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境内外高校国学教育比较研究

2018-05-03 09:01刘广富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国学学院教育

罗 旭,刘广富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思政部,湖南 长沙410131)

中国愈来愈重视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学教育也借此迎来巨大的发展契机。高校在国学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境内外高校的国学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发现境内高校国学教育的不足,总结和借鉴境外高校国学教育的有益经验,促进境内国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当前境内外高校国学教育的状况分析

本文从高校国学教育的文化氛围、师资建设、内容体系和教育平台四个维度比较分析境内外高校国学教育的状况。

(一)境内高校国学教育的文化氛围优于境外

近年来,境内形成了学国学的热潮,为高校国学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国学教育大热离不开官方的高度重视。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曲阜孔府考察,次年4月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5年6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联合推出“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这标志着国学已经正式纳入到各级行政干部培训体系之中,国学教育上升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1]2016年8月,中国国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传统文化的教育要贯彻国民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高校国学教育在实践中也深刻地体现着官方的影响,比如将国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另一方面,国学热潮的形成还受到传媒的影响。《光明日报》于2006年1月正式推出专门的“国学版”;中央电视台和多个地方卫视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语桥》《中华好故事》等10余档国学类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还于2014年1月正式开通“国学频道”,每天24小时面向全国滚动播出。此外,国学教育的热潮在学术领域也有直接反映。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中,2000年至2016年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期刊文献多达2658篇,且总体呈增长的态势。

图1 2000年至2016年中国知网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文献数量

从总体上看,世界范围内的国学教育也在不断升温。截至2015年12月,全球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2]但就具体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又有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港台地区国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因而并未形成明显的国学热。台湾地区国学教育的文化氛围和基础较好,但是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使得国学课程在国文教材中的占比下降了50%,客观的就业情况也影响了高等学校国学专业的招生。[3]香港地区尽管在1949年就由钱穆等学者创立了新亚书院这样的国学教育高地,但是随着该书院并入香港中文大学而失去大部分的自主权,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香港高校的国学教育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外高校的国学教育氛围也千差万别。韩国、新加坡、日本同属儒家文化圈,具有较好的汉学教育文化基础。韩国有600多所高校设有中文专业,[4]该专业在校学生数量仅次于同样作为外语的英语专业,位列第二。[5]新加坡国立大学(包括其前身马来西亚大学、南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自1949年以来就开设了丰富的汉学课程。但是,日本高校的汉学教育氛围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正如Peter Nosco所认为的:日本国学(Kokugaku)对汉学的抵触是“司空见惯”的。[6]此外,美国已设立超过100个孔子学院和超过400个孔子学堂,是全球最多的国家。[7]然而,201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相继宣布孔子学院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8]其中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是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外高校汉学教育的文化氛围。

相比而言,大陆地区的国学教育氛围较为浓厚,且带有深刻的国家意志的色彩。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也使得境内高校的国学教育比境外具有更为独特的意义,即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境外高校国学教育的师资建设具有比较优势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国学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境内高校设立了层次多样的“国学院”,国学相关研究也备受关注。在资源投入和科研方向的双重引导下,境内高校国学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升。以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和西北大学张岂之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推动了境内高校国学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境内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等为代表高校国学教育的生力军也在快速成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境内高校国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还亟待加强。

与境内相比,国学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的连续性是港台高校国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优势之一。香港的新亚书院培养了余英时、徐立之、黄易等当代国学代表人物。1975年新亚书院唐君毅等学者支持王邦雄等在台湾创办《鹅湖学志》,牟宗三、刘述先、杜维明等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以此为基地,大力推广和发展国学教育。鹅湖学社成员不仅有高校学者,也吸引了政界和商界精英。1980年后,随着大陆的开放,港台国学开始反哺大陆。进入20世纪90年底,以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台湾推广读经运动,发展国学教育。

