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琳,张 标,张媛莉,刘智军,林巧玲,黄带星
(1.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1;2.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3)
●专题—微课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移动微课堂结合TBL教学法在重症医学临床见习课中的应用
佟 琳1,张 标2*,张媛莉1,刘智军1,林巧玲1,黄带星1
(1.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1;2.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3)
目的:分析与评价结合移动微课堂技术的以团队为基础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 教学法对重症医学见习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117名麻醉本科学生随机分为移动+TBL组(57人)和TBL组(60人),分别予以结合移动微课堂和沿用传统方式的TBL教学,并分析测试成绩、答疑互动频次、问卷调查结果。结果:移动+TBL组的个人、小组及理论测试成绩均较TBL组显著提高(P<0.05)。移动+TBL组,课前77.5%和课后94.5%的学生选择微课堂渠道答疑;58%-87%的学生支持经微课堂解决TBL中资料获得、测试、问卷调查及考核环节。TBL组对传统方式支持率仅4%-18%。结论:结合移动微课堂的TBL教学法可提高重症医学见习教学质量,弥补传统TBL教学法的不足。
移动微课堂;TBL;重症医学;见习教学
10.3969/j.issn.1002-1701.2018.01.004
以团队为基础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法,现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教育中,因具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突出特点,对提高医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效果良好[1-2]。因此,其能满足重症医学学科实现全面提升综合临床技能、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广东医科大学重症医学教研室探索发现:传统TBL教学法在见习课程教学中,存在资料投放不便捷、答疑互动不充分、测试调查模式僵化等问题。移动教学模式,具备满足碎片化、无纸化、即时教学需求的优点[3]。因此,将手机端的移动微课堂技术与TBL相结合,可升级优化TBL教学法,从而更好贴合重症医学临床见习教学的实际需求。
选择广东医科大学2013级117名麻醉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外科总论学的平均成绩进行分层,并随机分为12组,每组8-10人(各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将12组随机分为移动+TBL组和TBL组(各6个组),所有组均在重症医学见习课程中接受5次TBL教学,每次4 学时;移动+TBL组需结合移动微课堂技术授课。学生均有智能手机及微信账号,能熟练使用。
从广东医科大学重症医学教研室抽取5名8年以上教龄的高级职称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另配教学秘书1名。授课前1个月集体备课,统一讨论、明确教学目的及考察知识点;有针对性设计及制作TBL教学案例、教案。每位教师授课前均进行试讲、预演和改进。
1.技术准备。教师和移动+TBL组学生,在手机微信端的广东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移动教学微课堂界面注册、登录;并培训至熟练使用各项功能(包括资料获取、在线自测、师生答疑、网上投票等)。
2.硬件准备。学生均具备可通过网络完成资料查找和其他任务的条件。配备4机位录像设备,全程录制授课过程。
3.TBL课前准备。课前2周,发放分组安排、病例资料、相关知识点清单、课件。采用途径:(1)TBL组:纸质资料;(2)移动+TBL组:微课堂手机端。所有学生以组为单位,收集、分析并讨论资料,整理意见。课前1周,老师答疑辅导:(1)TBL组:在教研室面授或电话、微信等方式答疑;(2)移动+TBL组:除开放移动微课堂师生答疑通道外,余同TBL组。
4.TBL教学。(1)个人测试:考察课程知识要点;(2)小组测试:考察鉴别诊断、监测治疗等措施(在补充详细后续资料后,以组作答);(3)应用性练习:根据问题清单的脉络,进行组间发言、讨论;授课教师旁听、观察,记录每组及每个学生发言情况,适时引导学生采用分析、推导、总结等方式寻求问题(尤其考核结果提示的低得分率题目)答案,达到掌握知识要点目的;(4)教师精讲、总结;(5)课后个人测试;移动+TBL组和TBL组完成测试方式分别为:移动微课堂手机端和传统纸质试卷。
1.理论考试及课程即时测试的成绩评价。所有组理论成绩及TBL组即时测试成绩均通过卷面成绩汇总获得;移动+TBL组即时测试成绩,经移动微课堂后台数据获得。
2.参与度及合作度评价。统计学生课前答疑、课后交流频次数据(其中移动+TBL组经移动微课堂后台获得);通过录像统计授课时小组、个人发言及互助合作频次数据。
3.调查问卷。均由广东医科大学重症医学教研室自行设计,针对“移动微课堂+TBL”授课模式的认可度问题进行调查。移动+TBL组和TBL组试卷调查方式分别为:移动微课堂手机端和传统纸质问卷表格。
