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峰
(宁波市公共交通客运管理局,浙江 宁波 315000)
城市公共交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交通运输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政府需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民生工程[1]。《国家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中,要求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城市轨道运行车辆以及客运枢纽运营车辆的智能监管,实现对城市交通运行的整体协调管理与服务[2]。同时,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方案》提出了开展“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示范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的建设”等要求[3]。在此背景下,宁波市启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
宁波市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宁波市公共交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宁波市区公交运力总规模达到6532标台,公交线路577条,营运线路长度11366公里,公交日均运送乘客约121.9万人次;轨道运营里程74.5公里,日均客运量32.5万人次。开展宁波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是宁波在国家公交都市创建时重点支持的项目,对全市公共交通规范化、信息化、科技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本工程实施,实现对公交车基础数据的全面采集、可靠传输和充分利用,实现对全市公交车的运行监管,实现公众出行服务信息的动态生成和及时发布,推动全市公交车行业监管和企业运营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全市公交车智能调度、运行监管和科学决策能力,提高公众出行服务水平。
完善宁波城市公交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行业管理部门、公交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出行信息服务。
基本实现对全市公交基础数据和相关业务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存储和共享,消除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数据匮乏、信息共享程度低等现象。实现公交基础数据、企业运营数据、行业管理数据与IC管理数据等相关部门的交换共享,为城市公共交通协同指挥控制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实现对公交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控,建成城市公交系统的动态监控体系,实现城市公交系统内人、车、线、场、站在监管、运营、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动态监控与管理。
基本满足公共交通智能调度的需求,实现政府、企业、线路的智能调度指挥,实现重大社会活动、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等特殊事件发生时,政府、企业、线路三个层级的智能调度的实施和预案管理,实现公交车运行故障、线路车辆分布失衡等日常运营事件发生时的线路应急指挥调度,有效避免或减轻上述情况对公共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公共交通体系的正常运营。
满足行业管理信息化需求,提高企业管理、站务设施管理、车辆管理、规划管理、运营服务、安全监督、市场管理和科技信息管理等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公交行业服务质量评价、财政补贴、线网优化调整、安全应急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促进行业行政管理行为的规范、透明和公正。实现对公交基础信息数据、公交行业监管数据、公交企业运营数据、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数据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和相应的评价指标,提高企业营运决策、公交指挥控制决策、交通流量预测、乘客流量预测、线网调整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宁波市现有公共交通信息化总体框架体系下,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成果,整合盘活分散的数据资源。宁波公交智能化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大平台、七个系统、五项服务”,其中一个中心是指城市公交数据中心,两大平台是指政府指挥决策支持平台、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七个系统是指综合运行监测系统、业务数据管理系统、评价及考核系统、统计决策分析系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换乘优惠评价系统及权限管理系统,五项服务是指实现数据共享、企业管理、行业监管、公众出行、政府决策等服务。
宁波公共交通数据资源中心包括主机存储、网络接入、数据交换、信息安全等系统及机房运行环境,实现对企业公共交通基础数据和动态业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形成综合运行分析服务质量评价、发展水平评价和出行信息服务等主题数据库,并实现与其他管理部门间的数据资源交换与共享。
数据资源中心在逻辑架构上包含行业数据资源中心与企业数据资源中心两级体系。如图1所示,结合自身公共交通行业发展现状与特点,采用由终端直接采集数据或由企业上传数据两种数据流程。最终,将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地铁“四车一体”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1.政府指挥决策平台。政府指挥决策支持平台主要面向城市公共交通主管部门,实现主管部门对公共交通行业市场的监管职能,覆盖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各个环节,包括基础业务管理、综合运行监测、安全应急管理、服务质量考核、发展水平评价、统计决策分析及换乘优惠等功能,其行业监管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与发展水平,具体见图2。
2.公共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公共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主要面向公交出行者,以现有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公共自行车信息系统为基础,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协作,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门户网站等途径发布公交出行信息,手机APP见图3。
1.综合运行监测系统。结合公交实时运行数据、车辆信息数据、场站信息数据、线路信息数据、站点信息数据、路段信息数据、视频数据等相关数据[4],主要实现对公交车辆、场站、线路、道路状态等的实时动态监测及大客流、行车安全、长时低速等的实时预警,具体见图4。
图 1 公交智能化体系建设逻辑架构体系
图 2 政府指挥决策平台登录界面
图 3 三款手机APP实时查询平台
图 4 综合运行监测系统界面
2.统计决策分析系统。通过对车辆在线、车辆构成、站点位置及覆盖率、公交专业道及优先交叉口的静态数据和实时数据分析,提高对宁波市内公共交通基础资源配置的认识,从而实现线网调整及评估、补贴核算、指标分析等功能,具体见图5。
3.业务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对行业管理需求进行细分,设计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及各功能模板,实现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广告管理、线路管理、场站管理、企业管理、稽查管理、信访管理、设施管理等功能,相关数据可批量导入及导出。
4.安全应急管理系统。通过建立预案管理库、案例库、应急组织体系、专家知识库、救援物资库等机制,可实现突发事件录入及紧急处理,查看事件处理后的相关评价等功能。
5.评价及考核系统。根据公交都市行业发展水平指标计算体系,结合宁波各企业运营数据,展示最新一年的行业发展水平及其相关指标的得分情况,通过柱状图比较近几年的发展水平,并提供各公交企业的相关考核指标,具体见图6。
图 5 统计决策分析系统界面
图 6 评价及考核系统界面
6.换乘优惠评价系统。以IC卡刷卡数据为基础,根据用户选择的时间尺度及时间范围生成票务统计及换乘优惠统计图表,近而评估换乘优惠方案调整后的换乘优惠经济性。
7.权限管理系统。根据行业管理需求,可实现机构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日志管理、类型管理、指标管理、参数管理等功能。
通过该公交智能化建设架构的搭建,有效提高了宁波市公交行业监管水平,公交行业服务水平相应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市区六家公交企业统一站点编码规则,实现“一城一交”,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
2.制定公交基础数据接入标准规范,实现市区公交数据的全面采集、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探索在多家不同体制公交企业并存情况下,实现对公交企业运营进行实时监管的管理新模式,消除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数据、信息共享程度低的问题。
3.基本建成宁波城市公交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行业管理部门、公交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门户网站、手机终端和微信等出行信息服务。
4.初步实现公交车、自行车、出租车、轨道交通数据的融合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提升大公交信息服务、指挥决策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
[1]王静霞,张国华,黎明.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5.
[2]肖晔,吴雪梅,王轶萍.福州市公交智能化建设架构浅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5(11):260-263.
[3]周亿定.宁波公交智能化系统的项目管理研究和实践[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4]刘小霞.基于GPRS_GPS_GIS的智能公交系统设计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