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方略

2018-04-29 14:04于景洋
商业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习近平

内容提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将马克思主义人民的立场推向了“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新境界。基于人民的立场,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我国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凝练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发展战略之中。从而系统地形成了从思想到理念再到具体方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构建了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现代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F0919;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8)03-0006-05

收稿日期:2018-01-20

作者简介:于景洋(1965-),男,辽宁丹东人,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KS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核,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脉络,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

一、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我国“由富转强”的历史变革时期,以问题为导向的认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需要从总体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一)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宏远历史背景,辩证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特征与特殊时代背景,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纵观科学社会主义百余年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新兴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背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群众开创了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出发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1]。上述新时代的总体特征必须全面把握。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标准是我国已经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思想前提。当前社会矛盾的需求方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两维需求,转向了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多维的“美好生活”需求[3]。社会矛盾的主体已经变为解决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问题之后产生的更深层次“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不平衡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个人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不充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相关的制度供给还不充分。发展仍然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统筹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同发展的全面型、发展型、开放型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核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了馬克思“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4]的无产阶级立场。基于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思想;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5],将毛泽东发展为了人民、邓小平发展依靠人民的思想,上升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6]。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刻而具体地体现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观;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改革建设观;从“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的全面小康社会到“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生活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观;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执政观;“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时代观;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社会矛盾观;“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化建设观;“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社会民生观;“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生态文明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总体安全观;“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党建观;“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的强军观。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理念

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体化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发展战略之中,构建了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共同富裕观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与实践路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开创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产生资本集聚效应,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仍处于0465的高位,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习近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的全体人民“共富”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收入差别较小的均等“同富”,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优势,实现“消除贫困极达到共同富裕”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二)引领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发展新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国家综合竞争力根植于先进发展理念,不同发展理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发展速度。习近平以巨大政治勇气与历史责任担当,直面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外部现状,以及最大发展中国家跨越“拉美陷阱”的现实难题,破解改革开放积累叠加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与风险隐患,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新发展理念分别着力于变革发展动力、系统化发展方式、延展持续发展方向、构建内外联动发展环境、实现公平发展目的——“本体论”的创新理念解决核心动力,“方法论”的协调、绿色、开放理念构建发展途径,“价值论”的共享理念回应发展目,全面整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从理念高度构建了系统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理念旨在升级动力,实现优质持续发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理念旨在通过全面均衡发展,彰显以民为本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绿色发展理念旨在通过经济与生态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生态文明的高质量生活新需求;开放发展理念旨在贯通内外发展空间,调动经济发展潜力,满足人民生产与消费需求;共享发展理念旨在公平分配社会财富,使人民普惠得享发展成果[7]。一方面,新发展理念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民为本的本质特征,赢取民心、顺应民意,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动发展质量提高,层层递进,充分发挥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长足发展功能,开拓了优质、持续、公平发展的新境界,提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8]。

三、习近平实现“共富”的经济改革方略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劳动力、资金等低水平生产要素投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激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驱动经济增长取得了迅猛发展。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投资驱动导致“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资金回报率低”的“三高一低”问题积重难返,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势在必行。习近平新时代经济发展方略重建产业新格局,短期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出质量,繁荣消费市场;中期战略是以创新驱动升级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长期战略是加大高新基础科技投入,占领世界科技发展新高端,开启科技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此构建了分层有序的联运发展战略,实现长期经济持续增长。

(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摆脱了“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新时代,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仍然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新矛盾的唯一途径,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方略。全面深化改革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9]。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有为、市场低效,高度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绝对作用,结果造成价格扭曲和资源错配,经济效率低下。俄罗斯经济转型时照搬照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市场发力,政府无为,由计划经济完全转型为私有制自由经济,结果导致经济社会全面崩溃。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有效,政府难为,过度自由竞争导致政府失灵、社会失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市场自由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培育产业竞争力,政府发挥宏观经济导向作用,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两只手”合力推动经济实现健康、高效、持续发展,奠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随后,政府进一步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初次分配调节行业内部、行业间个人收入差距,再次分配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平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均等化,逐步实现“共富”并趋向“同富”。

