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 要:“足”字在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使用,最初的“足”字是一个名词,后来经过不断引申,逐渐产生出形容词、动词、助动词以及副词的用法。本文针对“足”的几种不同词义和用法展开讨论,具体分析“足”的语法化过程。
关键词:“足”的语法化;语法化过程;语法化动因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1
一、“足”的释义
1.1“足”的本义
“足”的本义是指人的“脚”,许慎《说文解字》中对“足”的解释是“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这里所说的“足”,显然是一个名词,例如:
(1)主妇洗足爵于房中,酌亚献尸,如主人仪。(战国《礼仪》)
(2)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春秋《墨子》)
(3)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春秋《墨子》)
以上用例中的“足”,都还是指有生命的生物的“脚”这个部位。由此,引申出来了表示无生命特征的器物的下部支撑部分,例如:
(4)激之使及时行道也。九四。鼎折足 。(周《周易》)
(5)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六朝《史书·三国志》)
(6)蚬壳以注灯,碗足以焚香。(宋《全宋诗·诗藏》)
1.2形容词“足”
作为形容词使用的“足”,具有“足够”、“充足”、“完备”等意义,这里的“足够”是指客观上够。具体用例如下:
(7)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周《诗经》)
(8)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时。(春秋《墨子》)
(9)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春秋《墨子》)
(10)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春秋《论语》)
1.3动词“足”
“足”作为动词使用时,具有“使满足”、“重视”、“完成”等意义。具体用例如下:
(11)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 ?(春秋战国《孟子·梁惠王上》)
(12)为天下谷,常德乃足。(春秋《老子》)
(13)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春秋《左传》)
以上的例句中,例(11)和例表示“使满足”的意思;例(12)表示“重视”的意思;例(13)表示“完成”的意思。
1.4助动词“足”
助动词“足”具有“能,能够”的意义,这里的“能够”是指主观上认为够,与形容词所表示的“足够”不同。“足”作为助动词使用时,往往与“以”字连用,例如:
(14)吴虽无道,犹足以患卫。(春秋《左传》)
(1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战国《孟子》)
1.5副词“足”
“足”的副词用法,主要表示“够得上”、“值得”、“甘心”等意义。例如:
(16)臣死且不避,巵 酒安足辞!(北宋《史书·资治通鉴》)
(17)百发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战国《荀子》)
(18)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唐诗·杜甫诗》)
以上例句分别表示“够得上”、“值得”、“甘心”的意思。
二、“足”的语法化过程
2.1形容词“足”的产生
“足”的本义就是指有生命的生物的“脚”,由此引申为指器物的支撑部分,“足”由表示有生命的部位到无生命的部分,始终还是名词的用法。表示物体下部的支撑部分用法的“鼎足”在周代开始使用,之后,“足”又出现了表示“足够”、“充足”、“完备”等意义,即形容词用法。在周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有大量的用例,如“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形容词“足”与名词“足”相比,词义抽象化了。
2.2动词“足”的产生
动词“足”表示“使满足”、“重视”、“完成”等意义,动词“足”的用例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例如“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 ?”这里的“足”表示“使满足”的意义;再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中的“足”表示“完成”的意义。因此,作为动词使用的“足”也是抽象化的词义。
2.3助动词“足”的产生
“足”表示“能够”义的出现,其词义发生了进一步的虚化。助动词“足”的使用,往往与以“”字结合,构成“足+以”的结构,“足”是助动词,“以”是介词,这种用法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如《左传》中的“吴虽无道,犹足以患卫”。并且助动词“足”用于否定句的用法也十分常见,与否定词“不”、“未”、“莫”构成否定句等。
2.4副词“足”的产生
“足”最早作为副词使用是战国时期表示“够得上”,例如《荀子》中的“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这里的“不足”表示“够不上”的意思。此外,副词“足”还表达“值得”和“甘心”的意义,六朝时期的“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足”表示“值得”的意义。再如,《唐诗》中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的“足”表示“甘心”的意义。
三、余论
“足”的语法化主要是由认知心理和语义变化作为动因。按照通行的定义,语法化既包含从词汇形式到语法形式的演变过程,也包含某个语法形式的语法功能向更虚的语法功能发展的过程。[1]首先,“足”是表示人的脚,它的这一名词用法在周代就已经出现,名词“足”通过认知上的相似性隐喻,引申出表示器物的支撑部分的用法。其次,名词“足”通过词义的抽象化,同样在周代产生了表示“足够”意义的形容词,在春秋时期虚化为动词。在此基础上,形容词“足”和动词“足”进一步虚化为助动词。战国时期,“足”虚化为副词。也就是说,“足”从名词虚化为副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完成。
注释:
[1]Bernd Heine,Tania Kuteva著,龙海平,谷峰,肖小平译.语法化的世界词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参考文献:
[1]Bernd Heine,Tania Kuteva著,龙海平,谷峰,肖小平译.语法化的世界词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2]陈维芳.论非典型助动词“堪”及其语法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10,(1).
[5]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6]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