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勇
摘 要: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深入分析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方法
一、初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期,具有"摆渡成长关键期""接续小学与高中""培育智慧涵养德性"三大主要功能[1],因此也是德智体美劳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依靠单纯的德育、体育等专门的课程教学是不够的,更应该在各科课程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初中物理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开端,物理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要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策略
(一)德——物理教学引导爱国主义情怀和品德修养的形成。习总书记提到教育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国家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在讲到“磁场”一章时,引入“指南针”的发明,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及磁偏角理论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从此开辟新航线,缩短了航程,加速了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2]。习总书记提到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历来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艰苦付出。在“能量转化”一节,引入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邓稼先在最危险的时候坚守第一线,因放射性物质的侵入牺牲性命;钱学森克服美国的百般阻挠回国,成功指导设计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组织领导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这些名人故事激励同学们在学习中勤奋用心,锤炼品德修养。
(二)智——物理教学引导学生思维养成。当今社会发展之快,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最快获取知识,却难以把知识转变为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中应该突出“智育”,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养成。比如一题多解:在解题时引导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进行探讨,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隐藏条件,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在解题时方能思路清晰;再比如题目转化:在讲解题目时可以引导同学们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转化,或者引导同学们从从其他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求解。这样对解题思路的不断澄清,对题目求解的不断变化,能够给学生学习的新鲜感,不断渗透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促进学生“智”的发展。
(三)体——物理教学渗透心态教育。“体”除了体魄塑造外,更重要的是体育精神,即正确看待成败的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同学们刚刚接触物理实验时往往会出现不严谨、不细心的情况,没有正确记录有关实验数据,导致实验失败。面对实验失败,很多学生灰心失望,萌生放弃想法,不愿再做尝试。这个关键阶段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培养学生正确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同学们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十分重要。在“探究水果电池”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由于操作问题迟迟看不到电流产生的现象,这时老师可以从旁鼓励、给予建议,让他们重新尝试实验操作。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服输、勇于挑战的精神,能够积极促进学生“体”的发展。
(四)美——物理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美育的核心在于教会学生拥有与时俱进的真正的审美能力。物理学科中蕴含着对称之美、简洁之美,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促进学生美育发展。在“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等物理现象充分体现了空间的对称之美。单摆运动的周期性,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规律等体现了时间的对称之美[3]。简洁之美更是无处不在,牛顿力学公式F=ma即可以阐述浩瀚宇宙中的无数繁星、地面上万物的机械运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更是联通了宏观与微观;欧姆定律I=U/R就描述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简洁干练[4]。在教学中渗透物理之美,引导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对促进同学们综合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五)劳——物理教学引导实践精神。毛主席讲过“实践出真知”。物理学习唯有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知识的习得。在学习“惯性”一节时,设计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惯性相关原理,进行交通安全宣讲:例如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车辆急停时人由于惯性向前冲造成的伤害;保持车距,是为了防止车距过小时,由于惯性造成车辆追尾事故;限速行驶,是为了防止因车速过快而增大了刹车距离造成交通事故。宣讲实践既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有效促进了同学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培养了求真的实践精神。
初中阶段是学生综合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选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德育、美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微.走出“洼地”的定向与突圍——基于初中教育功能与目标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8(07):08-11.
[2]王从好.古代堪舆著作中关于指南针发明和应用的早期史料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