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安华
近来,“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推动教育的改革,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但相对社会发展,教育又有相对独立性,这使人们对学校改革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梦想。从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到未来学校,人们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寄希望于未来学校形态发展更快地跟上社会的发展。本栏目汇集了教育行业内不同岗位的人对未来学校的展望,或许能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些思路。
1.学校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学校而存在;2.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3.学习的时间弹性化;4.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5.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将并存;6.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彻底打通;7.网络学习更加重要;8.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9.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化;10.学习中心小规模化;11.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12.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13.家校合作共育;14.课程指向生命与真善美;15.将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未来学校有三层境界。首先要有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包括校舍建设,当然,这要考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其次是学习方式变革,包括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增强现实、创客教育等等,这层要特别考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再次是教育流程再造,强调从培养目标开始,重新考虑整个教育流程,包括课程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
—— 尚俊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今后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我们学校的教学环境将变成一种打破校园边界虚实融合的智慧生态的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里面,学生通过实体上接触老师,接触家长,接触同伴,接触教育,通过手机、平板可以接触到更大学习共同体,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学习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交互者。学校将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东西,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流动的,社会性,分布的,连接智慧的网络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学校的生态环境也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学生和未来生活的,学校教学是终身、全面、按需获得的。
——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
未来学校的建设要遵循师生成长规律。未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尊重教师成长规律,挖掘教师潜能,助力教师提升;激发教师活力,教师有了活力,学校才能有生机。未来学校的教书育人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学生的成长好比一棵树的生长,一方面禁止揠苗助长,要倡导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也禁止不管不顾,要倡导适当修剪。未来学校的组织架构搭建,要充分尊重组织成长规律。扁平化管理方式和金字塔式管理方式,都各有其利弊,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把握学校组织的成长规律,是摆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 戴家干(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科院在推动未来学校方面,首先希望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未来学校联盟。同时,中国教科院还会给出未来学校创新计划。过去三年是未来学校创新计划1.0版本,从第四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开始,启动了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版本。在1.0版本当中,我们更加关注空间、课程、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形态的变化;在2.0版本中我们会更加关注人的成长,会关心个性化的学习,这个是我们在2.0版本中探索的主要目标。
——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
未来的中小学校的校园建设中将更多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校园基础建设中会大量地使用传感器,利用校园的高速网络,将各种数据传输到学校的信息平台;每位学生都会拥有一个电子身份,可穿戴的传感器及时将学生情况反馈到学校信息平台,信息平台随时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课程、运动、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及建议,调整他们的课程,帮助每位孩子个性化地持续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将呈现出技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教育管理原先烦琐的事可以由技术来完成,解决了碎片化的问题。教师的讲授方式将由原先的定点、定时、一对多的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模式转为不定点、不定时、一对一的非面对面的学习模式。允许老师不到校上课,鼓励老师做自己想做的事。
——孙丽(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
从教师的角度思考未来的学校,那一定是一所高度数据融合的现代化学校:教师们采用智能测评方式,做到精准教育,在课堂上选择适当的资源,开展利于学生探究、合作的活动,并使用智能化教学手段,去多方面發现、记录和展示学生的成长变化。走进课堂的教师,早已通过“教学系统”采集到每位学生的数据,并掌握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了解程度。教师打开教学系统后,还可以查看系统为教师提出的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参考,活动过程中的学生表现性评价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收集。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做教学研究、开展个性化指导、家校沟通等。
—— 李炯(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
未来学校将是“互联网+”背景下现在学校结构性的变革,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未来学校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校园的围墙,把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学校的课程内容得到极大拓展,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二是学习方式灵活多元,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三是学校组织富有弹性,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利用大数据技术让教育变得更加智慧,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 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
现有的教育偏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未来学校将是一个虚拟的学校,将在创造性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在家里学习,然后到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在网络小组里面学习,还可以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与同学分享,可以和意见不同的人讨论发现不同的问题、共同学习,这就是新式校园。
——官唐 · 伯顿(Learning Edge Ventures创始人)
未来的学校会变得更“聪明”。事实上,学习的过程就是数据产生的过程,如利用佩戴式设备记录孩子的运动数据、心跳变化等。通过不断地捕捉和分析这些数据,今后的学校将变得更加智能。比如,监控到有孩子发烧,学校将会提供“病号餐”。未来的学校究竟要学些什么?应该是不可复制的知识——选择、沟通、提问、娱乐、分享、有趣,因为这些能力与幸福直接相关。
—— 倪闽景(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
中国教育与未来学校的优质发展与否,在某种程度上说,将与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互联网教育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决胜之战。可以预见,未来不远的一天,学生们在学校的数字化课堂上读着智能化书本,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数字化鸿沟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学生将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习成长,得到个性化发展,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
—— 杨春茂(中国教育学会监事会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