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文化、娱乐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追星”成为了学生中的新名词,“追星族”属于对某一领域明星过度迷恋和崇拜的人群,在青少年中,这种“追星”现象的存在十分普遍,有些学生甚至由于过度迷恋流行音乐而排斥音乐课程,对此,本文将少年儿童的“追星”现象与课堂音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少年儿童;追星现象;课堂音乐
引言:
流行音乐属于音乐形式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潮流的变更,许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涌现到人们面前,其中部分作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刘德华的《中国人》表达了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学生听过将受其感染,使自身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充满自信的投入到音乐课堂的学习当中。
1.少年儿童的“追星”现象
1.1渴望成熟的心理反应
青少年由于年龄尚小,身心成长不够完全,在心理上十分渴望成熟,因此通常会刻意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装扮,随着心理的不断成熟,这种情感开始逐渐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歌唱、舞蹈等。流行歌曲由于歌词简单易懂、演唱技巧较少、曲调通俗,逐渐成为青少年表达情感寄托的主要方式。在流行歌曲的收听中,学生能够似懂非懂的了解到一些成年人的世界,加之流行歌曲类型多种多样,奔放、抒情、文艺等多种风格和意境为学生的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这因如此,才使得青春期渴望成熟的学生们开始了追星行为。
1.2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
“追星”行为从明星诞生之日便开始了,“追星族”的共性在于将明星看做是美的化身,明星的一切都是完美的。随着青少年情感发育的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渐提升,对美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明星在经过包装以后,将其最光彩照人的一面展示出来,很容易成为青少年心中崇拜的对象,在穿着、行为、表达方式上开始模仿明星,因为在他心中这是美的体现。对于学生的追星行为,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这是学生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对其行为加强引导,才能够保障学生不偏离正确方向,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青少年追星现象与课堂音乐
目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喜欢收听流行音乐,却排斥音乐课程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忽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音乐教育过于专业化、缺少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等原因导致的,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2.1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教育改革中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音乐课程学习当中。对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音乐知识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利用流行音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找准二者之间的契合点,顺利过渡到音乐教学当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例如,经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收听周杰伦的歌曲,因为他的歌曲风格多变、有爵士、民族、说唱等等,并且很多歌曲都是由他本人作词,展现出了丰富的个人才华与魅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周杰伦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等民歌,学生在听到熟悉的周杰伦声音时都集中了注意力,营造出了浓厚的课前学习氛围,当正式上课时,教师提问学生是否还知道周杰伦的其他民歌,请同学为大家演唱一首,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被笼罩在民歌的氛围之下时,教师再引出今天的主题《茉莉花》,由于《茉莉花》也属于民歌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在偶像的引导下爱上对民歌的学习,教师的这种做法妥善的利用了学生的这种“追星”心理,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2.2正确疏导追星心理
流行歌曲在我国已经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流行作品中展露出热爱生活、表达纯真感情、亲近自然、展望未来等主题,对于此类流行歌曲,教师可以将其引入到音乐教学当中,为单一枯燥的音乐课堂增加一道“调味剂”,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在流行歌曲的融入之前,教师需要对歌曲的类型和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让学生能够尽量多的接触一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在教學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追星行为一味的采用“防堵”措施未必获得良好的效果,还可能反而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使追星行为愈演愈烈。而适当的采用“疏通”措施,未必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初中音乐欣赏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主要来源于民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教师如若单纯的为学生播放,学生可能会对其无感,但是在正式进入音乐欣赏之前,先为学生播放一首流行版的《梁祝》,然后再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欣赏完作品以后,教师和学生再共同针对二者之间在音乐风格上的差异进行品评,感受和品味不同音乐题材下的旋律和音律之美,学生自然会懂得一个道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长此以往,学生能够真正对课本中的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开始主动去理解和接受它们,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得到显著的提升[1]。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流行歌曲”大赛,教学生如何正确的辨别、探索音乐中的真善美,还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在网络中搜集流行音乐后,师生合作进行二次创作,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都得到显著的增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潮流的改变,流行音乐与音乐课堂相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应积极正确的看待学生的“追星”行为,并且教会学生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其中积极、健康、美好的内容,通过收听优秀的音乐作品来陶冶情操,真正感受到音乐中的真善美,以轻松乐观的精神态度去面对生活、热爱音乐,以此来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凡.中学生追星现象与课堂音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