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玉 怀泰勃
[提要] 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是提高市场效率、激活市场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现状和问题成因,并提出构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2月28日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信息产业总值不断增长,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有人把信息产业看作我国的第四产业。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进入新的時期,企业信息服务在引导企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流通、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运用信息服务指引企业生产和发展壮大,提高盈利能力,是适应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主要类型和供给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种类和供给方式也不断丰富起来。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旨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目的是为了企业经营运作提供便捷,比如科技信息服务、市场需求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和库存信息服务等;二是为了满足企业研究开发需求的信息服务,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为企业的信息服务拓展提供方便,这类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前沿信息技术和搜索引擎等服务。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和网络等媒介来提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冲击很大,逐渐成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媒介的主流。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特征
1、信息需求强烈,但动力不足。当今,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完成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撑,企业需要准确的市场信息来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不能获得这些宝贵的信息,企业就会慢慢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落后淘汰。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赢得主动,就能把握发展方向。内源性动力和外生性动力构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动力系统。内源性动力是信息服务发展的基础,外生性动力是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信息服务的内源性动力需求强劲,外生性动力供给严重不足。这一矛盾使得中小企业信息服务陷入发展瓶颈,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2、信息服务方式单一,信息服务内容狭窄。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金缺乏严重、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盈利能力薄弱,所以大部分企业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企业的信息资源建设上。整体来说,我国的信息服务企业呈现一种各自为政、分散破碎的局面,每个企业碍于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的压力,加上自身实力单薄,单个企业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企业之间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也就只能局限于一般的搜索引擎、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与信息传递,不能针对具体的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信息服务的内容也只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般性问题,在实际服务实践中不能因时因地的变化。信息服务是为了解决社会信息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和信息本身的无序性与人类需求特定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信息服务就是能够满足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获取不同的特定信息的需求。我国中小企业传统的信息服务虽然能提供便捷、大信息量的服务,但难以简捷而系统地提供信息和有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也难以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地开发利用,这大大限制了其价值空间,同时也制约了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
3、信息服务组织不完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在国外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高度重视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培养。它们不仅在信息资源建设上面长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从企业的组织设置方面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国外的很多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类似企业信息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并由董事长任命CIO来领导委员会,它独立于企业其他管理机构,指导和管理企业的信息资源建设,掌握企业信息服务方向。但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组织设置中都没有这一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部门,其信息服务只能是零散的、破碎的,信息资源也只是隶属于某一个职能部门,不能快速便捷地在企业内部实现共享。除此之外,我国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人才缺口相当大,兼具信息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中,信息管理工作一般由相关管理人员兼任,必然注定其信息服务的低水平。
4、信息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2014年,我国以380万人/年的规模位居世界首位,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仅仅有49.2人/年,远远低于科研强国100人/年以上的数量。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强度不够,研发投入仅仅只占企业生产成本很小部分,科研创新型人才占比不高,“传统型人才多,高端性人才少;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科研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创新评价机制错位。企业科研创新活动是在利益目标的驱动下进行的,如果创新的成果不能快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其创新的发动机就会停止转动,企业也会逐渐丧失创新活力。加上我国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不强,“以结果为导向,以成功为标准”的观念冲击科研人员打破常规和敢于冒险挑战的主动意识,还没有形成“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创新正是高风险、高投入、不确定性强的一系列能动的活动,很多企业的科研人员不愿意承担创新失败带来的不利后果,企业信息服务缺乏创新的动力支持。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呈现出服务内容狭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组织不完善、缺乏创新的状况,整个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
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供给是企业走向成长壮大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信息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狭窄和服务手段落后,中小企业很难真正从其信息服务中获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导向性较弱。实践证明,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市场化的程度仍不高。我国涉及公共信息的服务属于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标,所以基本由政府等公共事业部门来提供。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政府大量补贴才能维持,仅仅只占信息服务总额很小的部分。我国的市场化起步晚,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消除,市场发育不健全,很多领域仍由政府部门以下任务、定指标的方式运行。比如,信息服务产业基本上由政府部门或大型国有企业所垄断,从而造成信息服务产品价格高、信息服务效率低的局面。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是技术导向性的,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就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服务。这就完全偏离了以市场和用户迫切需求为中心的发展风向标,导致我国的信息服务需求与信息服务供给不匹配。
(二)资金投资不足,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注定先天不足和后天发展畸形。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自有资金少,需要通过社会金融机构来筹集自身发展壮大的大量资金,又因其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不足,不能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融资成本,所以融资困难就成了中小企业很大的一个难题。在这种困境下,企业可用于信息资源拓展开发的费用就更加有限了。企业的信息服务建立在一系列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上,如果没有信息通讯设备、数字化技术以及数据库、搜索引擎技术等,那么企业的信息服务只会是一纸空谈。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没有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各种软硬件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不能有效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容忽视。
