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海兵 韶关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广东韶关 512000
众所周知,覆盖型岩溶会直接影响到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依照某工程对地基岩浆与溶洞的发育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建筑物的种类,运用充填浅部溶洞、全部土洞都注浆的措施,以此来阻隔岩溶发育的通道,达到稳固地基土、提高其承载力的目的[1]。当然,为提高注浆的实用性、经济性,必须采取从外向内逐层进行注浆的方法,同时还应运用动态施工技术,并依照检测孔的测试结果适当调整施工技术参数。当施工完成以后,还应物探地基,观测沉降[2]。实践表明,注浆处理的加固成效更为明显,而且注浆以后的地基土强度、密度等指标都得到大幅度提高;静载荷实验结果表明,地基承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和桩基础方案相比而言,注浆加固法的造价成本低,施工时间短。
某公寓楼,地上12层,地下1层,剪力墙结构。筏板厚度800mm,埋深4.0米。总建筑面积26560.85平方米。工程等级二级,场地等级三级。上述建筑的四周比较开阔,地势平坦,场地北高南低。地基岩埋深9.5米,基岩最低埋深不低于6米,最高埋深不超过13米。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为地基剖面图
由于建筑场位于石灰岩区,基岩岩性为O2m石灰岩,地下水丰富,岩溶发育,而且还存在土洞与岩溶等不良地质。建筑场地内的基岩面起伏比较大,溶蚀裂缝比较多,且还会随深度增加[3]。另外,超过95%的钻孔出现漏水情况,基岩表面的溶洞发育比较好。而且超过58.80%的钻孔为揭露溶洞,总共16个溶洞,5处没有充填,占总数的31.3%;3处半充填,占总数的18.76%,土洞高度0.1-3.5米。溶洞充填物,大都为硬塑-可塑性粘土或粉质黏土充填,只有少部分为中砂或者是碎石块充填。大多数土洞都是在基岩的表层发育形成的,至于土洞的顶端,存在厚度不均匀的岩石顶板,基岩上端全都覆盖厚度不均的土层[4]。由此可见,该建筑场地属性典型的覆盖型岩溶区。
通常情况下,都会将注浆孔布置成行列式,且距离不超过2米。一共布置384个注浆孔,检测孔79个,并将其当成加密孔,如图(2)所示。将筏板往外延伸2米,并在其外侧增加2排注浆孔。依照基底的深度,竖向注浆范围不超过地面的3米。此外,注浆压力应大于0.2MPa,尤其是在岩土界面的四周,其注浆压力应大于0.3MPa,且不超过0.6MPa。具体注浆步骤如下:首先,应综合考虑地基加固的要求,一般来说,注浆孔的开孔直径不超过130mm。其次,应采取包围式动态注浆法,也就是从外向内进行注浆,且隔孔跳灌。起初应灌注最外一排,等构成一个封闭圈以后,逐排向内推进,坚决不允许跳打。在此过程中,应将动态施工和探注法结合在一起,并依照探测结果适当调整施工参数。如果出现土洞、掉钻或者是单孔注浆量增加等情况时,必须在注浆孔的附近进行加密,直到探测到土洞以后,再向进行探孔。使用的注浆材料大部分为42.5级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0.6:1,先稀释后黏稠。最后,应连续注浆15分钟,且注入量不允许超过5.0L/min;冒浆点一般超出3米左右;注浆钻孔基岩比较完整,孔口压力不超过2.0MPa;单孔注浆量超过平均注浆量。
图(2) 为注浆孔的平面图
依照施工原则,总共389个施工注浆孔,115个检测加密孔,共花费16d,钻孔总进尺为4438.9米,水泥用量为756.5吨,揭露溶洞66个,土洞7个。
无论是在施工过程中还是施工结束以后,都需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比如,室内实验法、物探法、注浆量分析法、平板载荷实验法等;当然,还应对注浆的检测分析进行评估,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地基强度、基础沉降、物理变化等。
总共布置62个检查孔,具体如图(3)所示。在图中,所圈部分为水泥充填。对20个检查孔进行取样,且每一层土不超过30个样本,并对其进行土工试验,等实验结束以后,将所得结果和勘察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具体如表(3)所示。
图(3) 为检测孔取芯
表(3)为注浆前后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在表(3)中,注浆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其中,粉质粘土的各项指标表现最为明显,压缩系数变化率高达25.57%,压缩模量提高22.5%,质量密度提高7.72%,e减少9.66%,c提高6.5%,黏聚力提高9.6%。这表明,注浆成效明显,符合地基加固的要求。
在注浆施工结束26d以后,运用数字直流高密度电法仪探测注浆场地,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图中,S代表注浆场地的宽度,H代表埋深。
图(4) 高密度电法的测试结果
在图(4)中,注浆区域已明确标注出来,在此期间,电阻率呈低电阻分布,也就是说,被检测的土洞与溶洞都已得到充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地基土抗变形的能力。通过注浆不仅能起到封闭过水通道的作用,还能防止地下水出现突然升降的情况,阻隔水流通道,不断提高地基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运用注浆法不仅能充填全部土洞与溶洞,而且还可以阻挡岩溶发育的通道,以免岩溶向上发育;此外,还可以加固地基,提高其承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李术才,张乾青,李亮亮,贺鹏.覆盖型岩溶地基注浆处理与效果检测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 ,2017,38(09):167-173.
[2]邓磊.覆盖型岩溶地基控制旋喷成桩质量的施工技术[J].路基工程,2012(05):130-132.
[3]鲍道亮,罗均宇,刘冬梅.覆盖型岩溶区岩溶土洞的分布及地基处理方法[J].龙岩学院学报 ,2011,29(05):16-20.
[4]王平教.江山地区覆盖型岩溶区地基土类型及处理技术[J].浙江建筑,2013(0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