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帅
(中共平塘县委党校,贵州 平塘55830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极大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诚然,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将农民从第一产业的农业上解放出来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进行转移。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有限的土地已经不在需要过多的人力资本。怎样有效地将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当中,怎样有效的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成为了发展的重中之重。
过去收入差距的拉大大多是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作为劳动者不能进入市场就业,未能直接参与初次分配,两种公民形态从制度设计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长此以往,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和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在生产效率、边际收益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距。正如经济学家谬尔达尔所论述的那样,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并存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在工业发展的初期,资本的积累主要依靠农业的支持,实际上农业己经在上个世纪共和国发展的初期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使得农业本身发展的滞后和低速显得更加的明显,这是导致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最本质的原因。另外,由于传统农业资本在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一定的剪刀差,加上部分农村距离市场较远,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更低,使得原本属于农民的利益逐渐的向城市富集,形成了逐渐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
二元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村过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即剩余劳动力。信息化、机械化在农业上的大规模运用,使得土地边际报酬呈现递减的趋势。随着我国对流动人口管制的放松,农村剩余劳动力突破了原有的制度瓶颈,开始大规模涌向城市,这在促进劳动力参与初次分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收入。也正是由于这一群体对自身发展的渴望,他们的流动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空巢村问题、“三留”现象、农村养老、土地荒芜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贫困与反贫困战略是绕不过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商品化往往是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市场本身的逐利行为和市场本身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民直接收入的多寡。众所周知,农业是一个生产周期较长,生产与销售在时间上彼此分离的一个产业,农产品供给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几乎不可能一致,而农民应对这种失衡局面的策略和方法基本上只能是听天由命。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都很难与之形成竞争,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又被进一步的扩大和放大。相比较而言,工业的抗击打能力和灵活性就显得更好一些,这就使得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可能不升反降,城乡二者之间的差距又被进一步放大。
现代社会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对于很多偏远乡村而言,其贫困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与其交通基础设施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关联,部分山区农村之所以贫困,原因在于其距离市场太远,尽管群体自身有着一定得农产作物,但很难使之兑换为货币。通过实地走访后发现,距离市场越远的地方往往呈现出来的城乡收入差距越明显,该地区也离贫困越近。
长期的扶贫走访发现,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原因源于生存环境的严酷、扶贫体制的缺陷、各方投入的不足等等,但最突出的往往源于自身,贫困人口人力素质低下往往是主因。目前,由于各方面包括制度、政策或者经济的原因,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果说个人的教育是其本身与其整个家庭的未来,那么农村与城市相比,他们的未来依然令人担忧。首先是基础教育,当九年义务教育勉强在农村普及的时候,城市里早已经有了重点中学、超级中学。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得城市里的孩子更容易进入比较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正是其日后产生生产力多少的重要的因素。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十分合理和公平的,然而,如果考虑到城乡教育水平的极大差别,那这种合理和公平就完全成为了一个伪命题,因为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所站的起跑线完全不同,很显然,城市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在领跑,并且由于高校的录取政策,使得他们的终点也差距甚大。教育水平的差别直接决定了农村子弟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如果恶性循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只能进一步的扩大。
诚然,制度、政策、经济以及教育的差别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将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分离开来,但终究无法将他们天然的联系隔断。虽然城乡收入差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这种差距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发展、共享是摆在城乡统筹面前毋庸置疑的,随着农民阶层意识的觉醒和公平正义的观念更加地深入人心,收入上的差异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冲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大量的向城镇流动。缺乏可靠的收入来源加上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令他们成为整个社会的盲流和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演化为违法犯罪的行为,对社会的和谐造成极大的危害。当整个社会的财富在急剧增加的时候,往往也是财富两极分化的时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往往更加强烈,他们的内心往往更加渴望得到认同,各种矛盾的堆积往往会容易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的腾飞,所凭依的就是出口、投资和内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驾马车。如今,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较低的人力成本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优势,人口红利在不断消失,投资和出口开始疲软,国民经济的增长无法再维持较高的速度。这时,内需的扩大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也是解决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的根本方法。然而,占有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居民在国家拉动内需的时候却无法发挥太多的能量。占人数大部分的农民无法增加稳定的收入,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增加自己的消费,拉动内需又从何谈起。另外,城乡收入较大的差距依然造成了消费的两极分化和断层,高档的商品由城市来消费,低端的商品有农村来消费,而中间的中等商品的消费者严重断档,造成工业产品的大量积压,生产停滞,工业化发展受阻,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社会总需求削减,造成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变缓,又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再者,消费的断档和工业的停滞又进一步增大了产业升级的阻力,对于经济的转型起到十分恶劣的影响。
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小康社会的建成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稳定,也就意味着这一梦想的实现不能单纯地看经济的总量和平均量,更应该看的是一个公平性和低的收入差距,是每一个人都能安居乐业活得体面。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一部分人不能从持续发展持续增多的国民整体经济中得到益处,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公平性遭到了破坏,这是与复兴梦想背道而驰的,应该坚决的予以调整。
现代通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缩短了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鼓励和引进一批科研人才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机制,着力帮助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大农村群体受教育渠道建设投入,健全和完善农村远程现代化教育设备,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新闻媒体向农村宣传有关农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知识,指导农民种植技术等,丰富农村受众的学习内容,转变传统的思想意识观念,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要结合农村地区偏远,条件艰苦,着手建立高校毕业生投入农村或返乡的人才奖励与补偿机制,开设创业培训班,聘请农村科技人才或致富带头人授课辅导,切实做到重视知识、尊重人才,使人才扎根于农村服务,推动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过去单向型的外力支援或者扶持农村,在一些地方导致农村群众的内生动力弱化。一旦外力改变,这些受众很快就会返贫,其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恶化。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有技术、懂管理的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他们外出打拼,不仅积攒了务工收入,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充分把外出务工人员的雄厚资金和丰富经验投入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来,势必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在发展环境方面,创优农村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当老板,带动家乡人致富。
如果要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就要通过市场的作用将贫困地区的资源转化为资产,进而变为财富。要通过基层治理创新进一步整合资源,改变造成落后的条件。精准扶贫不仅要精准到人、到户、到村,更重要的是要精准识别造成贫困的原因。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这些。比如,扶贫资金、惠农资金高度分散,可能改变个人一时的贫困状况,但难以改变当地整体状况。土地、资金要通过自治组织下移、协商整合,进而改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相对较慢,需各级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选拔一批人才向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取经,进而推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加快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建设基地。各级政府应从财政预算里划出农业产业化建设基金,根据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选准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的重点产业,试点建设一批土地资源优越、交通较好、市场较近、气候适宜的乡镇或区域,形成集中连片、布局合理、具有区域优势的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第二,产业延伸。在试点基地建设的成功基础上,将推广试点建设成功的乡镇产业或区域产业延伸到较为贫困的乡镇和区域,以先富带后富,并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高新加工技术,重点开发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第三,打造品牌。鼓励企业创立优势品牌,申报著名商标,力争做到每个优势产业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同时,各级政府应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倾斜政策,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打假、保护民族品牌,扶持知名品牌的成长壮大,实现农村农业产业链效应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5).
[2]田新民,王少国,杨永恒.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07).
[3]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04).
[4]王子敏. 我国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再检验[J].经济地理,2011(08).
[5]焦雪姿.服务业升级与我国城市精准扶贫[J].时代经贸,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