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英
摘 要:提高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实效性对增强体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国内19所体育院校为研究对象,结合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相关要求,以体育院校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职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对当前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从提高重视、构建全程教育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师资队伍、引入社会资源等方面提出增强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实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实效性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新的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实施就业指导的主要手段,承载着重要的就业指导任务。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专门体育人才的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专业性强、就业面较窄、市场需求量较小,而体育生自身又有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质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等特点,更加大了就业的难度。据调查显示,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低,不到同期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学生就业观念仍有待改变。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由于起步晚、重视不够、师资较弱等原因,存在着实效性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提高就业指导课实效性是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课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与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通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进而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7]26 号) 明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的发展完善应立足于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突出时代性和实践性,用系统理论构建规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体系。这为我们今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根据体育院校和体育生实际,及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提供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供给和中高端提供。也就是说,进一步优化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为体育大学生提供更多具有个性化和实效性的就业指导。
三、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现状和问题
按照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要求,我们对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19所体育院校就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体育院校均加大了对就业指导的重视,就业指导课普遍被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课程管理部门集中在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和人文社科教学部等通识教育部门,授课的老师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和辅导员,部分院校与企业合作,引入网络教学;1所学校有校本校材。但整体上,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学与实际脱节,课程实效性不足,没有切实起到提升体育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作用。
(一)课程重视不够,教学质量不高
当前,体育院校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導课,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却还不够,绝大多数体育院校还没有把就业指导当作一门专业学科来研究和建设。部分院校课时不足,达不到教育部的38学时的下限。从教学管理部门来说,就业指导中心承担着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很难集中精力投入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而就业指导课任课老师多由辅导员兼任或其他相近学科的老师兼任,前者日常事务性工作多,后者也往往由于兼任而投入不足,且两者均缺乏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方面则多为了刷学时挣学分,缺少对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当前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还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院校还沿用着大班上课的形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效果。讲述内容大多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传统理论知识,脱离实际,缺乏市场导向,同时未能结合体育体院不同专业的特点做有针对性的指导,满足不了学生需求,缺少实效性。
(三)体系不健全,缺少全程化指导
当前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忽视了对大学四年学生成长过程的引导。就业指导课或者安排在高年级甚至毕业年级,或者采用大一上职业生涯规划,大三上就业指导的模式,缺少覆盖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体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所以就业指导课具有系统性,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四)教学人员专业化不够,教学研究欠缺
体育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多数是“兼职”,缺少“正规军”,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其次就业指导教师本身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对就业政策了解不全面或理解有偏差,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知识和教学经验,加上学校忽略了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没有提供充足的外出学习和交流地机会,就业指导教育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造成了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性不足的局面。师资水平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造成了就业指导的教学研究、教材编写处于落后状态,使得就业指导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提升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对策和建议。
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应该立足于体育特色、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要求,创新教学形式,拓展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专业性、实效性,使就业指导课真正能够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一)提高重视,保证就业指导课作用的发挥
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体育生自身的特点要求体育院校进一步加强对就业指导的重视。体育院校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新形势下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重视。要强化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保证课程作用的发挥。首先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学时,注重实效;完善学科建设机制,保证充足的资源和资金支持,为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持。
(二)改进教学教法,提升课程质量
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立足体育院校大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设置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首先,从课程内容讲,要结合体育生实际,帮助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要契合专业特点,针对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注意结合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最新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政策、案例,增强内容的实效性。其次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体育生爱动不爱静,不喜欢理论灌输的的特点,尝试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研讨式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要创新思路,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打破课程的时空限制,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三)建立覆盖大学四年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不只是技巧的灌输、知识的传授,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就业指导课程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需求,在把握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短地设计教学内容,将其贯穿到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我们建议,大一阶段以培养职业规划意识为主,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认知自我,认识职业,有意识规划大学四年生活;大二侧重将专业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同时了解创业知识;大三以职业定向,结合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大四阶段以职业准备为主,包含就业政策讲解,求职技巧与职业选择,提升职业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四个阶段,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形成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师资是就业指导课的重要环节,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就业指导课实效性的关键。体育院校要着力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从教师选任上,注重面向就业工作一线的人员,打造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既有辅导员、行政人员,同时又要有一定数量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既有校内人员,也可以邀请各方面专家充实到教学队伍。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能力。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此外,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监督、指导和考评,以评促教,并为就业指导教师搭建发展平台,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将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系列。
(五)引入社会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社会衔接体系
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要求它不能“闭门造车”,而是积极与市场接轨,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从课程教学上来说,可以调动社会资源,与校外辅导机构、企业合作,采取与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其次,体育院校要构建自己的市场调查机制,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紧跟时代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加强与社会体育机构或单位机构联系,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校外导师制度,建立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密切与市场的合作,构建开放的就业服务体系,有效整合资源,提升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芳.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途径探析[J].教学与职业.2012.04(11).141-142.
[2]白文飞,徐玲. 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兼谈6所体育院校200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8(03):54-57.
[3]陈高朋.体育院系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初探[J].赤峰学院学報(自然科学版).2012.09(09):70-72.
[4]赵 冰.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内容和实施体系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11.4(04):79-86.
[6]赵乐发.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策略[J].科教导刊.2015.3(上):165-166、188.
[7]高玉梅,杨景龙.“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