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关系初探

2018-04-26 13:07王韵佳
神州·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角色塑造戏剧表演

摘要:表演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物扮演,因此,可以认为所有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之中的所有表现因素都是为了角色扮演为服务的,对此,戏剧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的时候,必须要明确自己与扮演人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深刻感受人物的性格以及情感,实现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文章主要研究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戏剧表演;戏剧演员;角色塑造;共生关系

引言:

演员是进行人物塑造的主体,也就是角色的创作者。而演员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一方面应该让自己的自我与塑造的形象尽量接近,但是其又必须要体现出演员的真我地位。也就是说,戏剧演员与人物角色二者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这一共生关系也正是戏剧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时应该明确的实际问题。

一、戏剧的角色塑造

角色是戏剧表演领域的一个特殊专业用语,其所代表的也就是演员在戏剧之中所扮演的人物形象[1]。因此,可以认为角色是相对虚拟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之中的真实人物。因此,戏剧演员在进行人物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往往会在自我与角色之间产生一种矛盾。戏剧表演之中的人物塑造,也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形式,其来源于生活,但又必须要高于生活。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其真实的情感会在极大程度上被压抑,因此,完全与生活中相似的人物形象往往并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简单来说,人物塑造并不是对生活中人物的简单再现,而是要使人物在一定的艺术氛围之内再现,也就是一种艺术上的升华。从这一方面进行论述,戏剧演员的人物塑造,是能够对人类的真正生活状态进行形象、系统的表现,并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冲突以及矛盾的艺术形式。

二、角色塑造的特点

角色塑造,就是戏剧演员在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之后,对一定生活形象在一定艺术氛围之中的再现。其具有虚拟性、表现性、情节性的突出特点。

(一)虚拟性

在上述分析之中已经明确论述,人物形象是戏剧演员在一定艺术创作之后塑造出来的虚拟形象,而不是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客观形象。并且,抛开演员所塑造的人物本身,其塑造角色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故事情节,全部都是虚拟的。因此,也可以说角色就是戏剧演员在虚拟环境之中塑造出来的虚拟的人物形象。从角色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塑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观众在情感心理上的需求。而从观众的角度分析,也正是因为角色是虚拟的,因此其才可以站在艺术的角度上对其进行欣赏。与新闻不同,新闻之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客观的真实性,因此人们在看到新闻人物的过程中,会站在社会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审美的艺术角度。

(二)表现性

戏剧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其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与角色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从原因上进行分析,演员的角色塑造是直观的、立体的、动态的[2]。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戏剧比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更加具有冲击力以及表现力的原因。同时,演员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其自身对角色的认知以及理解,而角色所表现出来的是剧本之中人物本身的欲望。因此,演员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往往具有表现的双重性,而这也就是演员人物塑造表现性的有机体现。

(三)情节性

角色是演员按照剧本的期望所塑造出来的虚拟的人物形象,而也正是因为有剧本的存在,才使得演员人物塑造的表现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进行分析,也可以认为演员的角色塑造,就是将剧本之中所描绘的形象具象化的呈现出来。如此一来,戏剧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必须要处于一定的场景之中,并且需要在特定的情景之中表现出一定的故事情节。并且,演员也必须要在这些戏剧情节的矛盾以及冲突之中,才能够实现自身表现力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演员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具有情节性的。

三、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性研究

(一)真我与非我的矛盾关系

由于角色是由演员创造出来的,演员是角色的创造者。因此,可以认为演员的自身应该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简单来说,演员在塑造一个人物之前,会按照自身的知识常识以及社会情感经验对角色进行把握,进而再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去塑造角色。因此,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的过程中,自我本身是始终把握着角色塑造的整体方向的。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在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演员的知识水平、人生经历、艺术修养、艺术手法是非常重要的。而演员在塑造不同的角色时,就需要去不断体会各个角色的内心情感。对此,可以认为演员的真我与角色的非我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的。从另一方面上进行分析,剧本是演员进行表演的范本,也就是说,演员在进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本身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限制,因此,角色与演员之间,真我与非我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总的来说,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之间,是一种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二)体验与表现的有机结合

首先,角色塑造必须要有一定的体验性,虽然说,人物塑造具有表现性,但在表现之前,首先应该落实体验性。也就是说,在进行角色的塑造之前,演员必须要设身处地的对角色进行体验[3]。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想塑造一个人物,就必须要体验生活之中的人物。如此,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才能够达到一种“发于内,形于外”的表现效果。其次,演员的角色塑造要具有表现性。从根本上来说,戏剧表演本身就是一门侧重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因此,演员在进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从观众欣赏的角度出发,让观众能看懂,能理解,有感受。而要实现观赏性的效果,就必须要强调演员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的表现性。在我国的传统戏剧表现艺术之中,对人物性格以及心理的表现就集中体现在人物夸张的动作上。例如:演员会通过左右来回踱步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这就是一种人物塑造表现性的体现。而综合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演员的人物塑造就是体验与表现的有机结合。所有在戏剧舞台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必然都具有體验以及表现的双重性。没有体验,演员的表现就失去了艺术性,而没有表现,演员的体验也不能够转化为艺术形象。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演员在舞台上的人物塑造,本身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真实体验,结合影响的表现方式才能够实现。例如:在戏剧舞台上经常能够看到仅仅用两个大树道具就代表一片森林。而要想体现出这一片森林,就需要演员将体验与表现相结合,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表现到舞台上,如此,才能够实现人物塑造的设计目的。

