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军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管理处,安徽 合肥 230000)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西北岸,是“全国文明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核心城市。现辖4县、4区、1市(县级)和4大开发区。全市面积1.14万km2,常住人口786.9万;城市建成区面积416 km2,建成区常住人口567万。
董铺水库位于巢湖支流南淝河上游、合肥市主城区西北西二环路西侧。1956年开工建设,1958年完工。径流面积207.5 km2,设计总库容2.49亿m3,现状实际年供水量3.2亿m3。大房郢水库位于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合肥市西北董铺水库东北侧,坝址距合肥市区约5km、距城市北二环路约800m。2001年开工建设,2003年建成,径流面积184km2,设计总库容1.84亿m3,年城市供水量1.17亿m3。两大水库是以防洪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生态补水与环境效益的多年调节大(2)型水库。合肥市也是全国唯一的在城市二环边同时拥有2座大(2)型水库的城市。2大水库及其上游一、二、三级保护区即为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具体范围为江淮分水岭——蒙城北路——城市北二环路——西二环路——长江西路(科学大道以西)包围区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和《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合肥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划分(修订)方案》(皖政秘〔2010〕368号文批复)及合肥市实际情况,合肥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共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3个级别。一级保护区面积40.14 km2,二级保护区面积 121.91 km2,准保护区(三级保护区)面积147.69 km2。水源保护区总面积309.74 km2。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是合肥市目前唯一的优质原水供应地,水质长期稳定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符合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随着合肥的经济发展,目前,城市日供水量已达到100多万m3,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2015~2017年城市年供水(含生态补水)总量分别为 4.73、5.27、5.74 亿 m3,2017 年最大单日供水量190万m3。
巢湖流域及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在实施水源地生态修复措施前,由于受城市化开发、水库周边居民传统观念和耕种方式以及地方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水源地仍存在一些问题,水源地水质保护依然存在较大的污染隐患。
①水源保护区内两大水库库周开垦严重。一级保护区内存在大量农田,包括水库周边已征地内仍然被大量开垦种植,库周大量的农田、菜地、果林,使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到水库之中,严重威胁着保护区的水质安全。此外农田菜地的存在加剧岸线生态退化,对库周湿地形成了较大破坏,形成了面源污染缓冲的缺口。②库周渔业养殖、蔬菜、花卉大棚较多。一级保护区内鱼塘较多,距离水库较近,投喂饵料,鱼塘退水直接入库,对水库的污染较为严重,此外各类大棚也较多。③隔离防护不封闭。水库周边缺少隔离防护措施,人能直接进入水库周边,在库周进行开垦种植,对库周形成干扰,影响水库库周生态及水体安全。④库周林地湿地不完善。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存在较多渔业养殖和居民生活点,对库周湿地的污染较重,形成了局部污染性的湿地退化。部分区域尤其是一级保护区内仍有未退耕还林区域,且已有的涵养林树种以意杨为主,存在树种单一问题,不能起到系统的涵养水源作用。⑤滨水环境较杂乱。由于受地方财力有限、库周居民水环境保护意思不强等因素影响,河、库周边部分区域尤其是一级保护区内存在“退而不建”、“退而复建”等问题,使滨水环境显得较为杂乱,影响了水质保护和区域景观。
由于历史上未经系统治理与保护,目前存在部分河道排涝能力差、护坡护岸设施少和沿河生活污水直接汇入、岸线垃圾倾倒堆放、部分岸线冲刷崩塌、河道水质净化能力低等问题,既直接威胁城乡防洪安全,也加重河道和水库污染。主要包括:①防洪排涝功能萎缩多淤积,现状河道部分地方岸坡残缺不全;②河道的管理范围不明确,无专业的管护队伍,大部分河道处于无人管护状态,普遍存在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等现象,部分河道两侧杂草丛生,水质差,严重影响河道的生态环境及水质;③部分河道两侧缺乏植被覆盖,暴雨时期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河道两侧杂草丛生,缺乏高大乔木,对河岸生境及滨岸带生境的恢复和保护极其不利;④支流源短未补给,水源保护区共有入库支流近40条,平均长度3~5km,大多数支流与上游的滁河干渠和大蜀山分干渠等相通,近年来,由于周边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修建以及城市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实施,部分支流与上游干渠被断开,支流水源不能有效补给,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受到影响;⑤治污不彻底,一是点源污染,主要体现在水库周边几条入库支流的污染。水源区周边分别有蜀山产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7大开发区和4个集镇,污染源主要是初期雨水污染、部分城镇生活污染和少量工业污染。二是面源污染,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上,如水源区居民点搬迁不彻底,无垃圾收集设备、农田径流污染、水产养殖污染、二三级保护区村庄生活污水排放污染、部分区域污水管网损毁渗漏排污能力不足等问题。
