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说春”:传承千年的“国字号”名片

2018-04-29 06:09杨宇浩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石阡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

杨宇浩

摘 要: 说春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其最初的主要作用为劝农课桑、指导农事,同时“春贴”也兼有统一时令的作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各种思潮的不断冲击,其历史作用逐渐被取代。说春成为民间文化现象,正在濒临传承断链的危机。文章以“石阡说春”为对象,从其历史演变、道具与仪式、社会功能、传承因由及其保护路径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以从中窥视“说春”这一民俗文化之一般。

关键词: 石阡“说春”;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1-0102-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21

石阡,是贵州省铜仁市的一个市辖县,位处黔东北,县内世居有仡佬、侗、苗、土家、蒙古、瑶、彝、回、壮、布衣、羌、满、汉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2%,是贵州最早设府的地区之一。石阡历史悠久,文化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石阡说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列2016年中国唯一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的拓展名录,是传承千年的“国字号”名片,具有较高的文化知名度。

一、石阡“说春”习俗的历史演变

据可考资料记载:“春官”是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的官名,负责掌管邦国的礼节。据《周礼》记载:“以宗伯为春官,掌邦礼”。从“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这一句春词可见说春之俗始于唐代,也将礼部长官称为“春官”,从此朝中以“春官”为礼部的代称。历唐宋至明清,“司天官”属下有“春官正”“夏官正”等官名,明太祖设春、夏、秋、冬四官,谓之“四辅”。而有关“说春”之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载于宋朝。说春之人,称为“春官”。

“说春”又名“鞭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劝农行耕”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活跃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前后。清康熙、同治《石阡府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岁立春之时,石阡府的“僚人”等要整装集队,扎“芒种、纸牛”,“迎春宇东郊”,打马游街,大排宴席,“行鞭春礼”,然后到城南“劝农亭”祭祀农神。石阡知府此时要到劝农亭带头犁田,“劝农行耕”。这时为春官出门“说春”的时日。春官们“说春”前要聚集一起,举行仪式,由领事春官交代规则,统一安排每个人的说春区域,四散去说春。说春时间十天半月不等。

石阡境内说春的“春官”,分为“说正春”和“说野春”两种,说春者全是农民。“说正春”者,即受朝廷所封“春官”的姓氏子子孙孙,未受封而说春者,为“说野春”。具体来讲,石阡花桥乡坡背村侗族封姓是唐朝开国年间所封的“春官”,属于“说正春”。封氏“说正春”的来历是:相传唐朝开国初年,大封功臣,封氏兄弟封福興、封福宪立下战功,当朝天子问他们要封什么官,二人异口同声说要当“子孙官”。古时候分封到外地的诸候王,各霸一方,都是子孙世袭。于是唐天子封他俩为“春官”。并且解释说:“春官”就是掌管一个地方的礼节,每年向封地内百姓讲一讲农事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违农时就行了。兄弟二人想:这样的官子子孙孙都做得。于是“谢主隆恩”,封到黔地石阡来了。沿袭至今,封氏讲春的范围是:石阡、镇远、施秉、天柱、八拱(三穗)、剑河6县。坡背封家除石阡外,只讲镇远、三穗二县。那时候,“春官”不说春,也不叫“讲春”而是“派春”。即将“春贴”印制出来后,交官府发下去,并收钱粮上来,统一交给封家。改朝换代后,有的官员不执行旧礼制,对封氏说:“你们封家既是春官,知礼知春,就应该去说给百姓知道,不能坐收钱粮。”封氏想:当初唐天子也是这样封过的。于是说:“要去说春可以,但是你们这些当官的吃五谷,靠人民养活,也要带头犁田,劝农行耕。”当时春官还是有威望的,“见官大三级”,于是就这样讲定了。有关“说春”这一过程,多种史志有明确记载。

二、石阡“说春”的道具与仪式

(一)说春的道具

说春,离不开道具。石阡春官说春的道具主要有:春牛、春贴和芒神(财神)以及官服。是春官出门说春过程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道具有祖辈传下来的,也有春官自己制作的,如春贴的内容,每年都不一样,则需要年年更换,芒神跟春牛多为祖辈、师徒相传。

春牛又称鞭牛,春牛为木头雕刻成农人手执牛鞭赶牛像,牛像又有黄牛和水牛之分,其意味立春时节,万物开始复苏,雨水充沛,适于农家耕作,用以提醒农民春天已到,该开始耕作了。其中更深的意味,象征着中华民族千年以来勤勤恳恳如黄牛一样任劳任怨。春官是十分爱惜他们手上的春牛的,一个春官通常一生就用一个春牛。

