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频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0)
电子商务作为近年来高职院校非常“火爆”的专业,在就业率调查统计中一直处于20%-40%的区间,甚至低于全国所有专业一次平均就业率47%。[1]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行业,以“互联网+传统商业”为特征的电商时代,对高技能性电商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态势。高岗位人才需求与低就业率的矛盾,暴露出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质量中的问题。毕业生缺乏岗位能力,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课岗”关联度差等尤为突出。为此,应加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挖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资源,以提升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实现校企多方互动参与和共赢互利。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走向“互联网+”模式。据统计,未来5年,全国将有4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企业开始实施电商工具来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将激活超300万电商人才岗位。[2]与此同时,通观全国高职院校,有653所院校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并成为高职教育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源的检索,结合走访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存在诸多课程建设问题,现梳理如下:
(一)电商课程建设目标与岗位需求错位
课程建设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对电商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在移动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领域,O2O模式的广泛应用催生更多电商岗位。[3]事实上,对于很多高职院校,电商专业课程建设相对滞后于人才市场发展需求,特别是课程结构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问题突出。比如,一些高职电商专业教材陈旧,知识落后,未能与行业、产业转型相适应,更难以与未来电商岗位相对接;还有些课程设置缺乏关联性,选修课范围局限性强,缺乏课程特色,更难以兼顾学生自身特长优势;一些课程知识偏重理论,不易融入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学习难度高,枯燥乏味缺失学习积极性;一些课程在实践环节缺乏层级性、递进性、阶梯性,未能结合高职学段实际进行有序融合。另外在职业岗位成长方面,素养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心理素质课程等显著不足,未能兼顾学生与企业间的融通发展。
(二)电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突出
高职电商专业岗位的相似性,使得课程设置也具有雷同性。比如对于网络营销类专业,有网络营销岗位、网络客服岗位、网络销售岗位、网络交易岗位等;在网络技术类专业,有网页制作岗位、网站管理岗位、网站编辑岗位等;在网络金融专业有网络贸易岗位、网络金融岗位、出纳会计等岗位。由此,课程设置大多以电商概论、网络营销、网站建设、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电子支付、基础会计、计算机网络、电商物流等课程为主。虽然有些院校结合电商岗位也进行了课程延伸,比如摄影课程、平面设计课程、微博营销课程等,还有些沿海院校开展跨境电商课程、外贸实务课程等。但对于这些课程的设置,要么师资力量不到位,要么教材知识不成熟,实训实践环节难以有效达成。
(三)双创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融通度不足
据2016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高校创业率为2.93%,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率略高于其他学历层次,但对于广大创业者而言,仅有6.77%的大学生接受过创业教育,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悬殊。[4]通过与一些高职院校师生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选择在大三第二学期进行创业教育,还有的安排在第一学期后期,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大二第二学期进行“双创”教育。在创业课程组织上,多数院校会邀请电商行业相关人士进行报告会,讲解创业知识。在“双创”教育课程内容方面,有45%的教师认为“双创”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就业、求职能力上;有35%的教师认为“双创”教育课程应该倾向于网店经营管理;有55%的学生认为“双创”教育课程与自身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不够,对“双创”教育课程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另外,在“双创”教材选择上,一些高职院校以《C2C电子商务创业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主,也有院校选择《KAB创业管理》课程,还有一些院校在教材选择上不固定,比如《网上创业》等,缺乏实践性、前沿性。
(四)电商课程建设与校企合作衔接度不够
注重实训实践教学应该是高职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上,更应该突出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融合“教、学、做”一体化发展。事实上,对于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未能与企业建立良性互通、互融、互促关系。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电商专业并未构建“专业+公司”校内实训教学场所;很多院校并未结合电商行业特点来引入校外企业入驻校园;很多院校在校内实践教学上未能引入企业设备、师资、技术等条件。深化校企合作是未来电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向,也是增进“课岗”融合,突出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的推进,在高职院校、企业、政府间的衔接中存在诸多瓶颈,使得企业与院校的契合点不显著,校企合作持续性不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明显被动,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建设,特别是在校企合作课程组织实施上,未能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深化,降低了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究其原因,对于高职院校电商专业课程质量建设中的问题,核心难题是“课岗”衔接不畅,缺乏有效对接。电子商务专业本身具有复合型、实践性特点,作为新兴学科,在推进学科课程建设与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上,更应该细化岗位技能,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同时,在进行电商课程教学实施中,还要考虑到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关注基础技能训练、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以及未来行业、企业所需的一线岗位人才从业能力训练。