美国对国学教育和研究人才的培养与吸引策略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美国是非儒家文化圈的西方国家,但其高校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人才战略、开放的研究环境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汇集了大量的优秀国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费正清对美国和世界国学教育与研究的贡献无需赘言。其后,分别主要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美国 “汉学三杰”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孔飞力 (Philip Alden Kuhn)、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几乎可以代表整个西方的国学。同时美国还吸引了大量的在国学研究和教学有突出成就的华人华侨,例如前述刘述先、杜维明和余英时分别曾任教于南伊利诺伊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此外,境外高校通过孔子学院也得到了大量的专兼职国学教师。截至2015年12月,全球孔子学院已培养各类国学教师4.4万人。[9]这极大充实了境外高校国学教育的师资队伍。

总的来看,境内外高校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庞大。但是,从国际影响力及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国学教育发展的作用来看,境外学者并不弱于大陆地区的学者,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有优势,比如杜维明就是国际公认的新儒学代表人物。

(三)境内外高校国学教育的内容体系各具特色

国学博大精深,文献浩若烟海,学说思想林立。当前境内高校国学教育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但如何选择教育内容以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却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当前境内高校国学教育呈现出权威性体系构建与多样化体系探索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高水平大学尝试构建权威性的内容体系。中国人民大学的“985工程”重大攻关项目“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自2008年期陆续出版了 《〈论语〉解读》《〈史记〉解读》《〈诗经〉解读》等 18 部教材,涵盖了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等主要国学经典。另一方面,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国学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公布了国学实验班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从内容上看,该体系融贯中西,重视对元典的掌握。此外,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依托其国学院建立了“《理论精粹》+书画琴茶”的国学教育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生社团、国学活动、实训基地和对外交流等形式探索了符合高职高专学校的国学教育体系。相比较而言,港台地区有着从少儿阶段到大学阶段的完善国学教育内容体系,所以应当在整个国民教育中考量其高校的国学教育。以台湾地区为例,受王财贵等推动的读经运动的影响,在少儿启蒙阶段,多重视孩子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基础经典,养成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国学修养;在小学打基础的阶段,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和背诵,夯实学生的古文功底;在中学阶段,初中开始接触《论语》《孟子》中的文章,高中要求阅读《大学》《中庸》;在大学阶段,则加强训诂学的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学修养和研习能力。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台湾比较清晰的国学教育路线图,以及高校国学教育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香港新亚书院在建校之初就提出了高等教育阶段人格教育、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国学教育框架。目前,除中国通史、中国艺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课程,他们还依托丰富的学术资源设有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新亚儒学讲座、新亚文化讲座等拓宽学生的国学知识面。在这样的国学教育框架下,新亚书院培养的国学人才当是较为全面的,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触及国学的前沿思想。

就境外高校来看,一方面,他们设置了不同的国学内容体系。韩国高校中文专业开设了培养汉语基础的听说读写课程,以及拓展性的中国文学史、散文和文学评论等课程,近年还开设了实用性的观光中国语和中国语通译等课程;日本为推动高端国学人才的培养,与中国高校开展合作,为本国研究生开设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课程;新加坡高校对国学教育也较为重视,该国知名高校的国学教育内容体系涵盖了中国的文学、历史和宗教。另一方面,境外高校通过孔子学院的平台可以向学生提供包括汉语言,中国政治、经济、书法、绘画、历史、地理,以及中国武术在内的多样化国学课程。Jae Park的研究就论证了孔子学院在拉美高校汉语教育及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0]国外国学教育的内容体系尽管全面,但却主要以了解和研究中国为主,因而整体上缺少对国学精神内核的系统学习和实践。

高校国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其内容体系。由于国学教育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意义,所以呈现出境内外各不相同的国学内容体系,甚至在国内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间都存在着差异。