春贴,把文字雕刻在木板上,文字内容为“二十四节气”,雕刻的木板一般为梨木,然后用红色火纸印刷出来,是春官说春最重要的道具,春官每到一家都会赠送一张红色的春贴,农家按照春贴的指示安排一年的农耕劳作,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日历。春贴的制作比春牛的更为繁琐,春牛需要的是精致的制作手艺,而春贴除此之外更需要有耐心,每张春贴上都刻着成百上千的文字,哪怕刻错了一个字也需要重新制作。春贴来源于万年历,雕刻春贴的人一般是懂得春令时节的人,因为每年都会有变化,所以春贴必须一年一刻。

芒神就是句芒。是司春之神,也称“春神”、财神。后世也作耕牧之神祭祀。石阡一带称之为“财神”。芒神是春官在说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道具之一,芒神符是一副刻在木板上长约10厘米的正方形红色火纸。其形象为一个神仙骑在虎背上他这脚下的八宝之地,地下有五谷杂粮、金银财宝、童子老人等等物品,虎为百兽之王,传说百姓遭受天灾人祸皆为妖兽作乱,财神骑着神兽到人间召回一切作乱妖兽,为百姓消除灾祸。芒神图上有许多孩子老人、街道、杂货店等,寓意着收到芒神符的人家中老人身体健康,子孙满堂,无论从事何事都会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总之,芒神符代表着春官和家庭共同的美好愿望。

春官有特定的服饰,在加封仪式上,春官会穿戴祖传的蟒袍、玉带、乌纱帽、粉底鞋,这服饰风格为明清两代官服混搭而来,帽子像明代官员所戴两个翅膀的乌纱帽,衣服则像清代官员们所穿的长衫,鞋子则是明代官员所穿的粉底鞋。由于后来春官由朝廷的官员变成了民间的百姓,春官出门说春在服饰方面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讲究,有的春官继续穿着他们的官服,也有的春官穿着便服出门说春。

说春的道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第一,春牛,被当做神灵,意味着当地人是信奉神灵存在的,代表了这一地区的信仰,同时也代表了勤劳的人民。第二,春贴,根据千百年的科学经验总结出的生活规律,用以指导农事,这代表了我国科学很早就全面的应用于生活中,同时体现出了古代人的伟大的智慧和精湛雕刻技艺。第三,芒神,为春官对主家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国泰民安的深深向往;最后,春官的服饰象征着说春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对我过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说春的仪式

1.出行仪式

石阡说春的具体过程丰富多彩,由连贯的系列步骤组成,环环相扣,意义非凡。春官出门说春前,有特定的仪式和礼仪,叫做出行仪式,主要包括:春官加封仪式和扶梨行耕仪式两种,由德高望重的春官师傅主持。春官加封仪式是,邀请出行说春的春官,立春前一日选定吉时,依照吉礼,穿戴官服,在干田之中按照大吉大利方位摆放供桌。各户从家中请出春牛放于桌子前端。再在桌上摆放盛由稻谷或大米的量器,点燃香烛插入其中。由德高望重的春官主持迎接春神,念诵秘诀咒章,烧钱纸,为春牛披红、挂上纸钱和麻线,祭拜加封春牛、春官服、打春棒等。让春神赋予春官及说春器物能够去灾免难、保佑子民,带来风调雨顺的力量。扶梨行耕仪式是指,在立春前的一天,举行出行加封仪式的春官。牵出耕牛,一人扮演支付扶梨,一人牵牛引导,下田行耕。以表示春天即将来临,春官不可逗留,将要行使劝课农桑的使命。完毕即可出门去其他村寨入户说春了。

2.入户说春仪式

出门说春首先以开财门开头,进入主人家里,其次就是自由随意发挥,见什么说什么,原则为说好不说坏,要求顺口得体,接着请春牛,请芒神,送春贴,最后为主家送走五方瘟神,保佑主人家一年四季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主人家会赠与春官礼物以表示感谢,接下来春官将会为下一家送春去,如果有比较富裕的主人家,在春官出门时候都会以放炮相送。

石阡春官说春限于“立春”前后。他们习惯最后说道哪家,便将“春牛”放在这家人的“香火”上供奉着,待明年立春时,又从这家人开始说起,这样便能减少许多“迎春”的礼仪。

三、石阡“说春”的社会功能

石阡说春是一项兼具地域性、音乐性、教育性、科学性、宗教性等于一体的独特习俗,既是中华农耕文明在石阡这片土地上演绎发展的活态史诗,也是夜郎故地石阡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深深印记;既是历代帝王重视课农兴桑的影子,也是石阡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社会功能与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对石阡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现实作用:指导农事

