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显著。而作为一切美好生活的起点,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更好地保障每个人的健康成为发展之路上一个新的难题。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今后十五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把“发展健康中国战略”写入报告,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指导健康中国发展路线的重要文件,《纲要》突出了战略性、系统性、指导性、操作性等特点。从整份文件来看,《纲要》将发展的主力分为了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以求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的局面,共同协力建设健康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广大群众“病有所医”的梦想,医疗保障制度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小范围保障到现如今覆盖绝大多数人群,医保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这样的福利。在医保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受限于参保数据的收集难度和基金统筹方式的限制,在一些就医场所医保无法发挥其作用。
而在《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进一步优化医保体制是医保部门的下一步目标。以2017年进行试点的全国异地医保结算和生育保险并入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来看,医保制度正向着高效便捷和删繁就简的目标迈进。而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过去囿于一隅的分级统筹策略将会逐渐打破藩篱,而针对城乡不同参保对象的医保制度也将进一步整合,通过完善参保政策均衡缴费比例、开展门诊统筹等方式,健全医保基金的稳定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实现医保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与此同时,政府还计划将更多的医疗网点纳入医保支付的范畴,为群众提供更方便的就医体验。
作为我国健康保障体系的基石,公立医院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未富先老的局面出现,公立医院发展的滞后一直饱受诟病。对于公立医院的改革,《纲要》中也要求公立医院在树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地深入开展三医联动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
在医保和公立医院之外,三医联动改革还将目光转向了医药方面。在过去,群众普遍反映的看病贵问题,其根源在于医疗服务费用和药品费用的高昂。作为医疗费用中的重大开支,《纲要》提出政府要刻不容缓地解决药品贵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疾病人群的“救命药”“孤儿药”。在人社部印发的2017年医保药品目录中,多种药品首次纳入医保报销的范畴中,其中不乏“救命药”“孤儿药”。随着药品供应制度改革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让更多的廉价药品进入医保药品目录,以减轻看病的负担。
作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延伸和补充,健康服务也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二孩”政策的落地,加上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口,需要健康服务的人群也在逐步扩大。
在过去,我国的健康战略存在重“医”轻“防”的现象,这使得近年来慢性病呈现出“井喷”的态势。针对这一状况,《纲要》指出,未来十五年内的健康战略将从疾病预防和慢性病防控两方面入手,政府将根据数据统计,强化慢性病和癌症的筛查工作,并鼓励患病人群尽早就医。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医疗系统还将进行非医疗健康干预,并对肥胖近视等青少年常见疾病进行防治和干预。同时,《纲要》还要求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的预警机制,争取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发展,《纲要》也借此提出了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意见。新时代的医疗服务要加强整体布局的观念,区别于过去将医疗资源集中到一个点上的模式,打造出一个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此外,《纲要》还要求加快网状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国家、省、市为基础的多级医疗服务体系,争取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这样一些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群成为了脱贫工作上的一个重要阻碍。《纲要》明确指出,下一步国家将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同时调整项目的经费标准。此外,大病医保的项目和报销比例也将在进一步核算后进行调整,争取减少贫困人群的看病开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民办医院、健身房、商业医疗保险等行业在市场的需求下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健康产业涵盖了传统的三大产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新业态多,体现出强大的吸纳就业能力。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健康产业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局面。
在健康产业中,医院作为人们健康的一道重要的防线而广受关注,然而以现有的公立医院的数量并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针对这一局面,《纲要》提出了优化多元办医格局的建议。在发展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推动其向着高水平、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成立专业性的医疗发展集团。作为补充,《纲要》还鼓励医师利用业余和退休后的时间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办个人诊所,进一步延伸医疗服务网络。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它和医疗的跨界合作也越来越多。《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在线就医正在成为居民健康需求的一种重要形式。得益于大数据医疗的便捷性,例如春雨医生一类的医疗APP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家庭医生”正通过网络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全力拓展群众就医便利性的同时,相关的硬件条件建设也需要跟上脚步。《纲要》指出,在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已被纳入中国制造2050重点发展领域的当下,努力发展这两个产业能够显著改善我国的医疗水平。《纲要》还鼓励医药企业将目光放在传统的中药材上,努力发掘中医药长久以来治未病的作用,开发出相应的产品。
参考国外的医疗体系发展经验可以发现,想要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不仅需要齐备的医疗资源,更需要让这些医疗资源更加高效地发挥出作用。为此,增加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五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类别,鼓励社会资本连锁举办成为了医疗产业新的突破点。此外,《纲要》还鼓励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从而督促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
当然,健康产业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人们对于健康产业的不同需求也会造就不同的业态。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内,我国将迎来又一轮的婴儿潮。在这股浪潮中,母婴照料服务无疑会成为下一个行业风口。同样的,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类似旅游养老、医疗旅游等行业也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要打造一个健康的中国,就必须先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纲要》指出,城市和村镇作为我国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整洁的环境更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在完善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和确立卫生整治机制的同时,统筹规划城乡的卫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人们生活习惯造成的环境问题之外,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北京及周边地区为例,雾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被当做城市的名片,对城市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环境下,当地居民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增高。为了预防其他地区再次出现这样的状况,《纲要》要求各地环保部门要加强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
在当下,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为造成的伤害也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一大原因。随着我国从单纯的农业大国向制造强国和服务业大国迈进,工伤事故的发生率也在提高。此外,职业病也一直困扰着劳动者们,一些高危行业的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维护公共安全,《纲要》再一次强调了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从条款中我们可以看到,《纲要》要求企业通过建立风险管控等级和隐患排查机制,从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危害后果。同时,企业还需要对职业病建立监测和普查机制,政府和医疗机构也要加强职业病治疗和健康干预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努力降低职业病的发病概率。
此外,对于道路交通事故、公共消防事故、传染性疾病、外来疫情入侵、违规食品药品等危害公民健康的因素,《纲要》也提醒相关部门做好预防措施。在此基础上,各个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措施,以求突发状况下能最快地控制险情。
说一千道一万,外部环境和医疗保障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真正决定健康中国战略能够良好实施的关键在每一个公民身上。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一样,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因此每一位公民都需要认识到对于自身健康的责任。
在过去,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学生成为这一教育方针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求学历程中,为了提高文化课成绩,体育课常常被占用,更遑论为每个学生传播相关的健康知识。为了改善这一局面,《纲要》中提出要将健康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的每个阶段中去。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健康的相关知识,做到授之以渔,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拥有健康意识的人才。
有了维护自我健康的意识之后,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健康知识来充实和完善每个公民的健康知识体系,以此形成真正健康的生活习惯。以饮食健康为例,我国每年都会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本指南汇聚了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引导居民形成科学膳食习惯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这些成果的转化率令人堪忧,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各类饮食谣言依旧被许多人转发。为此,《纲要》提出要将真正科学的饮食习惯带给每一个人,尤其要重视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场所的科学饮食问题。
除了要有健康的饮食习惯之外,远离危害健康的物品和生活习惯也是格外重要的。从北京2015年最严控烟令开始,控烟限酒行动开始在大范围内实行。《纲要》也指出,推进无烟环境、加强戒烟教育不仅能够打造健康的环境,还能有效地控制吸烟人群,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同时,《纲要》还要求加强性教育,摒弃过去谈“性”色变的思想。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地加大,导致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在都市群体中蔓延。《纲要》还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应抱有忽视和偏见,真正去建立一个合理的救治和辅助康复的机制。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对重点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监测和干预,预防和提高应对突发心理问题的能力。
沈奕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