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亮
摘 要: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古诗的作用可见一斑。
关键詞:小学;古诗教学;吟诵;表演;想象
古诗简短,言简意赅,饱含深情,意境深远。目前的古诗课堂遵循着“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千篇一律的模式,学生学习索然无味。那古诗究竟该如何教?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只有适合古诗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是合适的。于是,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三大招去呈现古诗的课堂。
一、第一招:吟诵让诗文瑰丽
在我们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将几种固定的节奏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了读古诗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的古诗朗读便成了“小和尚念经”,呈现“千篇一律”的状况,缺乏新意,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也就大大减弱了。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古诗教学就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应融合古诗的声调、节奏等,用古人的方法去吟诵古诗。“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将“平仄”引入诗文朗读,既朗朗上口,又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古诗的节奏感,体现古诗的音乐美。
师出示吟诵的知识,师生共同标上平仄入的记号,播放《池上》的吟诵。
师:大家尝试着根据我们所做的记号练一练。(生练习)谁来展示?(生1吟诵)
生2:我觉得他吟诵得挺好,平声再长点儿就更好了。
师:哪个字?还是所有?
生2:“撑”“回”“开”再长些就好了。
(生1再次吟诵)
生2:再长一些。
(生1再次吟诵)
生2:“白”“不”要短促。
(生1再次吟诵)
师:你的评价很到位,他在你不断提醒下,有了明显的进步。谢谢你们。谁再来展示一下?
(生3吟诵)
生4:“白”“不”“迹”“一”音偏长,要短促。我来读一读。
师:读得真棒!入声读得很短促,很到位!大家再练练。
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吟诵,所以先出示有关吟诵的知识,随后师生一起给标注平仄入的记号,标注押韵字。接着播放吟诵的音频,跟音乐一起吟诵。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吟诵,感知吟诵,尝试吟诵。而后在每个环节中都对学生的吟诵进行指点与提炼,整个课堂都充盈着古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二、第二招:表演让诗意彰显
表演对于课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趣味性和知识性融合的教学形式,而表演正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愿意表演,喜欢在群体中崭露自己的才华,因此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其次,表演展露出来的是学生的表现力,更展示的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表演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了解。再次,表演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氛围,在合作互动、评价改进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有助于学习的深度推进。
三、第三招:想象让诗情丰盈
著名儿童诗人圣野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丽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古诗亦是如此,凝练、精短,许多古诗中都蕴含着瑰丽的想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把想象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令人称奇。要解读这些古诗,就必须借助想象的力量还原诗人作诗的情境,解读诗中的意境,体味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要读懂凝练文字背后的意象和情感,必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只有让学生成为诗人,才能体悟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们应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去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生成丰实与生动的语言。随着想象的深入,诗中所表达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每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独特情感便展露无遗。
师:如果你是池塘边的白居易,你会是什么表情呢?
生:开心的表情。
师:你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生:这小孩好玩、可爱。
生:我太喜欢这个孩子了,看着这个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看到这个孩子在笑,我也被逗笑了。
师:古人常说“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里不仅藏着一个人,还藏着一份情呢!
生: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生:白居易对童年时代的怀念之情。
师:同学们,让我们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充满童趣的诗吧!吟诵出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由师生谈话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表情,进而成为诗人,体悟古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降低了难度,提升了趣味。
通过吟诵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音乐美,节奏美;通过表演让学生体悟诗中关键词的意思,进而感知诗意;通过想象带领学生走进诗文,成为诗人,感悟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教学中运用这三大绝招,学生就在喜欢的方式中接受诗文的熏陶,完成古诗的研习之旅。
参考文献:
[1]梁炜宏.古诗词教学中试用“创设情境法”的体会[J].山西教育(教学),2011(4).
[2]王晨.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注: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孔子诗教观在农村小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D/2015/02/280。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