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洁
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重磅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系列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强烈反响。在首期节目中,有一位来自苏州的“国宝守护人”赢得了广泛关注。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唯一传承人仇庆年。这个被遗忘了半个多世纪的“颜料匠”,第一次从狭小昏暗的工作室里走出,来到了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饱含深情地向世人讲述中国颜色的传奇。
中国颜色,是北宋旷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上层叠的璀璨青绿,是两千多年前马王堆棺木上凝固的鲜艳朱砂,是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写意花鸟画中的优雅花青……最令人惊叹的是,上面的颜色历经上千年岁月的侵蚀,依然保持着初绘时的芳华。这就要归功于源自天然矿石、循古法制作的傳统中国画颜料了。
1963年,20岁的仇庆年拜嫡传老艺人为师,学做中国画颜料。天然之色,石研水磨,酡颜、柳黄、月白、黛蓝……然而,极富诗意的色彩背后,这项工作的苦闷程度远远超出仇庆年的想象。延续先古画家制作颜料的古法技艺,一种颜料的诞生往往要经过敲碎矿石、锤细、过筛、分拣、研磨、漂洗、下胶等多道工序,周而复始,通常需要一个多月时间。从那时起,他整日独坐,推磨碾石,每天8小时内除了吃饭、上厕所,再无休息之时。就这样,一门又苦又累的手艺,他一干就是54年,也落下了一身的病痛。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仇庆年以雌黄为例,简要解说了传统颜料的做法。拿到原材料之后,第一步是破碎,“必须手工破碎,一边拿榔头敲,一边分拣。”他说,如果一股脑全部放进机器里,就只能出来一种颜色,而手工边破边拣,才能提取出不同程度的颜色。分拣过后,还要细细筛过,使得颗粒分离,均匀有致。破碎到一定程度后,就进入水磨环节,矿物粉末加水,不停地磨,雌黄不算是最硬的,也要磨20天,一直磨到水面上浮出一层油光,就算到位了。之后是漂洗分色工序,磨好的浆要用清水冲洗,去除杂质后,静置沉淀,再分出悬浮物和沉淀物,烘干后产生第一道颜色。
如此反复的清洗、沉淀、取色、烘干,最终才可以由深到浅,分离出四道颜色。这四道颜色,是黛山从远到近,是叶片从春到夏,是自然界最神奇、最微妙的渐变。五彩沥尽,澄然在案,方知国色古艳。杰出的画作中,每一种颜色的层次变化,正是来源于颜料制作过程中的细腻把握。
“中国画素以‘丹青为名,就是因为颜色赋予了它‘精气神,有天然之大美。”仇庆年自豪地说。这些颜料是从大地的矿藏、植物精华中“借”出来的,怎么可能不牢固?怎么可能不传神?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画。
如今,仇庆年自创的“庆年堂”颜料工作室,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画家和古画修复专家。不仅故宫博物院修复《清明上河图》的颜料出自他手,连大英博物馆都找他“取经”。经鉴定,他制作的颜料成分与敦煌壁画的几乎一样,能保持上千年不褪色。
眼下仇庆年最担忧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原材料日益稀少,二是后继无人。几十年前,他就发现制作颜料的自然矿物的稀缺性,现在的状况则越发不容乐观。70岁那年,他花费五万元前往云南寻找矿材,但一个月后还是空手而归。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仇庆年直言了当下遇到的这一困境,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帮助与支持。
据仇庆年的女儿回忆,几十年前曾有日本人花30万元请仇庆年到日本工作,被他一口拒绝了,还有日本学者提出学艺,也被他拒之门外。“中国的颜料技术不能被他们学了去!”仇庆年这样说道。
好东西一定会有人欣赏。《国家宝藏》的热播,让年逾古稀的仇庆年成了“网红”,开了两年的淘宝店销量也突然变好了,关注人数迅速涨到12万。然而比起出名,仇庆年有着更迫切、更质朴的心愿——希望这门手艺不要被遗忘,“希望有人能和我一起,把最纯粹的中国颜色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