在基础技能方面要注重兴趣提升,夯实基础;在岗位技能方面要提升岗位意识,扩展就业面;在岗位综合实训方面,要突出专业、精准、解决就业问题;在企业一线适应能力方面要完善顶岗实习课程,分阶段、螺旋递进式引入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从“准职业人”向“企业人”的有序过渡。因此,在构建高职电子商务课程质量体系中,要把握三原则:一是“课岗”吻合性原则。电商课程质量的提升需要从“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上来实现,“课岗”吻合,就是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对相关岗位职业技能的需求,要立足岗位工作技能来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将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内化到相应的课程体系中。二是岗位分类与特色化课程的融合原则。根据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从岗位细分上来进行技能分类,再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来打造特色化课程,突显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比如围绕电商岗位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引入相关联的其他特色课程,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三是遵循阶段化发展原则。考虑到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多样性,有普高生、职高生、技校生等,针对生源结构差异来引入阶段化课程,强调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训练的课程导入模式,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引入DACUM职业分析法,增强“课岗”融合度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职业院校DACUM课程开发模式,将之运用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质量保证体系中,以突出课程设置的明确性、操作性、契合性,增强学生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电商专业DACUM课程开发模式
遵循该职业分析法,组建DACUM课程建设委员会,深入到行业、企业、毕业生等领域,对电子商务专业具体岗位及职业能力进行调研,以确立电商专业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内容。根据“课岗”吻合性原则、岗位分类与课程特色化原则、阶段性原则,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分析,并构建出“四阶段”螺旋递进式课岗对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分阶段螺旋递进式课岗对接课程体系
从“课岗”对接课程体系来看,引入了高职电商职业技能大赛考核技能,并将之融入到第二、第三阶段,便于学生在电商专业课程学习中,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专业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进行有效融合,突出“课岗”融合度,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同时,通过设置四阶段,将电商专业课程按照基础技能训练、岗位基础技能训练、岗位能力综合训练、企业一线从业能力适应性训练进行螺旋递进划分,并贯穿职业素质、职业发展相关课程内容,强化了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发展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岗位习惯与操守,促进学生毕业即就业能力的养成。
(二)引入“云”技术,完善“课岗”数字化教学资源
电子商务学科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借助于“云”技术平台,来构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协助电商专业教师完成电商专业课程资源的重建。比如搭建电商专业数据库技术、网站设计、网店美工、网络营销等一系列项目化教学案例库,将前沿性、最新的行业教学资源部署到虚拟化仿真平台上,便于师生开展针对性课程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同时,利用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实现对电商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进度的高度融合,在不增加教师负担条件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项目和应用机会,确保电商课程教学质量。
(三)引入“双元制”,衔接好校内外实训实习课程教学
电商专业课程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实践渠道,借鉴“双元制”来搭建跨区域实训中心,引入高技术性专业化课程培训资源,完善电商专业课程培训模块及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积极与科技产业园、创业园区,优秀电商企业建立多种校企实训实践课程教学合作关系,来保障电商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比如在第一、第二阶段,建立以校内实训室为主体的基础实训课程体系,涵盖网店美工、视觉营销、网页制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等多岗位基础技能实训室。在第三、第四阶段有计划地延伸校外顶岗实习课程教学,从师资融通、真实岗位环境中来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四)强化“双元”师资队伍建设,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师资素能是确保高职电商专业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借鉴“双元”师资成长理念,打造我校“双元”师资团队建设。一方面加强“知识实践型”教师成长规划,促进校内学术型教师向实践型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突出“实践知识型”教师培养规划,促进企业能工巧匠向知识型教师的转变,使其互为补充。比如安排专职教师深入企业参加挂职锻炼,从企业实践中积累岗位经验;鼓励优秀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科课程教学,参加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参与岗位职业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发挥各自优势。总之,通过全面优化“课岗”对接措施,突出高职电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岗位胜任能力的渐进提升,以阶段化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胡洋.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电子商务,2015(4).
[2]雷宇. 简析“互联网+”背景下以人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 经贸实践,2016(13).
[3]贺红. 高职电子商务技能竞赛课程化实践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
[4]孙玉苹.高职电子商务运营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OL]. 辽宁高职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