比较个人测试、小组测试、理论考试成绩,移动+TBL组均高于TB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课后测试成绩两组无差异(见表1)。
表1 移动+TBL组与TBL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分)
注:*移动+TBL组与TBL组相比,P<0.05
在课前、课后的答疑、交流互动中,移动+TBL组有77.5%和94.5%学生,选择移动微课堂完成;TBL组有75.7%、87.1%的学生采用微信方式完成;移动+TBL组的答疑、互动频次高于TBL组(见表2)。
表2 移动+TBL组与TBL组选择不同途径进行答疑、互动频次及比例情况表(次,%)
发放调查对不同教学模式认可度问卷共117份(网上问卷57分,纸质问卷60份,内容一致),收回有效试卷117份。TBL组对传统TBL教学法各环节支持率不足30%。移动+TBL组在师生答疑、问卷调查、综合考核方式的支持率超过75%(见表3)。
表3 移动+TBL组与TBL组学生对所接受教学模式的评价n(%)
传统TBL教学法中,学生对资料投放、测试、答疑等环节支持率低下的原因考虑如下:传统纸质材料投放会使学生不易携带、查阅,不能碎片化学习;并使授课阶段中测试环节用时过多影响课程连续性;因此在本研究中,学生对以上方式认可率不足10%。同时,课前、课后的答疑互动,常因场地、时间、课程安排冲突等限制无法推进充分;因而授课对象满意度低。本研究中,75%-87%的TBL组学生选择微信方式答疑,这是由于其具备的移动性、及时性、无地域限制性的特点满足了该环节部分需求。
本课题组在尝试用建微信群改革过程中发现了下列问题:(1)学生无法及时联系所需教师;(2)因刷屏师生无法看到提问和答案;(3)无法统计学生讨论数据等。进一步尝试用教研室网站突破上述瓶颈时,又因有线网络限制、电脑固定不易移动、师资有限等因素导致效果不佳。而在以上改革中发现,目前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及移动终端上的微信社交率达到100%。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各类手机互联网用户使用即时通信的规模达6.38亿,最常使用是微信,青年用户渗透率高。移动学习正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及
无线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来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和服务;这种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限制,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4]。因此,通过建立在微信基础上的移动教学技术,可弥补传统TBL教学的短板[5]。
广东医科大学重症医学教研室使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移动微课堂”手机微信端,是2016年引进和使用的。大多数移动+TBL教学组学生支持经微课堂完成TBL教学中的资料获取、答疑互动、测试调查等环节,究其原因是因微课堂的可移动性、及时性、便利性为学生认可。而一部分考核指标是终端后台提供的客观数据,因此学生对其公平性更为支持。移动+TBL组在个人、小组及理论测试的成绩均优于TBL组,这是因为微课堂使师生答疑互动渠道顺畅,保证了学生能高质量的顺利完成课前、课后任务。因此,该组学生对授课效果支持率达72%。
本课程教师在授课总结中也指出:结合移动微课堂技术,可节约TBL资料投放、测试、问卷环节的时间和耗材成本,将课时、经费集中在提高授课质量上;即时的后台数据,为教师动态调整授课重点、了解教学效果、客观评估成绩提供了更好手段;升级、优化了TBL教学法;为实现提升临床见习课程质量,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Michaelsen LK,Knight AB,Fink LD.Team-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New York:Sterling (VA) Stylus Publishing,2002:1-287.
[2]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3]王 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219):34-41.
[4]谢志平,韩云峰,葛 杰,等.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移动学习在《医学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6):11-12.
[5]朱学伟,朱 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7-83.
2017-01
边 琪,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方法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教改基金(JYC2016025,JYC201502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教学研究与改革基金(CHJG2015010,CHJG2016017)。
G642.4
A
1002-1701(2018)01-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