(四)以研究促教学是境内外高校国学教育平台的共同特点

国学院是当前境内地区高校国学教育的重要平台。北京大学于1992年设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于2000年更名为国学院,两年后招收博士生,推动了高层次国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于2005年成立国学院,实施本硕连读6年制教育,并于次年招收博士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以及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专科院校相继成立国学院,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促进高等学校国学教育的发展。综合图1和表1可以发现,国学院的数量与国学教育相关论文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 (见图2)。此外,学术刊物是境内高校国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在南京大学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收录目录的533种期刊中,有《周易研究》《孔子研究》《敦煌研究》等30余种与国学教育研究相关的刊物,占比在6%左右。[11]此外,国内层次多样的国学论坛活动,也成为高校学生接受国学教育的优质平台。例如,高校和研究机构或媒体共同举办的“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都为高校学生接触国学前沿权威思想搭建了平台。除此之外,各类市场化运作的国学培训机构、致力于推广国学的公益组织、国学电视节目、报刊的专栏专版和相关网站,以及手机APP等都为高等学校国学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

图2 2000年至2016年大陆地区国学院数量与国学教育相关论文数量对照

在港台地区,香港新亚书院和台湾鹅湖学社作为国学教育平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香港,新亚书院及其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后对国学教育的作用前文已述。在台湾,鹅湖学社及《鹅湖学志》被称为“全球新儒学研究重镇”,[12]对港台高校国学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儒学研究的进步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台湾地区,被纳入教育系统内的私塾和书院也在国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高校国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平台。

在国外高校的国学教育中,研究机构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80至90年代,新加坡国立大学先后成立了东亚哲学研究所、汉学研究中心,南阳理工大学成立了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这些高校国学研究机构与新加坡中国学会、亚洲研究学会、华文研究学会和儒学研究会等机构共同搭建了新加坡高校的国学教育平台。美国高校的情况与新加坡类似,但美国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设立第一个国学教学研究机构——耶鲁大学“汉语教学研究室”和东方学图书馆。此外,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加利福尼亚大学“远东研究中心”和“中国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通过发表各类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都在美国和全球汉学教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机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得到了各类社会基金的赞助,而国内的国学教学研究机构基本依靠财政拨款。此外,遍及全球高校的500多所孔子学院也是国外高校国学教育的重要平台。德国歌德大学的Falk?Hartig就指出“孔子学院是链接中国多民族文化的桥梁”。[13]除了实体的孔子学院和孔子学院网站,电视孔子学院还通过电视网进入美国数百所大学,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成为大学生自学国学的有效平台。

在境内外,国学教育的教学与科研都密不可分。高校的国学研究机构为国学教育营造文化氛围、培养优良师资、丰富内容体系,以科研促教学,因而成为重要的国学教育平台。

二、当前境内高校国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当前境内高校的国学教育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境内高校国学教育氛围“虚热”问题突出

境内高校国学教育氛围的“虚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学教育商业化严重。国民对国学的重新重视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敏锐的市场力量快速地加入到国学教育的热潮中。市场化运作客观上推动了国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但是国学的外衣掩盖不住市场行为的逐利性。当“国学”成为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就必然存在劣质产品,例如粗制滥造的国学出版物,污染了高校国学教育的环境。一些高等学校也热衷于开办各类“高端国学班”,大发“国学财”。二是国学教育的娱乐化倾向需要警惕。高校的国学教育可以通过各类课程实现,但是在普通大众的国学教育中大众传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媒的 “文化快餐”往往重视传播效果而缺乏深度思考。因此,张岂之先生就强调,要警惕娱乐化带来的文化“营养不良”,尤其需要重视娱乐化倾向对高校国学教育的错误导向。三是高校国学教育目标模糊。国学和国学教育当然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推动文化巨大进步的五四运动和文艺复兴均各由一个明确的主旨思想指导,境外高校的国学教育也有着相对比较明确的定位。然而,当前境内高校国学教育尽管出现了热潮,但尚无明确的指导思想或主旨,官方、高校和市场的力量都在不用的方向上发力,因而需要一个较为明确的纲领或路线图统筹当前的高校国学教育。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就曾邀请8位儒学专家指导新加坡政府设计儒学课程。[14]

