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
在荷兰两座重要的城市——埃因霍温和乌特勒支,智能科技正在用于交通、噪音处理以及预防犯罪方面。但是在个人隐私法规被证明已无法约束商业公司后,这些以打造智能城市为目的的科技项目是否像它们看上去的那么美好?
埃因霍温的斯特拉蒂姆赛恩德街是荷兰夜生活最为繁华的街区之一
埃因霍温的斯特拉蒂姆赛恩德(Stratumseind)街是荷兰夜生活最为繁华的街区之一。一到周末的晚上,酒吧和夜总会里人潮涌动,街上流淌着音乐声、笑声、醉酒声。随着夜色渐浓,街道上满是空瓶、饮料罐、烟头和玻璃碎渣。这里也是荷兰有名的暴力频发之地。
为了改变这种形象,斯特拉蒂姆赛恩德已经成为荷兰最智能化的街道之一。街头灯柱上安置了传感器、监控摄像头和64个麦克风,时刻关注着游客人数、噪音水平、社交媒体活动以及包括天气在内的其他变量,实现预防犯罪等功能。比如数据传感系统接收到有哪里发生醉酒闹事等暴力事件的信息后,就能够及时提醒警察前往处理。数据传感系统还能检测出一辆卡车是否在穿越市区时速度过快,从而寻找出潜在的恐怖袭击者。实验参与者康泰认为,利用技术手段提前预防潜在威胁要比部署钢筋水泥的物理隔离更有效,因此他不同意法国巴黎副市长提出的部署机器人障碍物来防止市区的卡车袭击。
去年,斯特拉蒂姆赛恩德生活实验室与荷兰品牌飞利浦、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智能照明研究所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在城市中“利用灯光影响人类行为”的实验。研究人员通过数据处理得以预测人类的心情什么时候变得糟糕,进而伤害他人,然后可以通过改变街头光线的强弱来转换情绪。今年春天,斯特拉蒂姆赛恩德实验室又利用香味能够起到镇定的作用,计划在斯特拉蒂姆赛恩德街道释放橙子味道的空气好让人冷静下来。
在这条街道智能化的过程中,大量数据被收集和储存起来。“游客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进入一个活的实验室。”蒂尔堡法律、技术和社会研究所的公共空间隐私研究员马沙加利奇说到。由于斯特拉蒂姆赛恩德这个智能城市项目收集了目标人群的个人信息,因此受到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约束。根据《荷兰个人信息保护法案》,科技项目应该在数据收集之前就要告知公众,且要告知明确的使用目的。但是在斯特拉蒂姆赛恩德以及其他许多城市展开的智能项目,相关法规并没有得到遵行。
埃因霍温市中心的购物街
皮特·范·克罗梅特是荷兰技术、安全与防护研究所负责斯特拉蒂姆赛恩德项目的经理,在他看来,游客不必担心隐私问题,数据是针对群体,而非个人。“我们经常收到这样的评论‘老大哥在看着你,但我更愿意说‘老大哥正在帮助你。我们希望有安全的夜生活,而不是每个街角都站着士兵。”
谈到智能城市,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些大型智能城市项目,比如韩国的松岛、里约热内卢的IBM控制中心,以及谷歌将在多伦多建立的全新智能社区,比尔·盖茨则要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投资建设一座智能城市。事实上,智能化已经延伸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中,在荷兰更是如此。
在荷兰东部城市恩斯赫德,城市交通传感器会接收到手机的Wi-Fi信号,从而追踪人们到访恩斯赫德的频率以及他们的路线行程和首选目的地。恩斯赫德居民大卫·保格霍斯对此表示不满,并打算提起诉讼。“我不认为市政府以这种方式跟踪民众是正确的。如果你在城里散步,你必须时刻想着自己有没有被监控拍到。”
恩斯赫德对智能城市的优势充满信心。市政当局表示,通过发布智能交通应用程序,可以鼓励人们骑车、步行以及搭乘公共交通等方式出行,可以在基础建设投资方面节省3600万欧元。该应用程序使用了“个人移动配置文件”,能收集用户个人数据,而这些数据属于开发APP的Mobidot公司。
一些公司正试图逃脱大数据伦理的束缚。在硅谷,这被称为“没有许可的创新”。一部分科技公司认为技术进步不应受到公共规则的制约。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可能对在公共场合收集到的数据内容以及它的用途讳莫如深,而通常城市本身根本就不知道。
