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8-05-02 07:49严茹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

严茹

摘要: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功能低下会经受更多的挫折,从而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情绪及行为障碍进而影响其身心的康复。本文通过分析其心理的特点及发展现状,期望运用多学科理论与心理学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WSR系统方法论,基于心理弹性理论探索影响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心理康复的建议。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康复;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235-03

一、引言

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我国残障儿童数量庞大,其中智力障碍儿童约占残障儿童的7%,比重相当大。智力障碍儿童是指其在发育期间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常态,同时伴随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的儿童,根据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轻、中、重度智力缺陷[1]。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但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幸福,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现阶段我国政府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主要还是集中在医疗及教育康复方面,而忽视了心理康复。本文期望运用多学科理论与心理学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WSR系统方法论,基于心理弹性理论探索影响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心理康复的建议。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

根据WSR方法论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物的方面,还要考虑人的方面,以及如何运用到事的方面[2]。本文WSR系统中“物理”即是上文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事理”是指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人理”代表如何操作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为今后的研究埋下伏笔。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认知障碍。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障碍主要体现出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的特点,其思维形象直观,表达能力不足,在行动时不加思考,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从社会因素上来说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或长辈对其过分宠爱,易养成其“自我中心的性格”,我行我素,加上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当自身需要无法满足时或生活中有不如意就会烦躁、焦虑、吵闹。加上家长重物质轻精神生活,与儿童缺乏交流沟通教育,使得儿童失去了提高认知水平能力的机会。

2.意志和适应行为障碍。智力障碍儿童的意志障碍主要体现在主动性低,缺乏自制性,意志力薄弱。对比正常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在感知事物时迟钝、缓慢,常缺乏积极性及好奇心,主动性太差,对自己的行为缺少自治性。同时智力障碍儿童的依赖性太强,不能主动地支配和管理自己的行为,智力障碍儿童不愿意克服困难完成某项任务,更无法持之以恒去完成某项任务。

3.不良的情绪体验及表达。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障碍的低下及脑功能的缺陷,加上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直接、简单,易冲动变化,缺乏自我克制。他们的情绪多为初级情绪,表现为极端化倾向。同时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情景的影响。同时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控制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差。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受生理需要所支配,很難根据社会道德及行为规范来调节自己的情感。

4.人际与社会交往障碍。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原因造成的表达不清晰、不准确和理解力低下,导致几乎所有的智力障碍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往困难,显示出退缩、胆小、不合群,与人沟通有障碍,包括语言上的障碍及非语言上的障碍,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由于他们的活动场所常局限在学校及家庭中,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导致社交缺乏,表现出胆小、怕生,缺乏交际礼貌。智力障碍儿童还存在行为障碍,如爱冲动且易发脾气,有的甚至具有攻击性行为。

三、影响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每个残障儿童都具有心理弹性,只是发展的程度不一。心理弹性理论中心理弹性是个体能成功应对压力、挫折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受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影响[3]。其中危险性因素包括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在儿童应对压力、逆境、挫折、创伤时,使个体容易受到伤害而得不到良好发展结果的生物、心理、认知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4]。在儿童的生活中,危险性因素有:父母不良教养方式、消极的同伴影响、社会歧视等。

1.个体因素。首先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生理上的因素,其常伴有生理上的缺陷,比如易疲劳、兴奋性过强或过弱,容易造成儿童行为上某些异常,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特点也是造成其心理不适的原因之一,儿童在面对压力时无法用高级的自我防御机制来协调如焦虑、痛苦等情绪,从而引起其行为问题,同时其主动性低、缺乏自制性、意志力薄弱、对自己的行为缺少自治性这些意识特点也容易产生不良的适应行为。此外,智力障碍儿童自我评价较低,容易产生挫折感,引发心理冲突。

2.教育因素。首先是不同教育安置模式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影响。智力障碍儿童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同伴,因此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智力障碍儿童可以从同伴处模仿、习得行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同伴关系,促进社会交往,增加情绪体验。在专门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往往缺少智力正常的友伴,无法获得正常交往的机会。因此,他们总显得孤僻甚至孤独。相比于专门学校,融合教育最大的好处是障碍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和普通儿童互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交流经验。融合教育要求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活动,障碍学生在这种合作性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沟通和交流经验。总的来看融合教育更适合智力障碍儿童,融合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智力障碍学生在这种平等、受尊重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学习社会交流技能,适应正常化的环境。

3.家庭因素。首先是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少父母由于心存愧疚,对孩子过于溺爱,这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胆怯的性格,剥夺了很多他可以独立活动的机会或因为对其照顾过度,也让他缺少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长期压力下的不少家长也会进行粗暴的管理,不仅减少了智力障碍儿童行为和思维的选择性,而且也增加了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机会。其次父母与子女的亲密程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儿童如果觉得被父母关爱就会产生足够多的安全感,满足了其被爱的需求后,才会慢慢发展其他的心理需求。反之亲密程度差,与父母沟通少的智力障碍儿童加剧了其语言障碍,造成其社会交往不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主流社会的忽视,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体系往往处在与正常教育隔离的状态中。首先从康复水平上来看我国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研究多集中于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现有的国内研究过度依赖学校及康复教师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功能恢复,忽略其个性、社会型、情感、认知能力等的发展,会导致这部分儿童无法真正融入社会,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其次,融合教育得不到大多数家长的支持,造成融合教育推进困难。

四、问题与展望

提升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弹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儿童心理康复提供建议。

1.从智力障碍儿童个体出发,针对不同智力障碍程度的儿童设计康复方案。智力障碍儿童智力水平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同,每个个体的不同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康复。在学校,教师在教育智力障碍儿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机方面,应因材施教,认真分析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适时给予鼓励,发扬优点,纠正不足。教师不要一味实施教条式教育,应该根据他们智力和能力的高低与强弱来区别对待他们。

2.重視不同的教育模式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影响,做到扬长避短。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想要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首先要促进融合教育及随班就读的推进,不仅要重数量还要重质量,要完善随班就读的支持系统,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要在融合教育中设置专门的训练课程增加智力障碍儿童的信心。其次要在专门学校中增加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相处的机会,使其多参与社会活动,多接触主流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3.重视师生、家长及儿童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合理期望。教师在儿童心理康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首先要和智力障碍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感觉被信任、被关爱。其次,教师对智力障碍儿童多鼓励,多引导,对儿童的行为要保持宽容和关心。最后,教师也要引导儿童家长,及时和教师沟通学生在家里的行为和情绪表现,做到有效的家校合作,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进步。父母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父母对智力障碍儿童要做到不溺爱,多交流,重视精神上的沟通的,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及信心。如在儿童发脾气的时候可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降低其发生的频率,教会儿童用正确的途径来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攻击性的行为。同时不断地提升家长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和合理的期望,父母双方应持一致的教养态度,对儿童的表现评价一致。

4.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全面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非一方或两方的单独投入。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地结合,互相补充各自的弱点,如社区可以开展一些家长心理疏导的讲座,融合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等等,全面地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时社会在对待智力障碍儿童上也应该消除歧视,重视教育及医疗公平。

参考文献:

[1]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佳乐.浅析WSR系统方法论在房屋征收工作中的运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3,(17).

[3]董琛,王静,陈珊珊.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进展及提升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3).

[4]王双全.探析心理弹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2).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心理弹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
心理弹性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角色超载和情绪枯竭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