(二)境内高校国学教育师资断层影响较大

当前境内高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学代表人物,但客观的现实是,国学师资人才断层尚未弥合。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国学师资的缺口达到百万[15],同时师资水平也需提高:一是20世纪60年代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国学教学研究停滞,几乎无人研修国学。严重的文化断层和人才断层给当前的高校国学教育带来了现实的困难;二是建国后延续至今的分科培养模式使得高级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培养出如王国维、钱穆、季羡林之类的国学大家;三是国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应有地位缺失。目前尚未设置国学学位,这制约了高校国学教育的发展。尽管教育部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增设了“国学教育”本科专业,但这与国学学者呼吁的设立“国学”一级学科还有较大的距离。高校的国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其目的不仅是普及国学常识,还要传承、探求和发展国学的高深学问,推动国学往纵深发展。因此,高水平国学师资的断层对高校国学教育的影响要远甚于中小学,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三)境内高校国学教育内容体系面临双重困境

境内高校国学教育的内容体系面临着国学专业教育内容体系权威性不足和非国学专业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的双重困境:一是从国学教育的目标看,国外高校国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大致分为基本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了解目标,以及专业的国学(包括中国问题)研究目标,针对不同的目标有着不同的内容体系。大陆和港台地区的高校国学教育不仅要实现基础的应知应会目标和高深的研究创造目标,还要实现更为关键的培养国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目标。但是相比而言,大陆地区目前尚缺少权威性的高校国学教育内容体系及配套的教材。这既与权威学者的缺失有关,又与当前国学教育的虚热和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心浮气躁的功利主义倾向、严峻的就业现实有关,还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国学基础教育的不足有关。这正是有的内地学校尝试引入台湾地区国学教材的重要原因。二是相比而言,非国学专业的国学教育内容体系则更不容乐观。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高校和大学生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本科阶段的教育内容、学时和学分又受到教育部门的严格限制。因此在普通高校,非国学和非文史哲学科学生的国学教育更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选修课的教育内容难以体系化,所能够产生的教学效果也难以保障。

(四)境内高校国学教育平台权威性有待提高

从整体情况看,大陆地区高校国学教育平台层次丰富、形式多样,但是有以下两方面的主要问题需要重视。从外部比较来看,一是就地区和全球影响力而言,境内高校的国学教学研究机构与港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机构相比仍然处于劣势,这主要归因于师资建设的不足;二是就运作模式而言,境内高校的国学院大多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而国外特别是美国高校的国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往往可以得到较多的社会赞助;三是在主攻内容上,境外高校的国学教学研究机构大多各具特色,而境内高校的国学院尚存在同质化的风险。从内部比较来看,境内地区高校国学教学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东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尽管拥有丰富的国学教学研究资源,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还缺少足够的国学教育研究平台。

三、提升国内高校国学教育水平的对策分析

在国学复兴的大背景下,境内高校国学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处于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之中,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形成了多样化的内容体系和教育平台。然而,与境外高校相比依然存在不足。应当理性对待“国学热”,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应当继续给予最大的关注,同时内容体系和教育平台的多样化程度和权威性需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境内外的有益经验,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大陆地区高校国学教育的发展:

(一)多方配合,优化高校国学教育的文化氛围

政府要持续支持高校国学事业的发展,将国学教育内容明确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高校国学教育提供可遵循的路线图;要推动建立完善的国民国学教育体系,处理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学教育的关系,引导他们端正国学学习心态,给予学生和用人单位国学专业就业补助。市场主体要发挥在国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重点是要推进国学基础教育,给国学培训市场“降虚火”。高校自身要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国学学术研究,丰富教学资源,培育有影响力的国学学术刊物。传媒要积极参与、有效配合,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克服不利影响,兼容并蓄促进国学融入时代获得新的发展。