自“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强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安徽省围绕合肥打造“合肥都市圈”,以进一步提高合肥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针对城市建设与水源保护区的一些矛盾和问题,2009年合肥市人大一号议案、政协350号提案中对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科学保护提出明确的建议要求,保护大蜀山、董铺和大房郢水库“两水一山”资源,建议划定蜀山森林公园禁建控建区、建设和完善董铺和大房郢水库周边水源保护林带、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近期在深入推进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力气做好健全生态空间网络特别是水源地及周边空间的构建、控制与维护等工作,以期真正实现合肥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合肥市从2003年颁布了《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作为合肥市主要水源地的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开始由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保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6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出保障饮用水安全,划定水源保护区及其保护要求的法律责任。2009年11月由市规划局牵头,市水务、环保、国土资源、林业和园林局、市农委、市董大水库管理处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修编完成《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修订)方案》。该方案于2009年12月经过合肥市规委会专家咨询会技术论证,报合肥市规委会审议和合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2010年11月本方案上报省政府审查并获得批准。新的划分方案在依法、科学的原则下对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予以修订,增加了水库上游汇水区保护区面积。今后所涉及区域的相关规划、建设均应符合新的保护区范围和保护要求。
水源保护区建设限定极为严格,而保护区又临近主城区,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现状仍然分布着大量的村庄,水源准保护区内城市建设用地较多,要科学地构筑合肥市生态空间格局,要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与生态系统安全,促进水源地周边城市建设和谐发展,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综合保护规划。同时由于水源保护区涵盖合肥市主城区的一部分及市郊5县区、11个乡镇街道、6个开发区(产业园),尚未有立足于水源地保护的统一规划,各个行政区相关规划亟待整合。
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村庄生产、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各类垃圾无法有效处理、清运,甚至有向库区倾倒垃圾的恶性事件发生,给水源区水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要保证供水安全就必须实现对水源地片区的主动保护,需要对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居民点进行有计划的拆迁、合并工作,布置水源地周边城市建设范围内的雨、污水等基础设施,安排水源二级、三级保护区农业产业升级实施方案以及水源涵养林种植计划等。
水源保护区扼守巢湖上游西北角,为省会城市极为重要的防洪生态屏障和供水水源地。根据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和合肥经济圈发展需求,针对洪涝灾害、水质污染、岸线崩塌、河道淤积、水系萎缩、湿地消失、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围绕控制增量、消减存量、扩大容量的总体策略,合肥市政府决定实施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分3期实施,一期129亿元、二期136.46亿元、三期129.4亿元。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有关工程贯穿于这3期工程,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水源保护区的治理,对我市环巢湖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通过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可形成一级保护区环库隔离带,加强建设水源涵养林,形成了环库生态湿地净化系统,完成入库河道的生态修复。达到净化入河入库点面污染源、消减污染、保持水土、隔离干扰、修复河道的明显作用,是保护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合肥市城市供水水质的重要工程。此外,通过一级保护区鱼塘、菜地、大棚清退,二三级保护区村庄搬迁、生态修复、库周湿地建设、生态隔离等措施,形成了陆域水域相结合的植物体系,可大大地提升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效益。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是列入国家第一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重要项目,其水质的优劣,关系到合肥市近600万人的供水和生活生产安全。因此,做好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为系统地保护水源地水质,在明晰水源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了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清流补水、生态隔离、绿化提升的治理思路。
