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探索通过信息化重构学校运作方式。同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国家和各省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新任务,给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撑。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海淀区智慧教育融合创新机制与建设模式,以窥探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环境变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如何通过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变迁、服务教育发展。
海淀区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从2000年到2012年,海淀教育信息化工作经历了初级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育(数字校园)三个发展阶段。
2012年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革,“数字化教育”时代的重硬轻软、信息孤岛等弊端日趋凸显,此外,为了支撑“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组织形态、学校管理架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十三五”时期一系列的教育综合改革,海淀区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在数字化教育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概念并进行了顶层设计,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从数字化教育向更高阶段的形态转变。
1.深化教育信息化机构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家以及北京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在新时代突破旧理念、旧模式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禁锢,开创新的发展局面,海淀区委区政府经认真研究,决定成立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责领导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各项工作。
同时,在区教委设立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智慧教育领导小组部署的各项工作以及智慧教育项目的规划、评审、监管等各项工作;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网络与数据运维中心,分别负责建设实施和运维管理工作;各学校还成立了校级智慧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本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机构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教育信息中心集规划、评审、建设、运维于一体的信息化建設发展模式。
2.转变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
为确保智慧教育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严谨性,海淀区教委联合区经信办、区财政局进行智慧教育专项项目三方评审。区教委设立智慧教育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年度规划、项目申报方案、项目验收结项等方面的评审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是由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教育信息化教师、一线教师及会计师组成的专家库,每届专家评审委员会以2:1:1:1的比例随机抽取专家组建。
此外,区教委还编制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15份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实现了智慧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优化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
在数字化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变的过渡时期,海淀区教委立足海淀教育基本情况和信息化发展需求,注重顶层设计,全区一盘棋,采用“边破、边立、边建设”的推进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平稳转变。
教育信息化机构改革完成后,各单位智慧教育建设需求激增,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采取“积极推进一批、规划储备一批、审核审定一批”的推进策略,以全新的管理机制开启了智慧教育建设工作。同时,加强整体规划和需求调研,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框架下,以共性需求区级统筹、个性需求酌情审批的原则,不断优化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策略,促进全区智慧教育建设均衡发展。
顶层规划是避免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与系统互联互通的关键和根本。海淀区智慧教育从区级、学区级、学校级三个层面推进顶层设计工作,以规划设计指导、规范建设实践,以实践的经验反向优化规划设计。
1.区级层面
海淀区教委对315所区属公办学校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摸底分析,形成了12.6万字的《海淀区智慧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调研报告》,站在全区乃至全市教育发展的高度,整体规划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路径与配套体系,创设具有超前性、先导性和示范性的智慧教育总体架构。
2014年3月,海淀区发布了《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智慧教育“三四五六”的建设框架,即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智慧教育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智慧校园、建设智慧型学习社区、提升智慧教研素质、推进智慧学习能力、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六大重点工程。
2.学区级层面
2015年底,海淀区完成了学区制改革,随着机构建制的逐步落实,各学区都开始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学区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区域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学区课程供给能力,并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框架下着手制定学区级的智慧服务顶层设计。例如上地学区,规划于“十三五”时期实施“两大工程,五大平台”重点项目,其中便包括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特色课程供给平台等顶层设计。
3.学校级层面
智慧教育支持和鼓励各学校制定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智慧校园顶层设计,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发挥学校特长。例如中关村三小,在教学管理平台的支撑下,通过“班组群”为单位的三室一厅混龄式、导师制组织架构重构师生关系,以导师制开启跨学科项目学习。
1.智慧教育基础环境方面
区级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建设。海淀区教育光缆专网项目设计为“一个核心四个汇聚二十三个接入”的建设架构,实现万兆骨干千兆上联、普通校8芯接入、2400人以上学校和考务考点校16芯接入,2018年二季度将完成全区教育单位全覆盖。海淀区智慧教育视讯平台设计为4个中心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的建设框架,2018年二季度建设完成后将成网状覆盖全区教育单位。智慧校园无线班班通工程采取区校两级控制、两级认证、市区校三级管理的搭建方式,一期已经完成覆盖57所学校,共68个校区教学区域、3122间教室的泛在学习空间建设。
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建设。统筹智慧教育专项建设资金,促进智慧校园快速发展。2015~2017年智慧校园类项目投放超过200个。其中,2017年审核项目79个,审定金额约5.4亿元,目前大部分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并按照实施计划有序开展。
2.支撑教育综合改革方面
英语听力和口语计算机考试考点建设。英语机考项目是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淀区英语机考考点建设项目建设能服务于中、高考英语听说计算机考试的标准化考场,兼顾教学需求,形成管理規范、安全可靠、合理舒适的多用途考场,项目涉及71所学校,建设考场数量141间。2017年12月圆满完成了首次中高考英语机考任务。
走班制教学改革试点。中高考招生考试制度即将发生重大改变,学校需要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自主选课、分层教学、走班教学也将从过去的改革尝试逐渐转变成一种新常态。在教学改革创新中,十一学校是先行者,通过排选课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走班制教学服务。人大附中西山学校、首师大附中第一分校、羊坊店学区等众多学校也在探索走班制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路径。
3.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
教育事业大数据统计平台的成功搭建,解决了多年来无法与教育部规划司数据库互联互通的问题,实现了区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垂直申报和横向统筹。学前招生信息采集系统有效缓解了学前招生工作的压力,加强了学前儿童入学管理,提前三年为幼升小进行学位空间的战略布局。教师系列职称评审系统、学科骨干和带头人考评系统,实现了职称评审工作、教师业务考评工作的全流程无纸化办公,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便捷性。海淀教育网,以大数据和云适配技术为支撑,整合了海淀教委28个科室及17个直属事业机构网站资源,建成了集约化、一站式信息发布门户。
互联网思维同样改变着学校的管理理念,各学校的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和申报专项中涉及了总务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各类管理平台。例如玉渊潭中学统一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了全业务流程化、一体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
1.加快软件平台互联互通和教育大数据应用
在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向纵深发展的同时,通过研究制定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软件平台在校内、校间以及区校等不同维度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堰塞湖。此外,在软件平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构建海淀区教育大数据,加强大数据建模研究,提升教育大数据在管理决策、业务预测、个性化教学、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支撑能力。
2.以科技创新提升教育综合治理能力
新时代下的智慧教育将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素养”“AI+教育”等新理念、新举措、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智慧教育应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在体制机制、建设模式、开放合作等方面逐步形成统一、协同的生态体系,持续提升海淀区教育综合治理能力,不断破解改革与发展中的新难题,推动海淀教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