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生活的意义:从“存在”到“归属”

2018-04-29 00:00:00张情情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8年3期

【摘 要】在班级生活中,很多儿童看似事事参与,处处存在,实则没有完全融入,找不到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归属感”的缺失,是儿童与班级生活精神层面的格格不入,与儿童的自我认识、教师的班级管理方式以及师生、生生相互沟通有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儿童的身份认同意识和参与活动意识,引导儿童在体验感悟中寻找班级生活的精神寄托,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班级生活。

【关键词】班级生活;身份认同;体验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3-0054-04

【作者简介】张情情,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23)教师,二级教师。

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班级里有一部分儿童在情感上无法融入集体生活,这种精神的无处安放让他们的内心无法感受到班级生活的“幸福感”,导致其身心游离于班级生活的边缘,他们被动参与班级生活,形成一种外在规训的“存在”,而不是顺从内心自治的“归属”现象。班级生活中,儿童只有找到自己精神的“存在感”,才能获得心灵的“归属感”,才能全身心融入班级。

一、现象扫描:你“存在”但不“归属”

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基本单位。表面上看,大部分儿童很容易参与到班级生活中,他们在教室里有自己固定的座位,课间有自己熟悉的玩伴,有的儿童还在班级生活中担任着各种职务。然而,班主任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很多时候,很多活动中,儿童并非主动参与,他们只是被动地“存在”着,所以他们很难找到“心向往之”的归属感。

1.“模糊化”的自我认识,让儿童思想上无法融入班级。在小学班级生活中,儿童囿于年龄和认知等原因,对自己甚至是学习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参与班级生活,他们看重的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别人。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他们与班集体的关系往往是“貌合神离”的。模糊的自我认识,让他们在思想上无法归属班级。

2.“制度化”的班级管理,让儿童行为上不愿认同班级。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及班级往往通过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制度化”的管理,让学生在行为上十分排斥参与班级生活。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学生的一言一行被制约。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面对烦琐的教学工作,受唯分数论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他们更关注儿童的学习要素,而忽视了他们在班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和心理表征,对班级中那些缺乏“归属感”的学生关注度不够。长此以往,儿童就会出现了疏离集体的“归属感”缺失现象。

3.“虚拟化”的沟通交流,让儿童情感上排斥亲近班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聊天工具和聊天软件的出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虚拟化的交流平台却使儿童在面对面交流中丧失了热情和勇气。虚拟世界控制了他们的情感。在现实中,这些儿童存在交流障碍,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无法找到与他人灵魂交流的契合点,虚拟世界的自由热情和现实世界的孤独寂寞相矛盾,导致他们在情感上排斥班级,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存在隔阂,相互之间无法找到“归属感”。

二、班级“归属感”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属于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个体或集体对事件或现象的认同程度。班级“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处班级在思想、感情和心理上的认同和信赖。作为班级一员,有明确的成员角色意识、活动参与意识和规范服从意识,愿意为班级建设承担各项责任,义务参与班级生活,并在心理上认同自己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生存与安全需要后,还需要获得爱与归属的需要,特别是某个群体或集体归属的需要。儿童一旦在班级生活中获得了归属感,彼此之间就达到了灵魂的高度契合。

1.变“局外人”为“当事人”,提升儿童的班级“自豪感”。当儿童不再游离于班级之外,找到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后,他们将把自己看作班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自主地参与学习提升,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自发地组织文体活动,自由地享受班级生活,他们不再被动参与,而是主动要求“存在”。“归属感”的提升让儿童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明确认识,彼此相互欣赏、相互依赖、相互认同,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