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措施和方案制定要有系统的理念和视角,既要着眼全局,也要兼顾局部;既要放眼陆域也要考虑水域;既要有工程措施,也要有非工程措施,同时也要考虑流域、河道、库周和管理层面。①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控制要素,防洪、蓄水、引流等治水活动与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必须针对水源区的水文和污染特点,统筹防洪、供水、治污,实行综合治理。②因地制宜、注重保护。立足防洪、排涝、供水、水质等功能统筹利用,剖析污染结构、空间分布、输送途径和河湖特性、水文条件、纳污能力,按照“削减增量、消化存量、扩大容量”的水环境改善总体策略,在加强污染源治理与控制的前提下,注重发挥水源涵养、湿地净化、节水减排等独特作用。③分区布局、分河施策。针对各区域、河道来水条件、水质状况、污染影响和发展需求,确立“水源涵养、污水减排、沿河截污、污泥清淤、湿地净化、河湖引流”的分河工程基本布局,体现特色、分河施策。④近远结合、突出重点。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针对各区、各河的突出问题、治理基础和紧迫需要,按照“就急、改善、提升”的不同治理阶段,衔接有关规划,整合各类资金,根据需要与可能,近远结合、分期实施、突出重点、分类安排。
2004年1月,由省人大颁布了《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011年修订出台了《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011年出台了《合肥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规划导则及控规》,2012年3月颁布实施了《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确保了地方建设和活动,严格按照遵循不触碰水源保护的红线进行。2010年11月,省政府下达了《关于同意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批复》(皖政秘〔2010〕368号文),明确划分了水源保护区3个层级保护区范围和建设要求。①一级保护区范围:沿用《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水源一级保护区水、陆域面积按照董铺水库30m高程(吴淞高程,下同)以下陆域和水域,大房郢水库29.7m高程以下的陆域和水域予以划分。大房郢水库一级保护区面积约18.24 km2;董铺水库一级保护区面积约21.90 km2。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再新建、改建、扩建与城市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②二级保护区范围:水域范围为水库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为一级保护区外入库河流、渠道上溯至滁河干渠的水域范围。其中南淝河上溯距离为7km,四里河上溯距离为4.5km,其他补水渠道上溯距离为5km。陆域范围为根据水库实际汇水情况确定,原则不少于一级保护区外200m,平均控制距离500~1000m划定二级保护区;水库上游主引水渠道上溯至滁河干渠两侧各500 m,其他渠道两侧200m划定二级保护区;大官塘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上200m的区域划定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总面积约121.91 km2。二级保护区内建设项目需达到零排放标准;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合肥市人民政府责令整改、关闭或迁出。③水源准保护区范围:一、二级保护区外两大水库陆域汇水区域和水库坝下区一定区域,其中董铺水库为西二环路西侧道路红线,大房郢水库为防汛路北侧道路红线,为水源准保护区。准保护区总面积约147.69 km2。准保护区内所有建设项目需按照环境敏感区标准审批。新建项目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或将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有条件区域的应建设雨水管网进入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并排至水库下游水系。雨水管网难以覆盖的,应建设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设置集中排放口,并定时对排放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排放水质满足Ⅲ类水标准。
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建立河长制在全国都是比较早的,确保了水源保护责任到人、有考核、有效率、有抓手。2008年建立了水质保护联席制度,市水务局、环保局牵头,相关政府和部门参加,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水源保护具体问题,明确责任、限期解决、及时反馈,遇突发情况及时联络协调,确保了水源区水质保护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落实和解决。
每月定期由水务部门和环保部门联合组织人员对两库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全面摸排,排查出污染点源通过召开水质保护联席会议分解到各县区、乡镇。确保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家禽家畜水产养殖等及时被全部取缔,各工业区污水基本实现截留并不违规排放。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管理处成立常设科室水质保护部,采取定期不定期主动查找问题进行巡查,设立常设举报电话多渠道收集有效线索,坚持问题核查成因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反馈有关部门,做好签收等交接手续,并及时追踪查处进程,向有关领导反馈,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按照皖政秘〔2010〕368号文要求,对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合肥市人民政府责令整改、关闭或迁出。对保护区内现状居民点遵循“只出不进、逐步外迁和就近改造”的办法实施治理。一级保护区及其外侧200m的内村庄全部搬迁,二级保护区内村庄集中搬迁、合并。居民恢复点设置在二级保护区以外,或城市污水管网可以覆盖的区域内,选址需符合环保及规划部门要求。需按生活污水零排放要求进行建设,建设将雨、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初期雨水收集设施。设置集中排放口,并定时对排放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排放水质满足要求。两库水源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村庄搬迁暨土地整治工作自2011年全面启动,涉及庐阳区、蜀山区、长丰县,共计搬迁43个行政村(居委会),23521户,约7万多人,面积约0.12万hm2,总拆迁安置资金约127亿元。目前三个县区已完成搬迁人口5.2万人。极大地减少了水库周边的生活垃圾污染和生产活动污染。
