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舒婷
摘 要:贾岛虽然以“释子”形象深入人心,但其本人确是一个典型的“穷儒”。本文主要通过经济、政治、用世之心三个方面论述贾岛的“穷儒意识”。经济上,贾岛一生长贫,穷困潦倒;政治上其屡试不第,无官受黜。然而贾岛却有着一颗强烈的用世之心,具体体现在对功名、立言的追求,以及爱国忧民、为官勤恳。
关键词:贾岛;穷儒意识;经济窘困;仕途坎坷;用世之心
闻一多先生认为贾岛“形貌上虽然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但遍览贾岛的诗歌可以发现,贾岛的主要思想仍属儒家,他本人亦是一个典型的“穷儒”。本文受邓魁英先生《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所启发,希望通过贾岛的诗歌探讨其“穷儒”形象及“穷儒意识”。
一、何为“穷儒意识”?
邓魁英先生在她的文章《杜甫的穷儒意识和诗歌创作》中对穷儒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所谓“穷儒”,指的是“压根儿没有机会出仕,或半路不得不放弃官职的生活贫困的读书人,他们首先是经济上的贫困者,同时又是政治上的‘失意者”。“穷儒意识”是一种情感化的道德观念,这种思想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以“君子固穷”来勉励自己安贫乐道,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即他们在穷困潦倒的同时具有强烈的用世之心。
二、经济之“穷”:一生长贫,穷困潦倒
“贫困”是贯穿贾岛一生的关键词之一。在“衣”方面,“身上衣频寄,瓯中物亦分。”(《卧疾走笔酬韩愈書问》)“长江飞鸟外,主簿跨驴归。逐客寒前夜,元戎予厚衣。”(《谢令狐相公赐衣九事》)贾岛平时身上所穿的衣服经常要靠朋友师长接济,甚至被贬遂州所携冬衣,还是令狐楚相赠的。“食”方面,箪瓢屡空于贾岛而言是常有的事,“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朝饥》)无米可炊,无柴可烧,食不果腹,实生悲伤。在“住”的方面,贾岛和当时一些贫寒的士人一样,居住在长安靠近终南山的郊区。姚合在《寄贾岛阆仙》中形容贾岛的住处:“所居率荒野,宁似在京邑。院落夕弥空,虫声雁相及。”可见,贾岛的住所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只有草木鸟兽相伴,甚是孤独寥落。在“行”方面,贾岛只有一头羸弱的病驴,临终前贾岛的财产也只有“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唐才子传》卷五)贾岛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也感叹道:“纵把书看未省勤,一生生计只长贫。可能在世无成事,不觉离家做老人。”(《咏怀》)
三、政治之“穷”:屡试不第,无官受黜
自元和七年(812)定居长安开始应举求仕至开成二年(837),“责授遂州长江县主簿”,此25年间,贾岛“年年供应在名场”(姚合《送贾岛及钟浑》),屡败屡战却屡战屡败,一直都未能荣登科第。
倘若抛却其“不善程式”(《唐摭言》卷一、二)的主观原因而言,中唐官宦势力直接介入科场,操纵进士取第的人员、贿选等现象频繁出现,如此恶劣的科场风气也使贾岛这类贫寒仕子难有出头之日。屡试不第的贾岛对这种社会风气有切身的感受,他曾写诗揭露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下第能无恧,高科恐有神。”(《寄令狐相公》)直言科场攀援权贵取第的黑暗行径。他曾作《病蝉》一诗,将自己比作病蝉,将大权在握的公卿大臣比作迫害病蝉的黄雀与鸢鸟,最终因其耿介直言为当权者所恶,而遭受“飞谤”,责授“长江主簿”,流放到偏僻小县。
贾岛不第得官并非一件喜事,相反却是无官受黜。《鉴诫录》卷八记贾岛被贬一事曰:“制下,岛因授此官,永难贡籍。”即贾岛永远失去了进士考试的资格,在唐代是非常重视进士考试的,“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唐摭言》卷一),即使是做官了但并非进士出身,终是人生一大憾事,贾岛授长江主簿之所以被称为贬谪,大概因为如此。由此看来,贾岛在政治上亦“穷”,科考之路十分艰辛,政途非常坎坷。
四、用世之心:积极进取,爱国怀民
中唐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既回不去盛唐的繁华,又还不至于像晚唐一样完全走向末世,文人既怀有盛世不再的哀叹,又寄希望于国家中兴的美好理想,这种社会风气在贾岛身上亦有所体现。闻一多称贾岛“形貌上虽然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这是针对贾岛的佛家退隐避世思想而言的,但正如齐文榜先生所说:“还俗后贾岛的佛教思想只是泯除逆境痛苦的鸦片,消极反抗现实的武器,而自还俗仕进起,贾岛思想的主导已由消极避世的佛家转向积极进取的儒家”。纵观贾岛诗歌,可以发现其强烈的用世之心,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积极应举,求取功名
前面已经说到,自元和七年入京求仕至开成二年责授长江主簿,贾岛一直在科场不懈奋斗了25年,其半生的精力全部投身于此。