(二)促进改革,加大投入,重视合作与融合,全方位提高师资水平

国家要稳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克服分科培养模式的不利影响;尽快设立“国学”一级学科,加大国学研究的资源投入,优化国学领域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给予国学研究者基础学科基金激励,引导和激励高校师生潜心专研;促进两岸三地和国内外的国学学术和人才交流,从境外以中国“绿卡”、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吸引和引进更多的知名国学研究专家和教育家;同时要鼓励国学教育研究人员主动走出象牙塔,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相融合,服务社会和人民大众,培养热爱国学、尊重国学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兼顾权威性和多样化,建设涵盖教、学、考、用的高校国学教育内容体系

政府应引导高校科学规划完善的国民国学教育内容和教材系统,着力建设完整的国民国学教育体系。首先是要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高校和国学学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吸收港台有益经验,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其次是要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生的国学教育目标及配套课程。对国学专业应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度,试行国学预科班,给予国学学位等应有的待遇;对非国学或文史哲专业学生的国学教育,应将国学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适当向学生讲授国学经典,并明确最低学分设置标准。再次是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助推教学的作用,规定国学相关专业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给本专科生上课并规定基本课时量,引导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将国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关联,提高国学课程教育质量。最后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高校国学教育效果。可以参考汉语水平考试(HSK)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CET-6),建立国学等级考试制度,并与毕业升学挂钩,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鼓励国学修养较好的大学生参与对外汉语教学项目,通过对外教学活动促进气自我提升,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

(四)重点培养,促进合作,建设更具影响力的高校国学教育平台

一是可以结合“双一流”创建,支持现有国学院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国学院等国学教学研究机构,并引导差异化发展;突出各平台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鼓励学者潜心研究,引导研究机构沉淀研究成果,厚植发展优势,形成代表性思想和研究特点,培育有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权威学术机构。二是推动国学教育的跨界合作,形成政府资助、社会赞助、多方支持的资源投入体系和活跃局面,鼓励私人研究机构和私塾、书院等多种国学学习机构的发展。三是要以孔子学院等平台为渠道促进境内外高校国学教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同时重视西部地区高校国学教学研究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持师范类院校国学平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各级干部今年将轮训国学[N].法制晚报,2015-06-15(A17).

[2]我国已建立500所孔子学院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2-07(01).

[3]学者称台湾国学更传统 大陆简化繁体字影响传承[EB/OL].(2011-09-10)[2016-10-27].http://news.sohu.com/20110910/n318987789_1.shtml.

[4]吴瑛,提文静.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05:28-33.

[5]金基石.韩国汉语教育史论纲[J].东疆学刊,2004,01:34-42.

[6]Peter Nosco,Kokugaku Critiques of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ulture[J].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2014,05:233-256.

[7]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EB/OL].(2015-06-22)[2016-10-27].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6-22/7358791.shtml.

[8]瑞典宣布将关闭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N].环球时报,2015-01-12(03).

[9]同[2].

[10]Jae Park,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n Campuses[J].Knowledge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5,03:87-102.

[11]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收录目录(533 种)http://cssrac.nju.edu.cn/uploads/file/20160329/1459216337737392.pdf.

[12]台湾经典认为学刊库http://taad.udpweb.com.tw/Directory.aspx ID=12.

[13]Falk Hartig.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the Rise of China[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2,17:53-76.

[14]一位汉学家眼中的 “国学热”[EB/OL].(2015-09-05)[2016-10-27].http://cul.qq.com/a/20150905/006664.htm.

[15]2016年高校将增“国学”本科专业 教师缺口达百万[EB/OL].(2015-06-15) [2016-10-27].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6-15/7344984.shtml.

猜你喜欢
国学学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初等教育学院
题解教育『三问』
“垂”改成“掉”,好不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海盗学院(7)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