农田径流是水库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污染源,各类污染物产生量占到了污染物产生量的46.5%~82.8%;另外大量的大棚、渔业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水源区和水库,对水质安全形成了较大威胁。近5年来,两库水源保护区共彻底清退一级保护区内耕地、各类大棚、各类鱼塘共612.8hm2,补偿“三退”费用1.437亿元。此外,清除大型畜禽养殖点7处,对水源区151个农村未搬迁居民点和5个迁建小区增配垃圾收集设备2598个。
①建设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西部,规划区域包括南淝河、董铺水库及其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西起南淝河支流汇合口,东至董铺水库大坝,北起三国城路,南达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南界(三国新城遗址公园和科学岛及北部进岛公路除外)。规划总面积4667.43 h㎡,湿地面积2949.79 h㎡,湿地率63.20%,共涉及庐阳区大杨镇、三十岗乡7个行政村。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定位为生态保护型湿地公园,主要保护对象是合肥市饮用水水源地优良水资源。2014年12月安徽省林业厅批准建立安徽庐阳三国新城省级湿地公园(原名),2016年12月经市编办正式批复建立合肥市庐阳董铺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2016年6月完成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方案并经安徽省林业厅审查通过上报国家林业局,同年12月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评审,并按照《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和《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完成公示。目前,已基本完成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地形测绘、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程立项(立项资金1.26亿元)和区域内村庄搬迁、安置,已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前期建设工作,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通过逐步建设,必将成为合肥、安徽乃至华东地区涵养城市水源的国家级精品湿地公园样板,可基本解决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庐阳区范围内董铺水库上游污染问题。
②建设合肥植物园扩建区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合肥植物园由于南扩建设二期工程,位于董铺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毗邻一级水源保护区,搬迁了村庄,生态系统脆弱,存在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运用海绵城市、雨水花园、LID低影响开发等相关生态方法进行设计、建设,注重生态恢复和水源保护,分水质净化区、生态缓冲区、湿地水源涵养区3个层级进行建设,总规划面积50hm2,绿化率67%。工程总投资0.79亿元。目前已完成拆迁安置工作,计划2018年基本完成,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本区域内的水源水质问题。
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鸟瞰图
③建设三国城遗址公园阶梯湿地工程及范小、樊洼路等多个人工复合示范湿地。为改善三国城遗址公园护城河出水入董铺水库水质,在改建后的溢流口出水处布设湿地。在确保董铺水库水源地水质安全、生物安全和景观需求的基础上选择植物,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千屈菜、再力花、红、黄花美人蕉等,湿地总结面积10185m2。新建湿地通过土方挖填等微地形改造后分为3级,形成阶梯湿地,该区域内雨水经3级湿地净化后排入董铺水库自然湿地。建设范小、樊洼路等多个人工复合示范湿地。在村庄未能完全搬迁走生活污水经沟渠汇集后直接入库的地方,短期内,该区生活污水无法收集接入市政管网进行处理,因生活污水污染负荷较高,且悬浮物质等含量较高,根据污水状况,在污水沟渠旁边建设化粪池,让污水先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再进入表流人工复合湿地进行深度净化。共建设人工复合湿地面积6823m2。
①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工程。对大房郢水库周边高程在29.7~28.5m之间的退耕、退棚后的旱地、园地、草地等在适当位置建设水源涵养林,使库周水源涵养林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入库河道四里河与泗水河河道两侧各100m宽度进行部分退耕还林建设。四里河种植河道绿化带共108.85hm2,泗水河种植河道绿化带共80.85hm2,大房郢水库周边种植水源涵养林共56.21hm2。董铺水库上游南淝河两岸各100m建设水源涵养林8.9万株,面积106.17 hm2。董铺水库一级保护区内未种植水源涵养林和“三退”后高程在28.5~30.0m区域种植涵养林10.7万株,面积129.47 hm2。②涵养林隔离防护工程:在大房郢水库一级保护区沿29.70m以库区为中心同水库周边的1~4m宽度不等的隔离绿化带相搭配,在绿色环带外围构筑隔离防护网,隔离防护网总长3.96km。在董铺水库一级保护区陆域边界沿30.0m高程,人类活动频繁、交通道路等处采用物理隔离措施设置钢丝网隔离栅,其他区域采用植物隔离措施,种植刺藜植物隔离带。总长度64.42km。