乌特勒支已经成为各式各样导航信号和实验项目扎堆的混乱场,但没有一个总览图可以得知这里到底安装了多少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也不知道它们都在做些什么。2014年,该市投资8000万欧元启动了80个社会治安信息管理系统,现如今保留下来的就只有一个入室盗窃预警器、一个社交媒体监控室,以及带有传感器的智能垃圾桶和智能路灯,尽管市政当局也说不出这些装置的具体位置。这个系统还能通过扫描汽车车牌号来代替发放停车票,并根据扫描汽车获得的隐私信息而监测居民的税负水平,从而给予一定额外奖励。但可惜的是,市政当局对这些智能城市项目的了解不够清晰。
乌特勒支街头的智能设备同样记录下了街上闲逛的年轻人数量、年龄大小、熟悉程度、关系状态。特别执法人员通过移动端持续追踪这些信息。这一过程被称为“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监督”。其他官方文件提到通过智能系统,还可以预测学生辍学率、预测贫困和监测某类群体的健康问题,以达到“及早干预”的目的。
与许多城市的做法一样,乌特勒支认为其对数据进行了匿名或假名处理,应该算是遵守了个人隐私法律。但假名化后的个人资料仍然属于个人资料范畴。荷兰拉德伯德大学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教授米瑞尔·希尔德布兰特表示:“如果源文件被存储下来,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此外,如果你针对个人建立个人资料库并对其进行处理,就需要遵守数据保护法律。基于个人资料的分析也可能导致禁止性歧视或无理由歧视。”她指出乌特勒支计划采集当地失足妇女的种族和健康数据,遭到荷兰数据保护局的严厲批评。
至于在公共场所收集到的数据的归属问题,乌特勒支当局保持沉默。阿尔杨·霍夫是为政府搭建数据平台的Civity公司的董事,他提到,“市政当局越来越多地将任务外包给私营公司,比如垃圾清理或者街道照明。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这个转包过程中,大量数据也被私营公司收集起来,而且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对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展开协商。”
霍夫提到了City Tec公司。这家公司管理着全荷兰2000个停车场、3万个交通信号灯以及50万盏路灯,其拒绝与市政当局分享通过灯柱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他们认为虽然市政当局是路灯的合法所有者,但City Tec是其经济所有者。出于竞争关系,他们不愿提供这些数据。”3年以前,City Tec的做法是很多公司的标准做法,即公司制定条款,以包含竞争敏感信息为由,不能与市政当局分享合同内容。
技术作家叶甫根尼·莫洛佐夫就曾警告市政当局莫要过于依赖私营公司,“智能城市的鼎盛期就是城市的私有化。你必须为之前的免费服务买单。”
莫洛佐夫同样担心公共财政补贴被用于私人创新。阿森是荷兰北部一个有7万人口的城市,2011年建立了一个以光纤网络为依托的超高速互联网,连接起200个传感器系统,用于监测汽车流量。尽管该市交通问题并不严重,但还是展开了一个实验项目来引导人们如何避开交通拥堵。阿森市还将其交通信号灯、停车场以及停车位标志接入互联网。这个耗资4600万美元的项目由欧盟、荷兰、省政府和市政府来分担。诸如汽车导航公司TomTom等公司,就已经使用这个传感器网络来测试新服务。
一年前,这个名为“传感器城市”的项目申请破产。现在由公共资助建成的光纤网络、传感器以及其他设备,将被出售给一家私营公司。市政当局得与新持有人达成使用公共交通信号灯和停车位标志的协议。至于他们会否对数据归属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进行协商,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