组建一支东北大鼓演出团队,创作排演一些东北大鼓新作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为东北大鼓这门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三、东北大鼓的创新及在群众文化中的实践

创新是一切事物,包括曲艺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新曲种问世之后,必须有人给“传”才能生存下来;而且必须有人往下“传”,才能够发展下去,而这种“传承”,绝不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样板戏”那样,“不许走样”的往下传,而是创造性的“传承”。它是一项庞大的、历史性的“再造工程”。一个能够“活”下来的曲种、剧种、歌种、乐种、舞种,都经过了一群一群、一代一代的传人为之“切磋”、为之“琢磨”、为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再造”过程。这个“再造”过程就体现为创新精神。创新对于东北大鼓同样是使其艺术得以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面对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东北大鼓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加繁荣的局面和更高规格的品质,来回应时代的挑战。

东北大鼓发源于农村,成长于城市,从它的萌芽、产生、发展到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曲种,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又有所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东北农村只唱老四平调的简单唱腔,到曲调丰富、独霸城市书场的大曲种,从通俗易懂的乡间“算词”,到文辞典雅的“子弟书”,从以传统历史为内容的“三国段”、“草段”,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爆破英雄董存瑞》、《渔夫恨》、《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其中无不渗透着老艺人们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在东北大鼓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中也可见端倪。也预示着,在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东北大鼓必须要从艺术本体入手,加以改革和创新,才能与时代相适应。

西城派东北大鼓是以锦州地区为中心,在辽西地区传唱的东北大鼓流派,是东北大鼓辽西化的一个分支,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濒临失传状态。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致力于西城派東北大鼓的发掘、保护、传承工作,同时也一直关注着西城派东北大鼓的发展与创新。因而,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我们对西城派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一次实验性的尝试。

为了宣传和保护地域特色鲜明、艺术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化,锦州市群众艺术馆组织专业艺术骨干,通过调研、实践、发掘、整理,于2014年创作排演出了西城派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该作品本着“要让传统文化发光,首先得贴合当下形势,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的原则,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了西城派东北大鼓传承人李丽明(她是老西城派代表人物宋修仁先生的关门弟子,晚年因眼疾失明)传承、保护和发展东北大鼓的真人真事,即盲人奶奶希望传承、发展西城派东北大鼓的梦想,也表达了更多年轻人希望传承东北大鼓这门传统曲艺艺术的美好愿望。东北大鼓的创作一般是词创作先行,也就是先有鼓词再“装调”,词是作品传情达意的符号,该作品创作出了符合现代人语言和思维习惯,具有时代精神的“新词”,曲调沿用了西城派东北大鼓“扣调”“京韵调”“南口流水调”等代表性曲调曲牌,还加入了童谣、民间小调等音乐元素,又融入系列现代舞台元素(音乐制作、LED视频制作、舞台调度、舞美设计等),由李丽明老人亲自参与演唱,该节目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巧妙的结合,可谓相得益彰,舞台呈现效果极佳。作品采取老中少三代演员同台参演的组合形式,紧扣传承主题,内容表现东北大鼓这门曲艺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中心思想。

作品创排后,根据专家建议又进行了改进和打磨,从演员演唱、形体表演到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了精心修改,剧场演出效果极佳,观众对该节目非常喜爱,也得到了专家评委的认可,西城派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获得了辽宁省第十五届“群星奖”曲艺类金奖,同时也是唯一一部代表辽宁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的参赛作品,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入围奖”。还应邀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参赛作品惠民展演”,观众反响强烈。

西安观众林女士是秦腔爱好者,看过《奶奶的梦里事》演出后她坦言,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欣赏东北大鼓,她非常喜欢东北大鼓的曲调,表示今后会多关注东北大鼓。观看演出的一些专家认为,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立意新颖,思想内涵深刻,表达了曲艺人对曲艺的挚爱,以及致力于传承传统艺术的决心。这个作品由老艺术家和曲艺新锐同台演出,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表演方式巧妙结合,以西城派东北大鼓传承保护为切入点,以创新形式宣传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业内专家鼓励说,“你们这是对东北大鼓传承与创新的一次尝试,可谓首战告捷。”还有,由曲艺作家郝赫、黄建立两位老师创作的东北大鼓书新作《老阿姨》,在曲调创作方面,在保留东北大鼓传统曲调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儿歌《小燕子》的旋律;在鼓词创作方面,视角独特、内容创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主人公“老阿姨”龚全珍的故事,借助东北大鼓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传述正能量。

四、结语

东北大鼓作为在上个世纪盛极一时的曲艺曲种,对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曲艺文化曾有过深远的影响。它的兴盛,既是自身内容丰富、如山似海,音律有婉转有昂扬,艺术风格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等艺术特点所使然,又是适应时代背景、农耕文化环境、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产物。虽然如今它与南京白局(南京特有的民间曲艺)、四川相书(四川传统曲艺曲种)等很多传统曲艺形式一样出现了即将消亡的危机。但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基于其自身厚重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运用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政策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丰富经验,东北大鼓这门传统曲艺艺术将会以新形式、新手段培养和扩大东北大鼓的观众与传承人的群体,跟上现代社会的前进步伐。我们坚信,在新的历史机遇期,东北大鼓必将顺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必能实现传承与弘扬之愿望,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曲艺新作。

猜你喜欢
传承实践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