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读写训练点 迈好习作第一步

2018-05-02 06:32戈洁
教师·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云雾庐山自然段

戈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习作教学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爱写作、会写作?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教材中找准训练点,有效进行写作训练,读写结合,帮助学生迈好习作的第一步。

一、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读写实效性

1.仿写: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万事开头难。学生刚接触习作,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给予学生习作的帮扶,学生很容易出现无话可写、有话不会写的情况,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写作欲望,甚至畏惧习作。“仿写”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1)仿遣词造句。语文教材中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那些描写细致、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如《庐山的云雾》一文里有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描写得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用上“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它又变成了……”的句式再写一写庐山云雾的其他姿态。

(2)仿构段方式。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三年级的课本中,有较多的课文是总—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三年级学生习作也主要是以段为主,因此,我们可以借机引导学生进行总—分、总—分—总结构仿写。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第四小节就围绕“原野热闹非凡。”这句总起句描写了原野上的大豆、高粱、榛树叶子。这一自然段是学生练习总—分结构的极好范本。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着本段的样子围绕总起句通过写几个方面把内容写具体。如围绕“今天真冷啊!”从早晨起床、上学路上、走进教室几方面写写自己感受到的冷。

(3)仿方法运用。三年级的课文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修辞手法,也会接触到一些说明方法。这些手法的运用,能使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可感。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让学生试着将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用一用。如《海底世界》的第三自然段在围绕中心句写具体时,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课文第四自然段则简要介绍了海底植物,因此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海底藻类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并指导学生选择其中几种海藻,仿照第三自然段用上说明方法写具体。

2.改写:实现从读学写的内化运用

(1)变换文体练习写。比如,结合《航天飞机》这篇课文,试写一篇航天飞机的自述;将《山行》改写成简单的文包诗;根据《恐龙》一文介绍的知识编写一篇科普童话等。这种练笔方式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

(2)发挥想象补充写。比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一文主要介绍了气象卫星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此文与前文《水上飞机》进行比较,发现水上飞机还讲了样子和种类,然后,通过资料补充卫星的样子、种类等,让学生试着模仿《水上飞机》编写“星星遇上气象卫星”的故事。

(3)填补空白扩展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极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比如,《金子》一文写道:“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写出了彼得为了实现梦想付出的辛勤劳动。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以《勤劳的彼得》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彼得辛勤耕作的场景。

二、遵循认知规律,实现读写无缝衔接

1.充分阅读,让读写过程相融合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習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才能走入读写结合的理想境界。如《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师可以紧紧围绕“争论”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关注课文的句式、标点的运用等,在让学生明白争“怎么吃”是没用的后,设计一个“小圈套”,让学生说说争什么才有用,于是学生说争“射哪只雁”才有用。然后,教师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来“争一争”,再让学生写一写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明白争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做起来才有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地读、流畅地写,使读写结合的效益最大化。

2.把握重点,让读写形式相契合

仍以《海底世界》为例。从篇章结构上看,课文最大的特色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3、4小节也采用了总—分结构,条理十分清楚。从语言表达角度来看,课文详略分明,声音、动物、植物说得较详细,矿藏写得比较简略。针对以上解读,根据课文语言特色及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的学段特点,一开始,笔者仍将总—分结构作为一个读写结合点来设计教学。但是,纵观三年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关总—分结构的段落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如《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恐龙》等文章中都有总—分结构的段落,而且学生也练习过多次。于是笔者再次研读教材,发现《海底世界》的第三自然段在围绕中心句写具体时,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虽然在同一单元的《恐龙》一文中学生已有接触,但那时只是着重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没有进行迁移运用。因此,最终把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定位在运用说明方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让即将“三升四”的学生在复习巩固总—分结构段落的基础上,又有写作方法方面的新提升,体现学习的层次性、发展性。

3.找准结点,让读写内容相吻合

学生的“写”不能忽视与文本内容的联系。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体会比喻的妙用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之后进行练笔。然而,他练笔选择的内容却是描写另外的一种景物。这样的读写结合只为语言文字运用而运用,导致教学情境经历“文内—文外—文内”两次切换,学生不但不会进入仿写氛围之中,而且也很难再回到已营造的教学氛围中来。笔者认为此时的仿写就可以放到全文学完后或者课后再进行指导,以不打断课中学生的学习思路。如果放在课中进行写话练习,不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姿态,仿照着课文的句式再写几句。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在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够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有材料可写,有语言可用,有方法可依,那么,学生习作的第一步将能迈得稳定扎实。

参考文献:

[1]汪正云.浅谈小学语文起步作文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6(7):148.

[2]孙 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203-204.

猜你喜欢
云雾庐山自然段
云雾
云雾是山做的梦
云雾缭绕宜昌城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