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英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进程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被从事教育的人所重视,相较于传统教学中老师的单项交流教学模式和绝对的主导地位,高效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课堂形式。教学过程优化简洁且内容丰富,教学目标一致,效率较高,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是小学课堂的发展指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多媒体
高效课堂下,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者,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构建知识框架,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自主实践应用,以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启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势利导地从生活实际中联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让他们积极地完成学业。老师在改革课堂环境时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广泛汲取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精华,博采众长,为己所用,从多方面打造高效课堂。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种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心理
小学时期,相同年龄阶段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共性,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大致相同,但由于环境和智力因素以及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学习风格的限制或者因为动机的障碍,而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异明显。面对数学计算题,有的学生能很快得出答案,有的则需要很长时间,有的做题仔细认真,有的敷衍了事,这都能很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不同之处。因此,老师要摈弃以考试分数判定一个学生好坏的观念,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开展教学,以个体为主因材施教,以此反映教育事业客观规律。老师授课要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练习设计等方面来进行,同时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师生之间还要相互沟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测试内容应该不同。中下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制订循序渐进的学习要求,并多加鼓励。中高层学生应以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为主,多进行延伸挑战性的练习。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还尚未形成,思维处于过渡阶段,对数学知识的吸收是在基础认识上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进一步做比较精确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共同进步,均衡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准确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在各方面被广泛应用,尤其是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改革课堂教学环境和更新教学方法有重大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要充分注重对孩子的思维训练,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就在于能有效结合各种教学资源,并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直观丰富的材料,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在学习图形对称、平移和旋转时,黑板上教学只能二维地呈现图形的变化规律,单纯靠平面的图例和抽象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多媒體,通过逐步演示在屏幕上图形的旋转、平移的过程,立体感能大大增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一目了然,很快就能找到图形的规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数学的学习是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新课标也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老师要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还将直观化的数学知识还原成生动的场景,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创设情境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并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只要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搭配,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就能打造一节高效的课堂。比如,老师可以在教室创设一个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模拟陪家长购物时的场景,并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学会给物体称重进行千克和克的转化。这种实践操作也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的参与水平和质量。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想要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老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遵循学生心理的客观发展规律,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展现知识背景,使新知变成有源之水。有机结合各种现代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促进思维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为他们今后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邹彩虹.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学苑教育,2015(1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