虽然现实的不如意让贾岛一度萌生归隐之意,“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答王秘书》),但他最终还是没有选择逃避和退缩,而是以一股韧劲继续坚持。“有耻长为客,无成又入关。何时临涧柳,吾党共来攀。”(《百门陂留辞从叔谟》)虽守贫而壮志不减,他认为他已事从举业,一朝登第入仕,还是很有希望的。他有许多自叙豪情壮志的诗篇,如《易州登龙兴寺楼望郡北高峰》:“郡北最高峰,巉岩绝云路。朝来上楼望,稍觉得幽趣。朦胧碧烟里,群岭若相附。何时一登陟,万物皆下顾。”豪情万丈,颇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二)沉思苦吟,志在立言
儒家把“立德”“立功”“立言”奉为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作为儒家学子的贾岛也不例外。“通过立德、立功来实现人生价值,而科举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步骤;然到晚唐,尤其宣宗大中以后(宣宗将进士科的地位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举本身取代了修齐治平成为了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即科举从手段变成了途径。曹松云:‘为觅出人句,只求当路知。(《嵩义理言怀》)崔涂云:‘朝吟复暮吟,只此望知音。(《苦吟》)都明白到处苦吟是为了科举。”“诗歌作为科举的暂时替代物,成为文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主要载体。”由以上材料可以得知,唐代“立言”(即科举)成为“立功”“立德”的主要手段,中晚唐诗人执着苦吟,意在如此。
贾岛便是以“苦吟”著称,他终其一生沉思苦吟,把诗歌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唐才子传》卷五有一段记录就反映了贾岛对其诗歌的重视和珍爱程度:“(岛)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由此看来,苦吟于贾岛而言并非简单为了科举,更是其精神的支柱、生命意义的追寻。他渴望他冥思苦想得来的诗作能够为人所识、觅得知音,其诗中就曾多次出现“知音”二字:“知音岂易逢,孤棹负三湘。”(《下第》)“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他的诗歌中亦透露出其对身后名的在意,“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哭孟郊》)这种希望诗名闻达于世的强烈愿望是其用世之心的具体体现,与佛家追求无欲无求的觀念完全背离,贾岛确如齐文榜先生所说:“自还俗仕进起,贾岛思想的主导已由消极避世的佛家转向积极进取的儒家。”
(三)爱国忧民,为官勤恳
首先,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表面上虽然获得暂时稳定的局面,实则危机四伏。内有藩镇之乱,外则强敌压境,禁中有宦官之祸。此时的贾岛也幻想化身边境骁将,为国家平定祸乱,如“旧事说如梦,谁当信老夫?战场几处在,部曲一人无。落日收病马,晴天晒阵图。犹希圣朝用,自镊白髭须。”(《代旧将》)“胆壮乱须白,金疮蠹百骸。旌旗犹入梦,歌舞不开怀。燕雀来鹰架,尘埃满箭靫。自夸勋业重,开府是官阶。”(《老将》)这些诗歌抒发了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为报效祖国而大声疾呼的壮志豪情。
其次,他的诗作中亦有描写战争过后社会纷乱的场面,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如“几岁阻干戈,今朝劝酒歌。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旧宅兵烧尽,新宫日奏多。妖星还有角,数尺铁重磨。”(《逢旧识》)这首诗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与为官者奢侈浪费大兴土木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揭露统治者的腐败,寄寓对人民不幸的同情。
贾岛自身虽被贬为长江主簿,在任期间亦勤勤恳恳,任满转普州司参军,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官清廉,至死身无分文,只有一把古琴、一头病驴而已,蜀人因此画像、立祠以敬祀之,《方舆胜览》卷六三还把贾岛列为名宦之列。
五、结语
贾岛诗歌透露出来的枯寒瘦峭与其窘迫的一生极为相称,虽然如此,贾岛还是怀揣着一颗强烈的用世之心。在中唐,还有许多像贾岛一样生活窘困、仕途不顺却忧国忧民、寄希望于国家中兴的寒门仕子,可以说“穷儒意识”是中唐寒门仕子普遍的、真实的写照,贾岛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参考文献:
[1]邓魁英.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
[2]齐文榜.贾岛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张震英.寒士的低吟——贾岛诗歌艺术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齐文榜.贾岛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任文京.孟郊、贾岛的经济状况对其创作的影响[J].河北学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