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2018-04-25 06:13乔志丹
科学与技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科技的不断突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应用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对策,为大学生就业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实践意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文化知识薄弱,专业基础不牢固,缺少主动实践的意识与创造性。自身不太重视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把重要的创业理论当成说教。另外,当代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思想易冲动,判断力不准确,一定程度上不能脚踏实地的接受教育;而且好奇心强,做事倾向于走捷径,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实践能力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此外,大学课程相对于初高中而言明显较少,管理力度也相对较松,学生自我约束力不足,逃课现象普遍存在,过于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失去主动自我实践的意识,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就业实践教学模式不完善

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展开,需要课堂理论与课外实际训练相结合,但许多高校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不平衡、不健康发展,也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甚至部分高校根本不开设相关课程,无论从教学实践上还是从教学态度上都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生毕业后,部分高校并不能向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一方面高校将培养学生就业实践的能力过早的寄托在未来企业身上,另一方面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一旦自身能力低下,企业又将学校视为不负责任的过错方,最终将促使高校与企业相互推脱责任,而其中真正受害的是学生本身,若以此恶性循环,必将导致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低下。

3、就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内容的好坏,首先影响着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兴趣的高低,其次决定着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高低。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展尤为不重视,从内容上看,仅仅是在当前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如何制作简历上做出解释,并不具备现实意义,更不能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提升自我;从教育方法上看,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大学生整体的就业素质难以得到全面提高。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对策

1、帮助大學生增强自身的就业实践意识

大学生才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并占据主导地位。只有自我就业实践意识明确后才能确保就业指导工作有序且有效展开。高校要让学生重点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从思想上教育学生;从政治上规范学生,增强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另外,高校要从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严加管教,力求从根本上杜绝逃课现象,做到从制度上约束学生,从而保证课堂效率,增强学生自身就业实践意识。

2、建立健全就业实践教学机制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开始于大学在校期间,由此可见,高校不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更是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发展的推动者。学校有责任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就业教育机制。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进行实际的就业训练。高校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向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人才输出,让大学生尽可能在毕业之前就了解到当前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需求,让学生真正把企业当作“第二课堂”。此外,高校可以采取“双导师制”,既一方面在校内分配导师,主抓理论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企业内另外设置一个导师,主抓业务的实际操作与训练校。校内校外互相配合,理论联系实际,双管齐下,将培养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当作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3、丰富创新就业实践的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思维灵活,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程度深,对未来就业问题有自己的认知和喜好。很显然,仅靠课本和理论知识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和特点改善教学内容。例如,进行与就业相关的开放性话题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促使群体之间相互吸收和借鉴。其次,可以进行模拟面试与就业,让学生感受到就业的竞争压力,实际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其工作性质。另外高校也要结合就业现状引入管理学,营销学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就业走势,最大限度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也是衡量高校人才教育成果与社会人才需求契合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就业形态颇为严峻,但总体而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实现三方共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产业链。同时,随着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这一举措也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可.大学生就业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前2015,(03):28

[2]王鸿政.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之实践能力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0,(08):56

[3]阎小民.预就业”实践培养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81

作者简介:乔志丹(1990.8—),男,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教育。

(作者单位:青岛工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