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
对于高考作文,各种“技巧、捷径”满天飞,各种“套路、范文”大行其道。这些看似神秘的所谓“绝招”实则对作文的误解太深,误导太多,使考生太轻易地误入歧途。越是到备考的最后,越应该回归作文的真实,应该从作文的本质出发来认识作文,从作文的考查目的出发来把握作文,从作文的写作思维出发来操作作文,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应试作文,拿到可观的分数。
(一)快速审题,准确把握题意
1.题意的规范:关注、思考的结果:社会生活的存在及其意义,人生的种种状态及其评价,哲理体现的各样人生智慧。控制在中学生的认识范围之内,不能超出大多数人的视野和思力能达到的高度。对象一定是积极的、有思考价值的、能带给自己和社会正能量的。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绝不能让一个人无话可说。联系现实生活,又要高于具体的生活,不能变成政治的解读。
2.题意的体现——题目:题目的构成:题目、材料、解读、要求等。对题目的处理:眼领——看清、看全题目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心会——从作文考查的“规则”角度准确把握其考查的真实指向。
3.“领题”“会意”的思维规范:弄清题目每部分内容的含义及指向,综合各部分内容的整体定位,3.落实到作文的本质内容。
(二)聚焦自我,清醒确立文意
1.题目的“变”与“自己”:“变”是指题目,类型、材料、指向等多种多样。“自己”是指所有题目的“题意”、作文的本质都是要表达考生的“具体”认识、思考,是要写“我”,展示“我”的水平、能力。
2.“立意”的重要性:文章无立意则无“灵魂”,仅剩躯壳,文章往往变成材料的堆砌,失之于“泛”,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文章无立意则“无我”,通篇成了别人的罗列,全无考查作文的意义体现,失之于“虚”。文章无立意则写无所依,行无所范,最后导致读者读无所获,失之于“茫”。
3.立意一“翼”:题目给出提示指向——“我选”,扬长避短——选出自己熟悉的、能驾驭得了的、有生活经验的、有材料的,题为我用——把提示的指向化为自己的思考,结合生活积累整理自己的认识,脚踏实地——把自己的思考放到作文的本质意义上坐实。
4.立意另翼:题目留出巨大的空间,给出多个思考的侧面——“我理”“我定”
“理”“定”的要義。理清题目或材料中涉及到的对象及现象,理清现象的意义, 从对象的角度分别看现象,从作文的本质意义考量,选择最接近这个意义的角度或自己最有话说的角度,坐实到作文的本质意义上。
5.正确“立意”的要义:要符合题意,要集中表现“我”的认知,角度要小、具体,一定要是自己熟悉的、有生活的,要真实、有体验,思想要积极,选定就要聚焦于此,内容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1、“意”和“形”。
“题意”是命题考查的定位,在“知”;“立意”是自己认知思考的内容,在“明”。“意”是虚,是内在;“知意”要通过“实”,“意”需托之于“形”。
2、“形”的内涵。
托意的“体”,追求“恰当、充分”,内容包括文体、材料、组织结构、语言、卷面等。
3、选形要义。
合乎题目要求,有明要求和潜要求,以记叙类、议论类、散文为主,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要规范,围绕立意组织材料,结构文章,“形”服从于“意”,处处以“准确、贴切地表意”为原则。
明确提出“我的观点”,我对这个问题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从几个方面、角度来分析这个“理”?准备用什么来“析理”:“理”还是“事”?怎样处理这些“理”或“事”?分析的层次怎样安排?列好提纲,连缀成文。
1.登阶意义。
由于写作的时候精力集中在整体的构思上,写的时候又是一气呵成,有可能在某些环节、某些地方会出现一些错漏,在写完之后要对文章做一番检查、修订的工作,以查漏补缺,精益求精。
2.“错漏”剖展。
所有的作文都是在检查考生的“认知”和“表达”两个方面,不管题目如何的花样百出,变化多端,“题意”却是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人生、哲理”这个土壤之中。题目是思考的出发点,对积累的激活是思考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住题意是写好的基础。
表达过程中,“规范”是关键,规范地思考既是准确达意的保障,也是顺利写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