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娟 饶家辉
摘要: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动物医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从现实社会创新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规律、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来进行顶层设计。按照必修+选修,普惠式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
关键词:创新创业;动物医学;开放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116-02
开放式创新创业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按照教育、实践、孵化三线合一的基本发展路径,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循序渐进、有计划地推进和实现“广谱式”动物医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即:既要开展服务于全体学生的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给予个性化培养和指导,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构建“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成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一、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基础扎实
通过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创新创业研究体系,打通创新创业教育链,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载体,进一步挖掘创新创业导师、孵化基金等资源。力争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动物医学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现有全球执业规划师、国家TTT认证师资,兼职教师承担学院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和实践“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取得较好效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和推进“一制三化”。在教学与评价方法改革上,逐渐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基本实现了“三种转变”。即教学形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程考核由试卷向论文转变,课程选择由必需向适宜转变。
1.教学形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采取小班化、研讨式、探究式、自主学习、科研专题探索等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研。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组织、引导、点拨和启迪上。采取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内在的创新创业意识,在课程中引入创新元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浓郁的创新氛围。坚持动物寄生虫病FLASH大赛、莫尼杯病理竞赛,实践翻转课堂等等。
2.课程考核由重结论到重过程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其他课程,重在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引导、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提升。因此,课程考核,重心在过程,主体在过程,过程考核成绩可占到70%。学生在学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以及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等均可按成果等级折算成创新学分。
3.课程选择由必需向适宜转变。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制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为前提,采取必修+选修、线上+线下、课程+项目、理论+临床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在学院指定网站的慕课成绩予以确认,学生跨学院、跨学校选修的相近课程学分予以确认。鼓励学生根据自我职业规划选课、根据项目需要选课、根据创新创业需要选课。
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较为完备
校外创新创业基地有10多家,校内创新基地有近10个,还建有创客咖啡屋。为创新创业学生搭建了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如建有相对稳定的拔尖创新试验班、校企合作班、创新创业联盟等,个性化培养和实践平台相对完整,基本可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要求,形成了学校、企业、校友协同育人机制。
1.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逐渐体系化。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开发和推出更多符合规律、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课程。2017—2018年增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1学分,理论学习16学时,课外实践1周,其目的是引导广大同学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激活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勇于批判,开拓思维。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将创新创业课程做成资源共享课、在线公开课。
2.推进创新创业研究体系逐步国际化。充分整合国内外相关院系和学科的研究力量,不断加强“双创”领域相关研究和实践。充分利用在校内外、国内外的优势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相关学校共同开展创业暑期实习,共同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国际化实践,力促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到国外高校进行短期科研创新学术交流或培训。
3.推动创新创业实践载体逐步品牌化。继续鼓励和支持同学们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营造并逐步增强校园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体验式”、“模拟式”教育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以“挑战杯”、“互联网+”大赛为依托,凝聚和培育创业项目和团队;重视“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大力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到创业型企业进行创业见习,近距离接触创业核心团队,拓展视野并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三、讲座式创新创业报告持续开展
為了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近两年,我们聘请海外专家举办学术报告30多场,连续开展近10场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系列报告,邀请了世界著名科学家、企业家、资深职业经理人、全球小动物专家、国家首批DVM学员代表为在校大学生带来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与知识,让大学生有不断碰撞创业理念的机会,在交流中开拓创新创业视野,在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开放式创新创业体系基本形成
学院教师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已有5门海外课程“打包”引进,聘请了18名校外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学生学分修读不完全局限于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已与海外多所名校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逐步专业化,在学校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定规模的教师对其进行创业教育系统培训,形成一支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选聘关心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友、社会企业家担任“高级讲师”;重点吸引和凝聚一批有丰富创业指导经验、有一定学理和学术基础的校外企业家来校担任“创业导师”;通过建设“校内教师”、“高级讲师”、“创业导师”三支队伍,促进校内外、海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协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
[2]王宏娟,饶家辉,赖良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求[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5):50-53.
[3]王宏娟,柳巨雄,解胜男.拔尖创新型兽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013):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