(二)“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向历史,发达国家的领先地位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赶超,都是依靠技术创新占据价值链高端产业实现的,创新驱动是大国竞争与崛起的内在规律。面向世界,当今重要基础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孕育著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呼之欲出,关键核心技术引领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带动了新一轮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面向国内,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唯一出路。新时代创新驱动战略理论将邓小平的“改革发展动力论”升级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全面“创新发展动力论”。理论创新要坚持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厚植社会主义道路优势,增强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制度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经济运行体制机制,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要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加强重点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实现产业升级跟进;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创新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作用。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需求”与“效益”抵达峰值后的双触底,引发经济结构性通缩的问题,在需求侧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驱动“三驾马车”失效的前提下,从供给侧发力,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实质是从政府角度为市场松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随着市场日渐成熟的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政府要由“保姆式”的市场培育角色,转型为“导师式”的发展型政府,适度放手给企业更大的成长空间,回归本位用“看得见的手”创建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释放市场高质量潜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10]。例如政府主导建设“一带一路”、实施国企改革,市场竞争挤出国企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低效产能;启动房地产税收改革,从根源去除楼市库存;实施金融体制改革去除债务杠杆,规避间接融资带来的潜在风险隐患;减少税收、简政放权,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与竞争力;主导土地确权补齐政策短板,实现土地要素自由流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发力、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展的改革。

(四)“开放”发展理念引领“一带一路”经济命运共同体

以信息和资本推动的全球一体化是不容选择的现实客观存在,中国秉持开放理念以包容的姿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现国内外市场联动繁荣发展,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旨拓展了国际间贸易领域的合作模式;海陆贸易循环贯通,开创了高铁、重载铁路陆权贸易经济发展模式,颠覆了海权外贸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区域内共同发展、区域间联动、世界经济无缝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将世界发展看作一个整体,整合全球生产要素,使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凭借各自比较优势占据价值链不同位置,实现了经济命运共同体共繁共强、一体发展。

四、习近平实现“同富”的经济发展方略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由总体“共富”过渡到差别较小的全体“同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性飞越,是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迈进的关键一步。

(一)以“充分平衡”为特征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是在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总体小康”基础上,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衡量标准之一的“更充分”的小康;是在城乡、区域、个人收入不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平衡”发展的小康;是由单一经济发展观转向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五位一体”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导下,以“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精准扶贫方略

實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基本方略,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实施振兴乡村战略。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它将“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共享发展理念是指由最广泛的人民共同分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共同享受富裕的物质成果和美好的精神生活,是实现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最具体而直接的体现。

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面建小康社会”为目标,落实到具体治国方略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战略经历了制度性改革缓解贫困、区域定向开发式扶贫、由县转乡深化扶贫,直至全面小康攻坚减贫四个阶段[11]。“精准扶贫”提出“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由“扶贫”到“脱贫”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将精准扶贫战略落到实处。

(三)“协调”与“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区域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

“协调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与资源不平衡的天然禀赋差异,基于自近代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提出的由“局部领先”到“全局”均衡的全面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五位一体”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战略,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区域协调。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回顾历史,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税与工农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成就了工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农村为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贡献了劳动力与土地支持,与此同时却也拉开了城乡“不平衡”发展的差距。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将“中国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提升到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振兴乡村战略核心是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为切入点,释放了劳动力资源弥补国家发展日益丧失的人口红利,整合土地实行大规模农业机械现代化,以此为基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农民富裕之路,构建了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实现了以农业发展补齐农民民生最后一块小康短板,同时实现了“留住了青山,记住了乡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可谓一子落而满盘活。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具体经济发展方略,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汇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进而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张巍.如何认识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5).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韩庆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0-26(003).

[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胡伯项,艾淑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6] 王青,李先伦.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论析[J].理论学刊,2017(1).

[7] 双传学.论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与实践指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6(4).

[8] 张乾元,谢文娟.论新发展理念的人在逻辑[J].中州学刊,2017(1).

[9] 厉以宁,林毅夫,周其仁,等.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0]贾康.供给侧改革理论、实践与思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1]莫光辉,陈正文,王友俊.新发展理念与精准扶贫的契合及实践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6).

[1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李江)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