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四大板块(环节),在这些环节间存在的过渡被称为过渡环节。具有非正式、闲散、自由等特点。过渡环节不仅能起到休息调整、衔接过渡等作用,而且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隐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等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效率。”
(一)高控——不敢放手,整齐划一,少了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
很多时候教师处于安全考虑都不敢放手,总是安排一些集体活动,将零散、自主的时间变为高控环节。如:在餐后活动中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请幼儿集体进行动画欣赏或者集体玩积木。
(二)单一 —— 简单统一,少了一些自主管理的空间
过渡环节多为一些生活自我服务,如:如厕、喝水。因此会出现消极等待现象。例如:让幼儿一起收玩具,喝完水后一起进教室、一起活动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有的幼儿动作慢、有的幼儿动作快,出现了动作快的幼儿等待动作慢的幼儿,这样一等就会出现先做完事的幼儿无事可做,有的聊天、有的追跑打闹,造成了幼儿不必要的等待以及隐性时间的浪费。
(三)放任——彻底放手,少了一些自主评价的内容
在集体教学以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教师忙于课前准备导致幼儿无所事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幼儿的自主性,妨碍了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这些“问题”过渡环节违背了幼儿的意愿,缺失了幼儿的自主性,更导致了时间的隐性浪费。《纲要》中明确指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与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及“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纲要》精神:“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既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又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在宽松的环境中,幼儿不仅能利用过渡环节进行自主的游戏和学习,而且过渡环节还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自主行为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要真正将过渡环节还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过渡环节”的主人,发挥其自我调节功能,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优化评价体系,让过渡环节得到重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由此可见,幼儿园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将考虑如何组织过渡环节纳入到评价考核体系和培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过渡环节的有效组织形式,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提高幼儿一日生活质量。
(二)优化作息时间,让过渡环节张弛有度
把以往整齐划一的作息时间调整为大板块式的作息,使活动之间相互融合,从而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过渡环节,方便教师弹性调整活动,也有利于幼儿自主安排游戏和生活环节。同时,针对有些过渡环节,则在时间、内容和空间上加以扩展,使之成为幼儿自主游戏的空间。
例如,户外运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以往教师都处理成让幼儿盥洗以后通过猜谜语、念儿歌等形式过渡到教学活动。由于过渡时间短,孩子们活动后的情绪并不能真正平复,导致幼儿难以有效进入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采用充分扩展的方法,从时间上延长,从内容上添加一些自选活动:给植物浇水、到阅读区看书、到操作区拼搭积木等。扩展后的过渡环节,舒缓了幼儿活动后的情绪,为进入学习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
通过调整作息时间,使活动之间互相融合,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过渡环节。这种做法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
1.增加了弹性的时间,有利于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板块式的作息打破了原有的一次完成一件事情的严格的时间表,增加了弹性的时间,给教师和幼儿比较大的自主权。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自行安排活动的次序和时间的长度,这使得教师能够真正从幼儿的角度来灵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幼儿的主体位置。
2.拥有自我安排和分配的时间,利于幼儿的自主调节。板块式的作息增加了整体的时间,使幼儿拥有了“长时间完成一件事情”或“跨时间完成一件事情”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板块式的作息中,教师要讲究变通,仍要运用游戏、音乐、故事等方法与技巧,让板块之间的过渡环节模糊、软化,边缘互相融合。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人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三)优化组织形式,让过渡环节成为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
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以及过渡时间的长短,采取不同的方法优化过渡环节的组织形式,让其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
时间较短的过渡环节,采用“稳定式”模式,即把这一环节的组织形式和内容通过手指游戏、故事讲述、音乐等方式固定下来,形成模式化,使幼儿形成秩序感,养成自主的生活习惯。
时间较长的过渡环节,则采用“自主式”模式,即教师在各个区域投放游戏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这种低结构、低密度、低控制的氛围给幼儿创设了自主发展的空间,满足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愿望。
(四)优化规则意识,让过渡环节自然、有序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常规是一个班级活动的基础。班级必须建立一套幼儿认可的规则系统,使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确保过渡环节自然、有序开展。通过建立规则,不仅提高了活动效率,而且使幼儿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
(一)活动式过渡:用各种短暂、有趣的活动来过渡最为合适。(手指游戏、谈话)
《小动物做游戏》(小班)
你拍一,我拍一,小鸡小鸡叽叽叽。 (双手食指伸出点作小鸡嘴状放在胸前)
你拍二,我拍二,小兔小兔跳跳跳。 (双手食指、中指伸直,其余手指作小兔状放到头顶)
你拍三,我拍三,孔雀孔雀飞飞飞。(双手大拇指、食指相碰其余手指伸直作孔雀状,一只手放头上,一只手放腰旁)
你拍四,我拍四,小狗小狗汪汪汪。 (双手大拇指放在太阳穴,其余四指并拢作小狗状)
你拍五,我拍五,螃蟹螃蟹爬爬爬。(双手五指伸开放在身体两侧)
(二)信号式过渡:指教师利用音乐、琴声、铃声、动作、手势等作为信号吸引幼儿注意,将幼儿的兴趣自然转向下一活动,实现活动转换过渡的方式。
如:在活动区结束幼儿收放玩具的环节,我们配上了富有童趣的问话:“今天你玩得高兴吗?请你把不玩的玩具送回到他的家。”接下来是配有音乐的儿歌《合拢、张开》《白胖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将收玩具的时间由原来的5分钟调整为10分钟,他们可以听着音乐收放玩具,收得快的小朋友,按顺序小便、洗手、喝水,这些都做完后可以根据音乐或儿歌的内容一起表演(此内容较适合小班)。中大班幼儿在有轻音乐的环境中和配班老师一起欣赏其他活动区小朋友的作品,或者选择便于收取的操作材料。由于孩子们在收玩具后可以自主的内容多了,幼儿之间相互等待,无所事事的现象不见了,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和教师不必要的管理。音乐结束后回到座位进行评价时也有的说了。日复一日,良好的常规习惯也就慢慢地形成了。
(三)线索式过渡:指教师巧妙通过对前面活动的总结而引出后面的活动,使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成为连接两活动的线索和手段,顺利实现活动过渡的方式。
总之,我们要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克服将过渡环节游离于课程之外的倾向,加强过渡环节的实践反思,优化组织、实施策略,让过渡环节成为孩子们自主、自律的空间,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