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雯
摘 要: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蓬勃开展和和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中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重要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入课堂教学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本文以河南省非遗舞蹈“马皮舞”为例,着重解决非遗文化体系与课堂教学系统对接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知识系统,进而实现其与学校教育的对接,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復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皮舞;高校
一、马皮舞的前世今生
河南的民间舞蹈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主要有狮子舞、龙灯舞、旱船舞、高跷舞、担花篮等舞种。其中新乡获嘉县杜官滩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叫“马皮舞”,以前称“神马皮”,或者“金龙马皮舞”,是由古代祭祀求雨舞演变而来的。马皮舞来源于宗教活动“跳神”,是“马皮走火”与鞭技、武术相结合的表演,为宗教类的降魔驱邪的祭祀性舞蹈,是劳动人民在对马皮的解释和想象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武艺特长创造而成的。它始于明代,是一种全国罕见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且别开生面的民间舞蹈。
现在的“马皮舞”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集武术和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武、舞相融,武、舞兼备”是它的基本特征。从“马皮舞”的传承谱系上来看,自明朝崇祯年间的杜文开始,杜氏家庭一直是“马皮舞”的传承人。马皮舞浓缩了中原地区的民情、民俗,其中王爷鞭技“虎步登山”、“青龙甩尾”、“缠头过顶”、“雾中霹雳”以及刀技“回首望月”、“关帝亮相”、“鹰击长空”、“麒麟踏雪”等,具有典型的武术特色。它不同于实战用的武术,也不同于戏剧表演用的武术,且舞步动作独特,具有独特研究价值。
对于“马皮舞”的研究,目前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只是对其进行文化艺术特色的研究与分析,并没有对它即将面临的传承危机采取有效措施,如何把宝贵的非遗文化传承下来?这是本文需要给予可行性研究的重点。
二、对于马皮舞传承的思考
今天的社会,整体沉浸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浪潮中,传统获嘉马皮舞处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既有冲击,又有新的发展机遇。“马皮舞”是难得的瑰宝,是祖先留下的,我们应该令它继续得以传承,师傅传徒弟。老师传学生,世世代代地传下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向指导作用。本文以舞蹈教学实施途径作为研究主题,不仅是对非遗舞蹈研究领域拓宽的一次努力尝试,而且是对舞蹈理论体系的形成添砖加瓦。
(一)实际意义
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场域,课堂教学体系因其高效性和可控制性而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育方面,对于将“马皮舞”纳入课堂教学体系,课题组成员认为不仅仅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更多的是在学习“马皮舞”的同时感受到团结、积极向上的氛围,更能主动地将“马皮舞”传承下去,更好地促进当代社会生活的和谐价值观。
(二)理论意义
1.起到了对非遗舞蹈的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对于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同时也坚持持续发展,并能够积极整合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为社会创造价值。
2.能够做到整合和共享资源。针对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地方个性和特色元素进行提升与创新,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并将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推广,让更多地外界了解它、保护它、传承它。
3.非遗舞蹈实现了传承。对于文化资源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是保护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使可保持一种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民间舞蹈类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自身寻求发展和外界力量推动下共同产生的一种结果,要正确处理好民间舞蹈类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来实现其传承,并贯彻于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
三、马皮舞进高校的可行性方案
首先,非遗舞蹈的民族性与课堂教学实践难以对接。因非遗的生存状态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下基础教育阶段的非遗传承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差异,将其置于既有的课程体系中来实施课堂教学。但是这种经过人为分科化处理的非遗知识,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形态,学生学习起来始终不识非遗的“庐山真面目”,造成了对非遗舞蹈认知理解障。在这一背景之下实施非遗的课堂教学传承,必须要厘清“所看”与“所知”的问题。
其次,应试教育将其排除在外,素质教育的触角还未延伸至此。应试教育考评侧重于考察“纯粹知识”和“分科化知识”的特性,很难将非遗以实践性、综合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内容纳入其考核指标。有效的质量考评方式的缺乏制约了非遗教育传承的质量。以上因素的存在使非遗进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体系困难重重。
笔者在研究中,把非遗舞蹈“马皮舞”的“活态形象”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对接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将非遗文化“形态重塑”,令其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活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也将有重点地选取从地域、艺术特征、运营机制、创作机制等不同的一些演出单位、演员进行调研。
“马皮舞”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不景气的状况克服重重困难也要将其得以继续传承下去,争取组建一支能够掌握马皮舞技艺的固定队伍力争将这项绝技传承下去,并让更多的人了解杜氏家族“团结和睦,共享太平”的祖训;其次,“马皮舞”的马皮鞭因其太过沉重,在保持其原有的独特风格下,将其马皮鞭减轻重量、减短长度来纳入校园课堂教学,方便学生掌握,学习起来应用自如。从学校方面,将非遗“马皮舞”的推广纳入高校制定成新的教学方案;从社会方面,各个市区县城由少数地方开始进行学习,组织“马皮舞”小团队,可出席节日庆祝以营造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社会思潮。
根据新乡获嘉县“马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本文将在其原有的艺术形态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高校课堂教学体系融会贯通,将这项绝技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祁军伟.新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J].大众文艺,2011,(第12期).
[2]获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获嘉县志 1986-2000.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01.
[3]薛祖立主编.风生牧野 新乡.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01.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