(三)企业管理人员认识不足,信息意识缺乏。信息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巨大的社会财富之一,是社会经济和科技持续发展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于企业信息服务过程始终,融入于企业信息文化的血肉之中,体现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没有认识到信息资源的巨大作用,信息意识淡薄,不能站在企业发展大局的高度,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来把握企业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他们囿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盲目减少信息资源建设支出,未能把信息服务放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最终阻碍了企业长远发展。
(四)政策法规欠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纵观国外信息服务发展历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信息服务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上到政府下到企业个人的高效运行的信息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内,信息流可以自由快速地在各部门流动共享,用户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方式,并通过在线互动及时反馈意见,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有关信息服务的法律法规,政府没有充分发挥政策引导的指路人作用,同时在财政资金方面没能给予中小企业最大优惠和支持,信息服务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面对变化莫测、捉摸不定的市场环境,企业要降低风险、获得利润,关键还在于信息的提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现有的信息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信息越来越广泛的要求。如何加快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是企业和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丰富信息服务方式,扩展信息服务内容。转变信息服务方式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单一的当务之急。传统的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整合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资源向信息用户提供信息搜索引擎、查询、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等服务,这种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了。中小企业应该努力开拓信息服务途径,加强信息资源优势整合,积极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定期交流、技术指导等协议,加快服务模式的创新。克服服务中的被动性、滞后性、一般性的弱点,向主动性服务、超前性服务、专业性服务转变。此外,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载体,多渠道、多方式、有针对地提供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企业可以根据信息用户的特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信息推送服务、信息呼叫中心服务、垂直信息服务、信息智能代理服务等,以解决不同的信息用户的实际问题。企业还可以向用户提供专题服务,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网上互动反馈系统,使得信息服务时间由“有限”走向“无限”,信息服务环境由“物理”走向“虚拟”,信息用户角色由“被动”走向“参与”,克服了服务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个性化的服务机构与机制,深入研究信息用户需求和行为的特点,创建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建立专业的信息导航系统,由静态服务向动态服务转变。
(二)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信息服务的市场化是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继续加快我国的信息市场化改革,打破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的信息服务霸主地位,完善市场引导的竞争机制,让中小企业能够公平公正地参与到信息服务的竞争中,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活力,提高信息服务市场配置效率。企业要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定期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密切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向,实时调整自己的信息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企业的生产计划。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政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保护知识产权、抑制信息产品的垄断、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给予资金补贴等。同时,我国的立法机构应该积极出台一系列的有关信息服務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指导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流程,切实保障信息服务参与各方合法权益,并依法打击信息服务过程中的欺诈、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从制度上保证信息服务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企业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信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中小企业要加大创新科研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快引进消化再吸收,全方位开展协调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应该努力构建创新动力模型,以企业信息服务技术为创新推动力,以信息服务市场需求为创新拉力,以市场竞争为创新外部压力,以国家政策为创新支持力。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创新激励机制,给予取得科研创新成果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的创新人员丰厚的奖金奖励或者职位升迁的机会,打造鼓励创新、敢于挑战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中小型企业尤其要重视信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定期对企业信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或者邀请有关专家主办专业知识讲座,学习借鉴成功企业信息服务经验,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重组信息服务流程,改革信息组织机构。中小企业传统的信息服务流程主要是信息流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储存加工传递,这种机械式的流程不利于信息消费者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产品,其价值空间极大地受到限制。中小企业整合信息资源,重组信息服务迫在眉睫。中小企业要建立以信息用户体验为中心、以信息产品为载体、以信息服务为舞台的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型服务流程,为信息消费者创造用户参与,值得回忆的信息服务。让信息消费者全程参与到企业信息服务流程中,其服务价值会因其用户体验而得到很大提高。任何类型的创新或变革,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形式表达出来。企业要变革原来垂直的组织机构,建立扁平化的信息服务机构,优化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比如,企业可以由企业最高负责人任命首席信息官来建立并领导企业信息委员会,负责全企业的信息工作的日常管理,统一协调。企业信息委员会下设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下面有信息资源部、信息分析预测部、信息技术部三个部门,各个部门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它们彼此平行运行、地位平等、相互协作。
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主要存在发展动力不足、服务模式单调、人员素质不高、信息技术落后、管理不合理等五个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其根源,并给出了加快创新、扩展服务方式、提高员工素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合理化建议。如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开拓,促进信息服务新发展,是今后信息服务研究努力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建龙.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潘杏梅.信息服务与企业技术创新探析[J].图书馆杂志,2001.12.
[3]李家清.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与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6.9.
[4]邓胜利,张敏.用户体验——信息服务研究的新视角[J].图书与情报,2008.4.
[5]王知津,徐芳.论信息服务的十大走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
[6]余玄霞.我國竞争情报服务技术创新分析[J].情报科学,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