结合水源区两库各入库河沟具体情况,分别对大房郢水库14条、董铺水库16条河道进行开挖、清淤、疏浚、生态护坡及两岸绿化整治、建立水体岸边植物缓冲带。这些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内源污染物及面源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从而提高水源区入库水体水质。两库入库30条河道,总治理长度112.31 km。
库周一级保护区内及库滨消落带的开垦严重影响了库滨自然湿地的形成和功能,对未被开垦的区域尽量保持其自然状况。恢复建设选取的湿地植物种类有:再力花、黄花鸢尾、芦苇、旱伞草、雨久花、水生美人蕉、香蒲、水葱、千屈菜、茭白、地笋、灯芯草、黑三棱、花叶芦竹、莲藕、菱、酸模叶蓼等。根据自然湿地处的实际水深选择适合的水生植物种类。库周湿地恢复的区域主要是大房郢水库在高程29.7m以下到水面之间被开垦的水稻田、菜地、大棚和撂荒地为主,包括部分原鱼塘和水塘,共恢复建设库周湿地面积42.05 hm2。董铺水库湿地修复主要在27.0~28.5m高程范围内且考虑景观要求,主要有左坝头湿地、樊洼路湿地、夏大郢湿地等,湿地修复建设面积166.61 hm2。
对长江西路科学大道以西以及井岗镇、蜀山产业园区域初期雨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通过下游串联湿地净化,再排入水库,彻底解决该片域初期雨水漫灌、污染和直排问题。在蜀山汊西渠和汊东渠共建2座初期雨水调蓄池工程,总容积18820m3。
水源保护区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管网存在老旧渗漏、主干管断面不能满足现状要求等问题,共投入1.3亿元,对科学岛雨污水管网、蜀山新产业园雨污管网三十岗及大杨镇污水管网、岗集镇污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对大房郢水库北部环带距离水库较近的三塘等12个农村居民点配备污水处理设施和铺设管网。共改造和铺设污水管道68.96 km、雨水管道12 km,建设污水提升泵站7个。
人为活动对库区的管理和水库的饮水安全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解决重建轻管、加强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动态管理维护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除建设164km长的物理隔离和生态隔离网外,对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识要求建设了标示警示及宣教系统牌共761块。建设管理维护道路15km。重点建设了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湿地一期信息化建设工程,投入3200万元建设了5个监测站和1个监测系统平台,为实现水源区自动态监测、水环境监测、水环境信息处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安徽省合肥市立足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当地地形、来水特点和水源区保护实际需要,针对防洪、污染等突出问题,通过衔接水利、环保、交通、市政等规划成果,整合综合治理方案,发挥工程防洪减灾、污水截留、湿地净化、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综合效益,实现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地块价值、拓展合肥发展空间、支撑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代下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也是一个新课题,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还分布着大量村庄和农田,仍需加大移民搬迁、土地流转力度,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推进测土施肥和精准施药技术,尽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此外,近年来对董铺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力度较大,但对大房郢水库上游东北片以及水源地准保护区污染源治理力度还不够大,这些都需要各级部门加大投入和协调,做到治理措施全流域覆盖、无死角,达到管理机制完善、环境质量优良、水源充沛优质的水源地治理目标。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水质保护在我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成功与雄厚资金支持和国家水源地水环境治理大好形势息息相关。实施过程中许多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将为我省乃至国家其他区域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为水资源保护区生态修复起到示范作用。随着水源地保护和管理的不断深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促进地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共四卷)[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
[2]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水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国外水利水电考察学习报告选编(1998—2000)[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郑大俊,刘兴平,钱恂熊.城市与水[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
[4]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编译.似水情怀—流淌的文明[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5]蒲晓东,张彦德,潘云涛.水景观[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
[6]熊怡,等.中国的河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吴胜兴,顾圣平,贺军.江河湖泊[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