四、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共生关系的实现方式

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按照剧作家提供的剧本,在导演的指挥之下,在舞台上进行的相应人物塑造。而在进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演员一定要利用自己真正的情感对角色进行体验,让真我不断去接触非我。并以表现的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而这一人物塑造的过程,也就是演员体验以及表现有机融合的过程,其本质上就是演员与角色共生关系的一种有机反应。

(一)演员要认识角色

首先,演员应该在剧本中认识角色。简单来说,也就是演员要以剧作家创作的剧本作为范本,认真研读剧本之中的角色,不断理解这个人物,揣摩这个人物。在这一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将剧本中的人物鲜活化、生动化的表现出来。在进行角色塑造的过程中,演员自身的情感就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以及材料,而演员就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以及客体,在角色塑造之后,演员的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件艺术品。对此,演员在拿到剧本之后,应该通读剧本,对故事的整体情节,背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及把握。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重点感受故事背景下人物形象的整体特征,以此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角色塑造的内外统一。其次,演员必须要精读自己的台词,以此摸索出人物的情感线、人物性格、人物习惯等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有机的把握。再次,演员必须要把握好剧本之中的人物关系,以此形成全面的人物关系网。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有机实现在特定情境下人物的特定反应。

其次,演员必须要大量积累生活经验。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演员要想塑造一个角色,除了要对剧本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外,还应该大量的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经验。很多优秀的戏剧演员在表演时的情感表达就是基于自己的真实生活情感。这样的表演方式,能够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自然。例如:在《克莱默夫妇》之中,霍夫曼所扮演的分居父亲角色就显得非常逼真。他会在早上手忙脚乱的煮鸡蛋。这看起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小情景,但是,却将一个疏于家务的父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我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王铁成就曾经谈到过生活与表演之间的关系,其认为一切表演艺术,回归到最本质的基础就是生活。只有演员将生活的体验完美的带入到舞台之上,其所塑造的人物才能给达到一种在技巧之外,不着痕迹,发自内心的表演效果

(二)强化演员的体验

首先,演员的体验要投入情感。演员的本身与塑造的角色之间是存在着必然的矛盾以及冲突的,而演员只有将自身与角色二者之间的矛盾消解,才能够实现角色塑造的真实性以及典型性[4]。因此,演员在对角色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必须要渗透自身的情感,如此,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情感的爆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戏剧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情感进行传播的过程。戏剧的角色塑造是具有幻觉性的。也就是说,剧作家在剧本之中已经对角色的生活情境进行了限定。这种限定本身是虚假的,但是,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却不能表现出情境的虚假性。而要想实现虚假性与真实感受之间的有机转换,就必须要演员具有真实的情感投入。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经常强调“走心”,而所谓的“走心”,就是指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的过程中首先在自己的内心有所触动,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赋予人物真实的情感。总的来说,演员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是虚假的,演员所处的环境是虚假的,但是,演员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典型性、真实性。

其次,应该尽量消除演员自身与角色之间的冲突。一方面,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的过程中,不能将自身的性格爱好以及情感传达给观众。也就是说,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沉浸在自我的内心情感之中,而在表演上装腔作势。如此的表演方式会显得人物情绪化非常严重。在表演的过程中,最好的状态就是实现演员自身与角色在内心情感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当演员感到“我”就是“他”的时候,就能够实现一种由内而外的人物塑造效果。另一方面,演员在体验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寻找自身与角色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是包含在自我与非我的全部方面的,包括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爱好、形象等等。进而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不断缩短自己本身与角色之间的距离,由内而外的对自身进行审视,如此,才能够将人物情绪更加饱满的传达给观众。

(三)优化演员的表现

演员的表现是在对角色进行深入体验之后的成果,而演员塑造角色的过程中,也就是对演员表现人物修养的展现过程。人物塑造不是简单的对生活的再现,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手段,才能够将一个人物形象完美的表现出来。而戏剧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技术,就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眼神等等,突出人物的表现性[5]。也及时说,演员在变现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对人物体验进行整理,不断缩小自身与人物之间的差异性,追求人物形象与自身的统一共存。如此,才能够实现体验与表现的完美统一,并实现一种立体化的人物表现效果。演员的表现,主要就是体现在形体动作、语言声音、非一般化三个方面。所谓的动作形体,就是包括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眼神、表情对人物的性格以及情感进行塑造。而声音语言,主要就是指演员的台词。演员在说台词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装腔作势,而是要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通過台词表现人物的情感以及性格特征。而非一般化就是演员在动作以及语言之外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不同的演员在进行同一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这就是非一般化给演员带来的个性化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戏剧演员的自身与塑造角色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关系,而演员要想更好的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自我本身与角色之间的共生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角色塑造的经典性以及表现性。

参考文献:

[1]王平.培养新疆少数民族戏剧演员声音魅力课堂教学传承与创新研究[J].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一卷).2016,16(03):58-59+65.

[2]王平.美国南加州大学和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演员声音训练教学探析[J].艺术教育,2017,(Z5):131-133.

[3]仲夏.浅析戏剧表演中的观演关系概念——以《一仆二主》为例[J].戏剧之家,2015,(22):15-16.

[4]蔡伟.戏剧演员的表演“能量”——安德里亚·布鲁克斯“表演工作坊”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04):116-119.

[5]何鹏.皮兰德娄对戏剧演员与角色关系的探询——以《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为例[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5,(01):60-61.

作者简介:王韵佳(1994-)女,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族:汉,职称:学员,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军旅戏剧影视表演,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角色塑造戏剧表演
浅析戏剧表演中的感觉艺术
微表情在戏剧表演中对艺术真实塑造的作用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