2.由独立“存在”到相互“交融”,提升儿童的集体“聚拢感”。没有获得“归属感”之前,儿童是个体的独立存在,他们看似是一个集体,实则彼此疏离。好比捆在一起的筷子,班主任是捆绳,虽然不易折断,但如果把“捆绳”解开,筷子便会瞬间散掉。一旦儿童找到班级“归属感”,他们便会彼此交融和接纳,建立“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好比一座森林,表面上看是个体的独立存在,实则却是盘根错节,合为一体。“归属感”的获得,加强了儿童彼此的凝聚力,达到了彼此心灵的高度契合。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只需巧妙点拨,儿童便会奋力前行,不再貌合神离。

3.由“貌合神离”到“众志成城”,提升儿童的奉献“使命感”。班级“归属感”的获得,让儿童真正从内心接纳班级,认为自己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学科学习、文体竞赛,还是遵守校纪校规,他们均为班级所取得的荣誉感到骄傲,为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感到自豪。在“归属感”的激发下,儿童迸发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他们把建设班级当作使命,以能够为班级建设出力感到兴奋,从而促进自己更加关心同学,更加关注班级的走向。“归属感”激发了“使命感”,“使命感”提升了儿童的奉献热情。

三、策略建构:从“存在”到“归属”

班级生活“归属感”于儿童而言,主要体现在自我身份的认同上、积极参与班级生活的意识里、班级公共生活的体验感悟中等。在儿童全员参与班级生活的背景下,简单的“存在”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他们渴望被关注、被肯定、被依赖。如果能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身份意识、参与意识并有所感悟体验,也就能引领他们找到归属的价值意义。

(一)身份认同:让儿童由“失落”走向“觉醒”

1.教师言行、共情关怀,打造宽松的班级氛围。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弗兰克尔认为:“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也就是说儿童想要找寻某一组织的归属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认可自己。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步形成,他们需要教师有效引导,教师言行对于儿童班级归属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教师的言行要客观公正,正确引导学生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让每个儿童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班级样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分层教学、走班制等教育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儿童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特点,教师如果想让自己的关爱被每个儿童感受到,就要多角度、全方位地与儿童建立联系。努力做到不以分数论英雄,评价机制多元化,以此发现学生更多的闪光点。坚持赏识教育为主,客观、真诚地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和学生打成一片,拉近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同伴群体、相互信赖,消除彼此的心灵隔阂。班级生活中,儿童非常看重来自同学的信赖和认可。为了引导儿童正确评价他人,教师要把“表扬赞赏”放在公共场合,把“批评教育”放在私下进行,既照顾少年儿童的自尊心,又让班级里的学生认识到彼此的优点。久而久之,同学之间记住的都是彼此的优点,更有利于他们找寻“归属感”。

比如,针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儿童,教师可以表扬他踏实努力,私下进行学法指导;针对调皮捣蛋的儿童,教师可以赞扬他热爱劳动,私下和他谈心聊天等。每个儿童都有优点,善于观察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将儿童的优点适当放大,给予他们肯定。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作为学生的榜样,引导着学生的正确判断,使他们感受到被同伴认可,从而愿意归属班集体。

3.自我认可、树立价值,增强儿童的集体意识。班级“归属感”的一大表现就是以班级为荣,换句话说,就是班级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值得儿童为之骄傲。儿童主动参与其中便是一条捷径。比如,组织儿童自主设计班旗、班徽、班服等,每周选择固定的一天穿班服,开展特色社团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唱班歌,评选每周“最美班级代言人”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时刻提醒他们是班级的一员。集体意识的提升促进儿童对身份的感知,让他们明确自己不是简单存在,而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二)参与意识:让儿童由“生疏”走向“熟悉”

沟通是儿童彼此相互了解的捷径,活动是儿童进行沟通的载体。在活动中,儿童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这就为打破彼此之间的生疏提供了机会,让彼此心灵更加靠近。

