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与海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急救措施对心力衰竭合并重症心律失常急救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的80例重症心律失常患者,随机方法分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对照组患者仅使用西药常规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进行综合急救措施(一般治疗+急救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明显更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同时,随访6个月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更优(P<0.05)。结论 综合急救措施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重症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显著,并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以及提高了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因而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急救;重症心律失常;心功能;临床疗效;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6..03
重症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等任一项异常[1-2]。其包括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容易转变为致死性心律失常者,前者包括室扑,室颤,心搏停止,严重缓脉心率<10次/分,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即会导致患者短时间内死亡,后者易致严重血液动力学,亦可同时有二或三种心律失常的重叠,死亡率高。近年来,重症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在临床呈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主要因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器质性疾病原因诱发,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亦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3-4]。因重症心律失常是临床急重症,病因复杂及类别多,因而治疗难度较大,所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是临床中治疗重症心律失常的关键[5]。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重症心律失常患者分别使用单纯药物治疗和综合急救治疗,旨在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重症心律失常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心律失常的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经常反复发作,均有窦速,且体力活动完全受限者作为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且排除对药物过敏以及有语言沟通障碍,精神疾病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包括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62~80(65.11±4.98)岁,平均病程为3~6(4.05±1.11)年;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60~80(64.70±4.91)岁,平均病程为3~6(3.79±1.30)年。两组患者均由重症心力衰竭引发重症心律失常。经比较,两组配对因素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急救处理,包括扩张血管和利尿等。对对照组患者仅使用西药硝普钠50 mg,静脉输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250ml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针对患者实施综合急救治疗方案:(1)入院急救: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快速识别其的病情(血压频率、血压和两肺有干啰音等),对患者既往病史尤其有无心脏病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再根据实验室检查,增加心肌坏死标志检查辅助确诊;(2)一般治疗:患者转入重症室后,即采用右侧卧位与斜坡卧位交替进行,每次2小时左右,增加患者的耐受性。再做18导心电图及测量血压,立即卧床休息,再予以患者面罩给氧氧疗、心电图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首剂70 mg,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稀释,于10 min内缓慢静脉注射,维持动脉收缩压不低于100 Hg,并根据患者的疼痛和烦躁情况予以吗啡5 mg静脉注射,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后反应并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卧床锻炼,防止褥疮和淤血等不良情况发生。(3)病因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实际病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并按患者不同病因进行分组,包括A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B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C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针对A组患者,予以抗感染治疗和氧疗,并静脉持续泵入乌拉地尔加生理盐水,以及250 mL生理盐水稀释0.15 g氨力农;针对B组和C组患者,对其静脉持续泵入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以及20 mg多巴胺和50 mg硝普钠。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其中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为:(1)显效,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即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但有所好转;无效,即临床症状未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治疗6个月后的心功能明显更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临床急重症,容易导致患者失去工作能力,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6]。该疾病发病时会可引发心脏功能减退、肺循环淤血、心动过速和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其中,心律失常在心衰中十分常见,是心衰患者心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重症心力衰竭重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尤其高,由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甚至还会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心功能的恶化[7-8]。目前心衰伴随心律失常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多采用西药治疗。虽药物治疗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但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9-10]。加之,心力衰竭合并重症心律失常的病因复杂,类别多,临床中治疗难度大,因而,除了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外,采取及时的综合急救治疗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心力衰竭并发重症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综合急救措施进行救治,即从患者入院起,对患者表现的症状进行快速识别,并通过辅助实验室检验结果對患者的疾病进行准确和及时的诊断,以此提高治疗的准确性;相关文献显示[11],心衰并心律失常的治疗首先应该治疗其基础疾病,改善心功能,在此治疗基础上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亦有文献表明[12],心力衰竭患者由卧位改立位时,可由15min回心血量减少15%左右。笔者对收治的心衰患者中采用了右侧卧位和斜坡卧位交替进行,通过右侧卧位,使心脏位置处于胸腔上方,进而避免心脏受其他器官压迫,且因重力作用而减轻心脏负担。而通过角度为15~30。的斜坡卧位,可下降膈肌位置,增加胸腔容量,进而增加肺活量,以及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通过改善心衰的临床症状再进而起到辅助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再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实施一般治疗,即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急救治疗,同时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予以及时的处理,并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和卧床锻炼指导,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因不同病因合并的心律失常均会加重心力衰竭,因而近年来临床应用越来越关注不同病因合并的心律失常的针对性治疗,提高了治疗的精确度,避免了治疗的盲目性。在本次实验中,笔者首先对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进行分组,然后根据患者实际病因予以针对性治疗,针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晚期者,因其表现为全心衰竭,因而主要以严格控制入液量,加以使用利尿剂,联用增强功能的药物。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患者除了进行抗感染治疗,还应注意使用肺动脉和肺小血管扩张剂,减轻肺动脉高压。针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因其多出现心脏泵功能减弱的状况,因而应加强血管扩张,减轻负荷,改善心室舒张功能。本研究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等级评分更优于对照组,这说明了综合急救措施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和表现,实施综合治疗措施,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同时,随访半年中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亦更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在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重症心律失常患者时,并非传统的一般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适时按患者不同情况作出针对性的改变,可以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措施,以此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
综上所述,综合急救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心力衰竭合并重症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提高LVEF水平。但是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短、样本量少,结论仍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笔者期待综合急救措施给心力衰竭合并重症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带来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苏显红,孙 瑶,王苏婷.中药辨证治疗急危重症快速心律失常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62-163.
[2] 钱军岭,王东进.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江苏医药,2015,41(12):1417-1419.
[3] 于晓钧.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819-3821.
[4] 麻然斋,于 杰.西地兰和胺碘酮治疗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5):169-173.
[5] 孙 强,山 峰,董 海,等.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价艾司洛尔控制重症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9(6):398-400.
[6] Menasché P,Vanneaux V,Hagège A,et al.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ac progenitors for severe heart failure treatment:first clinical case report[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5, 36(30):2011-7.
[7] 吴海萍,张雅红,王贝贝.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1):59-61.
[8] 王海波.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1):555-555.
[9] 相仕涛,李玉龙,龙朋伟.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6):660-662.
[10] 王吉珍.急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90例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8):121-122.
[11] 杨志文.急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68例临床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4,28(2):110-111.
[12] 黄海霞.体位变化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交感神经调节的影响[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1,28(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