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教学应该注意强调“阅读素养”“阅读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为更好地诠释新课标要求,特从古诗阅读教学角度进行阐述。
这里所说的“读”应是吟诵。国学大师顾随的弟子——国际知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曾经讲过:“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学诗,必须学习吟诵。你的诗句,就是你内心的感动,就会伴随着你所熟悉的那个吟诵的声音跑出来……《周礼》的《春官》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学,也就是教授诗歌,就要把意义跟声音结合起来教,要教孩子能够吟诵诗歌。”她还强调:“怎么教?一般遵循‘兴,道,讽,诵,言,语这么几个层次。‘兴,就是让孩子兴发感动,先让孩子懂得这诗歌是带着感发的力量的。然后是‘道,就是告诉小孩子这种感发的作用是怎么样的。‘讽就是背下来。而‘诵就是以声节之,用高低快慢的调子把诗歌吟出来。”众所周知,诗歌会有一个基本的调子,其平仄、节奏、押韵都是有所规定的,也就是能体现诗歌韵律美特点的。只要你懂得诗的这种音乐性,懂得平仄的格律,知道它基本的骈散顿挫的变化,你读的时候,就能把那种美的声音读出来。教师要结合具体诗文教会学生正确吟诵。学生在正确吟诵的循环往复中才能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情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像孟浩然五言绝句《春晓》,其诗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悠远深厚,兴味无穷。诗人对春色的喜悦、惜春的眷恋和无法留春的惆怅之情自然溢出。学生在循环往复的吟诵中,多少都能感受到些。“读”出味,才是诗歌阅读教学最高境界!
关于诗歌“意境美”,只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些要求,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历是不够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吟诵,读出味来,去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就是编演符合诗歌意境的情景剧,辅以与诗歌意境相似的背景音乐,结合多媒体动画课件等进行教学;就是抓住诗中重点词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或启示,或步步诱导,让学生知道诗歌是有意境的。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是指屋外围井台的栅栏,而不是睡的床。因为在卧室内,怎好“举头望明月”?再说室内月光洒地怎能“疑是地上霜”?而“举头望明月”的“举”字,是因什么而举?“举”是不是显得动作干脆?月亮或月光是诗人借景抒怀的景物,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霜”是深秋的自然景物,是為了衬托诗人独在异乡冷寂。而“低头思故乡”的“低”字,是否因明月不寄相思而表达了作者的无奈?经过一番分析式的启发,是不是可演情景剧?在那样的夜晚,诗人久不能寐,踱步户外,举头低首之间,思乡之情自然真切溢出。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隔”“数重山”“绿”“何时照我还”的意旨,做好积累铺垫,再辅以《涛声依旧》背景音乐,让学生循环吟诵。一番精心设计后,学生才能很好地获得情感体验,也就理解了诗人。最后分析刘禹锡的《望洞庭》:入秋季,日短夜长。太阳落山时分,月亮已挂天边,湖上的风光和月色浑然一体,连入夜了诗人都浑然不觉,所以才有“湖光秋月两相和”。因无风,故而“镜未磨”。古人只知用“铜镜”,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此时此刻,诗人放眼远眺,“洞庭山水翠”,“山水”词为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不能理解成“山和水”,而偏指的是“山”。这个时分能望山,山“翠”也是很自然的,但入夜很深,是望不出山那么“翠”的。随着时光流逝,月悬高空,月光为主色调,再看洞庭湖,“白银盘里一青螺”,倒真的很贴切。千里洞庭,壮阔不凡,变成了诗人眼中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必要的分析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辅以大写意《洞庭风光》画,再辅以《小夜曲》之类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何愁没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此教学,学生自然获得心理满足、心理愉悦,难道不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吗?
[1]夏传才.诗词入门:格律·作法·鉴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陆志平,李 亮.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语文(2011年版课程标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