1.参与文化创建,融入自我想法,营造温暖的交流氛围。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让每个儿童都参与到班级文化创建中。大到班级中卫生角、图书角、黑板报的设计,小到讲台上物品的摆放等,都可以动员学生集思广益,让儿童全员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发言权。充分调动儿童的参与意识,自主、自发、自由地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学习场所。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还应多听取儿童内心的想法,尊重儿童合理的请求。比如,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心理依赖性强,有的会提出各种天真的请求,教师应仔细考虑儿童的要求,而不是一口回绝;高年级学生已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想法,慎重考虑,多方了解,合理引导,尊重儿童的选择。教师让儿童感受到班级生活中的温暖与自由,有利于激发他们热爱班级的情感向心力。

2.参与班级活动,收获掌声自信,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在班级生活中,教师可以大胆鼓励他们参与活动,这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自我表现欲,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还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获得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笔者学校的一次运动会,要求每班遴选5名选手参与“碰碰球”对抗赛,这项比赛非常考验选手体力和体重。学生观摩过赛况后,便有人打起了退堂鼓,我只好从愿意参加比赛的学生中选出3名。谁料正式比赛时,他们3场连败,剩下的两场眼看就要弃权,这时一个非常内向的女生用征求的目光看着我,在我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中,她大获全胜。比赛结束后,大家纷纷向她表示祝贺,从那以后,这名女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生活。活动让儿童的内在价值得以实现,让他们在同伴的认同中找到了归属感。

(三)体验感悟:让儿童由“存在”走向“归属”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体验积极与否,与他们对自己发展要求的高低有关系。儿童的班级归属感主要表现为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所体验到的责任感、仪式感和自豪感,教师应关注儿童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寻找班级归属感。

1.我的班级我管理:明确管理的集体分工,激发儿童的班级责任感。作为班级一员,儿童需要履行各种义务和责任。为了调动儿童参与班级生活的热情,需要让他们明确职责分工。班主任可借鉴大学院校中“学生会”的组织形式,在班级成立各级各类委员会,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成绩优异的学生加入“学习委员会”,负责和学习相关的事宜;热爱劳动的学生加入“卫生委员会”,统筹负责教室卫生;能歌善舞的学生加入“宣传委员会”,负责文艺演出及板报等的布置;守信正直的学生加入“纪检委员会”,负责监督同学遵守纪律;严谨较真的学生加入“组织委员会”,负责各项荣誉的评选;细心认真的学生加入“生活委员会”,负责班费管理和为学生提供服务。明确的分工,能激发儿童的管理热情,树立儿童的主人翁意识。

2.我的活动我参与:开展多彩的纪念活动,强化儿童的团体仪式感。让学生感受到团体仪式感是引领他们找到班级生活归属感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儿童的心理,深入了解他们的喜好,充分利用业余等时间,精心策划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加强儿童的团体仪式感。比如,每月在班级中举行一次生日派对,组织观看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聊一聊自己喜欢的明星,利用假期时间一起外出野炊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儿童有了共同的话题和经历,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

3.我的社团我做主:创新独有的特色社团,激发儿童的组织自豪感。为激发学生的组织自豪感,教师可以借助学校校本课程的平台,将班队会课进行特色化的创新,组建独具一格的班级特色社团。比如,利用每学期单周的班会课进行特色社团活动。教师在尊重儿童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本班特色社团的活动主题,每次活动由班级委员会先制订和提交活动计划书,然后评选最合理和科学的计划书进行实施。本学期,笔者所在班级围绕“小神厨‘凉拌’课堂”展开系列活动,学生在各大委员会的组织下准备食材、查菜谱、实践、品尝、拍照、写报道、投稿等,活动结束后,他们还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科任教师和同学分享。

海德格尔曾说过:人之所以作为一个“此在”而存在,就是因为人与世界在原本关系上是在一个原发境域中被共构而成,人与世界原本有一种配合能力,一种和谐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为儿童营造舒适温暖的班级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找寻心灵的寄托与归属,让他们从心底认可自己所在的班级,信赖自己的师长,依赖自己的同伴并被同伴所依赖。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精神层面上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才能诗意地栖居在“班级生活”这片土地上。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