不论从石阡说春的历史起源还是从其得以广泛流传的历史原因來看,说春最丰富的历史内涵毫无疑问是对其石阡地区的农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首先,不论从“行春”还是“班春”一词的历史起源来看,其出现的原因最重要的无疑是“为民父母”的行政官员为了使得农民在劳作生产中能够正得其时,劝导百姓按时耕作。“班春”就是颁布“春令”,“春令”就是月令的一种,而月令出现的作用之一也是为了正确的指导农业生产,“王者崇宽大,顺春令,则雷应节,不则发动于冬,当震反潜”指出一般情况雷声始发于仲春二月,一般而言开始出现雷鸣声了,就应该为农耕做准备了。劝农耕作的流行并且逐渐上升到“奉时顺气”的社会高度。

其次,劝农耕作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更是作为一种朝廷官员对百姓的一种生产监督,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所有人赖以生存必备资源,统治阶级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必须依靠土地富足的收成才能锦衣玉食,老百姓们更是必须依靠辛苦劳动方能果腹。但是由于地主阶级过分的剥削,老百姓辛辛苦苦耕作也不能填饱肚子,于是老百姓对耕作就有了一定的抵触,因此,统治阶级不得不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督促老百姓们按时的耕作。如果老百姓们耽误了农耕生产,更有严重者会受到朝廷法制的惩罚,以此来提防老百姓们对农耕的懈怠,保证土地最高的利益收获。

最后,在说春演变为民间文化之后,说春无论从其说春时间还是说唱歌词的内容来看,其最大的现实意义还是指导农事。单从时间上来看,石阡地区的说春智慧出现在农历的正月,立春前后,其意义就不言而喻。根据石阡地区的气候来看,百姓从事农业劳作开始最为合适的时间也恰好为农历的正月。再从歌词的内容来看,说春的场次大多数都是指引百姓从事劳作生产的,“二月惊蛰响惊雷,农人春耕紧跟随,春分杨柳吐绿咀。候鸟燕子往北飞”“三月交节是清明,祭祖扫墓去踏青,谷雨梨树开白花,家家种豆去点瓜”从这些春词的内容来看,不但提示了每个节气农业劳作的标志性事件,而且说明了每个节气做什么最合适,以上两句春词中分别说明,响雷了即该开始耕春,梨花开的时候中都种瓜最为合适。这些都是说春中现实作用的最好体现。

(二)传述历史:以历史名人为核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其历史传承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以史学家转述为主,此外还有文学作品的描述,也有民间历史的传述等等,形式繁多,石阡的说春则是以一种口头说唱的形式,在歌词内容以历史名人为核心的形式传述历史,这与当地文化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由于地理位置、文化氛围的局限导致该地区能读书识字的人数量有限,阅览历史文献了解历史的人较少,单一的口述历史形式又太单调乏味,通过春官说春唱词这周形式的口述更容易被当地百姓所接受,在石阡说春的唱词中不乏涉及到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春词。石阡春词中历史人物集中在隋唐两代,主要颂歌和传述的都是唐朝开国将领,极大的赞扬唐王的历史故事,如在当地流行的《进屋说》中:“左门神,秦叔宝,右门神,虎将军。他是唐朝二元将,唐王差他把财门。”体现了这一地区百姓的对唐代统治阶级的感恩戴德的传统观念,更多的是体现了当代对我国历史文化知晓的一种局限性。也从侧面反应了过去的时代该地区的文化水平的局限性。

还有,说春的民俗文化内涵对石阡地区的精神文化的丰富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其显著的文娱性、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丰富了石阡地区的民间社会生活;对该地区民众高尚的价值观念产生、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石阡“说春”得以保存的原因探析

说春本位一种普遍的汉文化现象,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近些年来,不论是从说春的作用还是从春宫的境遇来看,说春势必会成为社会发展中被时代淘汰的活动之一,即使存在也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汉族地区的“迎春”活动越来越少,西北地区的说春也成为过去。但说春从传入石阡后,一直保留到现在,如今县内仍有一定数量的春官还在坚持每年春节时出门说春。究其原因,这与石阡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性和包容性、石阡地区的交通等方面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文化的包容性和吸收性

说春是汉文化的一种延伸,说春不论是由唐代传入石阡地区还是明代,都不可避免的面临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的碰撞,不论唐代还是明代,都是中原朝廷对石阡地区统治发生实质变化的重要时期,政治上的真正统一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两个时期也是汉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渗透比较关键的时期。石阡在吸收汉文化为其农耕服务的过程中融合地方文化特色逐步把“派春”发展成为石阡少数民族自己特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石阡方言把蜻蜓称为春官,所以现在每个春官的帽子上都少不了一直栩栩如生的蜻蜓,这是汉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最好例证,既体现了石阡文化极大的包容性也代表了石阡文化超强的吸收性。

