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仪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数感、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应用意识等十大核心素养;同时也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认知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托,可见“教材、教学、核心素养”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课堂40分钟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尊重教材,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的辅助工具,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教材都以静态图片或文字方式来呈现的,显得较枯燥和单调,而数学的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了要关注学生的态度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情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根据实际需要,让教材“活”起来,把静态的场景动态化,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分段计费问题”,教材只呈现了一张静态的主题图,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主题图的作用,采用了动画播放手段:小汽车在公路上“嘟嘟”行驶,到达目的地,司机说:“行程6.3km。”乘客说:“我要付多少钱?”的对话情景。
课伊始,教者采用Flash动画着力营造了一个有影像、有声音的活动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探索学习中,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二、领悟教材,动手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新课程也强调,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留有一定时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画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抽象出倍的概念。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师通过设计生活情景引出例题,要解决“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问题时,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先让学生用简单的图案画出题中数量,再引导学生找到两个比较量的数量关系并圈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说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求擦桌椅的人数(12)是扫地人数(4)的几倍,”就是以扫地的人数为标准,看擦桌椅的里面包含几份扫地的,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的道理。
运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画图理解数量,圈出1个4、2个4、3个4,直观地展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一个量里面有几个另一个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通过营造以探讨数量关系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的活动氛围,让数学核心素养在“做”和“思考”过程中逐渐提升。
三、重组教材,依纲靠本,设计合适的活动素材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向教师提供了“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教学离不开教材,要赋予教材生命,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树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材观,在理解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重难点、明晰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整合,发挥好教材资源的教学价值。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位数相同)”,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用转化思想让学生尝试得出计算方法;重点是掌握其算理和计算方法;难点是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教学中,教师先复习了一道除数是整数的笔算,再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这样的中国结?”解决7.65÷0.85=?时,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与之前所学的小数除法的区别是除数变成小数,然后教师提出“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计算”为导向,引导学生利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最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以往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利用商不变规律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这一层面比较容易掌握,但对于除数是0.85,把它化成85来笔算时,到底把85估成80还是90来试商,要商几,学生相对来说,更显得较困难,学生单纯在计算上面就花了不少时间,这节课的重点就有所偏离轨道了,要知道,一堂课的教学是受40分钟限制的,因此要将课堂有限的时间放在知识生成的点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后来的教学中,对这个例题进行了改编,还是原用主题图,只是把7.65改成6.48,0.85改成0.81这两个数字,通过改变小小的数字,帮助学生消除了不必要的障碍,使研讨更有目的性,活动的重心明显地放在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件事情上。再推而廣之,让学生懂得可以用转化思想去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材是教师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与依据,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在素养教育下,教师要审视和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改编和整合,为学生注入更有效活动,感受数学内涵,体会数学价值,使数学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