(二)地区偏远,交通闭塞

石阡说春的文化现象得以完整保存,与石阡的地形和交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贵州为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地貌,四处皆山,溪流密布,村落大多位于在半山腰,百姓多靠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人口居住分散。古代石阡境内仅有少数驿道,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古代石阡的交通十分落后。近年,即使贵州完成了“县县通高速”的宏伟目标,但是这是一种树枝式的交通构成,相对蛛网式的交通线路,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即使在现在,石阡依旧是贵州黔东的一个偏远地区。正是从古至今石阡的交通闭塞,成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有效屏障,受外界新思想冲击较小,给古老的传统文化保留其原始的面貌提供了一个封闭的环境,从而使得说春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

(三)春官的“不变初心”

石阡地区的人民有敬祖孝祖的传统,因而十分推崇祖上传下来的职业,继承它对后代来说是无上的光荣,都渴望能代代相传并且发扬光大。说春传承人之一娄兴才说道:“之所以现在还倒贴钱出门说春,是因为每到立春之前心里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这事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时候到了。”不得不说,说春这一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主要得益于石阡春官对说春的坚持,坚守自己祖辈传承的本领,坚守祝福、娱乐百姓的真诚,坚持为农业发展做贡献的初心。

近年来各地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迅速,仍然停留在乡村生活的人群越来越少,农村社会的大量青年扎堆的挤入城市,乡村人口呈现老龄化和幼龄化,传统文化的生境发生了改变,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变得贫瘠,传承断链危机正在加剧。幸亏县内不乏传统文化忠实的爱好者,和现存传承人的积极配合,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5月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石阡说春”与“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一道被共同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为总体名录列为国家非遗。2016年12月27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石阡“说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也被列入扩展名录中,使石阡说春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新的希望。

五、石阡“说春”的传承、保护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去保护好文化遗产”。说春对我国历史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前这一民间习俗正面临即将消失的危机。虽然现在是科技时代其历史作用已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现象,将其保护完整,传承下去,使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石阡说春,应在传承、保护上采取如下方面的措施。

第一,政府投入,强力监督。政府作为文化的主要倡导者,应该积极的响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议,把具体实行落实到实际中来,通过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令相关部分成立项目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传统文化加以更好的保护,完善相关监督制度,把保护文化引产真正落实到实际中来,对在这方面研究有重大贡献的人做出相应的表彰,鼓励更多的文化爱好者参与进来等等。

第二,大力宣传,发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众所周知,早在2012年石阡说春相继成功申报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被立为世界非遗代表作扩展名录,这对于整个石阡文化内涵的提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文化界也是一件大事,政府理当大力宣传,积极发挥文化学者的作用,组织、号召相关文化学者更深入的研究,编写相关书籍,发表研究成果,呼吁全社会爱护、保护非遗,从而巩固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魂与根。

第三,把说春推向舞台,搬上银幕。2017年8月7号上午,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5号馆开展。“石阡说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主要项目,在展程中受到各界领导及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春官们现场教唱春词、老人小孩们都认真学唱,印刷春贴吸引很多嘉宾专心欣赏,现场热闹非凡。石阡说春不仅仅是石阡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中国的宝贵遗产,更是全世界珍贵的文化现象,如果想石阡说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就必须将它推向全国、推向全社会、搬上银幕,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对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它,更好的保护它。

第四,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石阡素有“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等美誉,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获得了外界一致认可,游客滔滔不绝,应采取措施合理地利用旅游带来的游客资源来宣传石阡说春。比如在县城内设置固定场所,定期演出与石阡传统文化相关的娱乐节目、说春等等,供游客在游山玩水疲乏之余欣赏。说春传承人多数都具有较高的雕刻水平,如果把他们聚集起来,发展春贴的手工艺,雕刻工艺品,为外来游客提供一个购物平台,购买这些留作纪念,不但能解决部分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石阡带来实质的经济效益。通过把石阡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旅游業相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也能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

石阡说春是一项兼具地域性、音乐性、教育性、科学性、宗教性等于一体的独特习俗,既是中华农耕文明在石阡这片土地上演绎发展的活态史诗,也是夜郎故地石阡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深深印记;既是历代帝王重视课农兴桑的影子,也是石阡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传承千年的“国字号”名片,其社会功能与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对石阡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更应该自觉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切实贯彻党和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方针政策,在对说春等濒危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清)方齐寿.石阡府志[M].清光绪六年(1876年刻本).

[2]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古籍整理委员会.贵州通志·万历志[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3] 石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石阡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 蔡中华.石阡说春[G].石阡文体广电新闻局印制,内部发行,2017.

[5] 刘康宁班春·劝农——浙江遂昌民间特色风俗考[J]今日科苑,2011(08).

[6] 赵命育.黔北的说春[J].民俗研究,2002(02).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石阡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
石阡县鸳鸯湖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脱贫攻坚中,石阡苔茶品牌创新问题与策略研究
见证石阡茶 四十年蜕变
石阡温泉——四百年历史古温泉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