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8-04-25 09:57许妍姬许梅花李香俊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型人才公共卫生

许妍姬 许梅花 李香俊

摘 要:随着最近全球频繁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文章从多元化教学模式、教材内容修改、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毕业论文提前实行导师制、加强师资培训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民族高校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出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并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4-0073-03

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一些不利于疾病控制因素的出现,如,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匮乏、原有生物病原体的耐药性变异、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城市地区人口的过度密集、国家和地区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全球步入了一个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时期。

2003年SARS事件以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更是此起彼伏,接踵而至,如,苏丹红事件、禽流感事件、四川猪链球菌感染事件、三鹿奶粉事件、H1N1流感大流行、陕西疫苗接种不良事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2010年西南干旱等。在应对这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均暴露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題,涉及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应急反应速度不快以及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缺乏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专业队伍等。日趋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态势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对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1-5]。

社会呼唤具备疾病和健康整体思维的、防治结合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医生。但是,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目前只有改革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以培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为核心,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培育出实践能力高、基础牢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型应急人才。卫生部指出抗击“非典”以后,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现已成为卫生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延边大学坐落于中国东北部,相邻朝鲜和苏联,随着国际化形式的迅速变化,我们必须培育出能够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边疆地区应用型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2010年延边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申请预防医学专业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同年开始招生第一批预防医学学员。延边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承担全校6个专业1000多名本科生和600多名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现结合国内一些兄弟院校的经验,从教学模式、教材修改、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探讨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一、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在预防医学专业的课堂上,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趋势的发展,应多增设讨论式或PBL模式教学以及发表

式模拟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突出的是主动学习,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锻炼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目前PBL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尤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教学案例是PBL的基础和灵魂。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真实而复杂的卫生学事件,用重要的线索激发学生自觉进行探索,通过材料能巩固理论教学上所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串联各类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提高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错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提出更多有意义、值得学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践学习。选取什么样质量的案例是PBL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应避免内容单薄,缺乏讨论空间,发生时间比较长且失去时代性的案例。一般以大班式为主,分4~6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和记录员[6]。

情境模拟法,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情境,并让学生扮演情境中角色,使其在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工作效率。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应创建应急现场模拟处置系统和虚拟情境实验室,利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提高“现场感”,通过网络模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手段,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现场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7]。

采取发表式教学方法,针对举例性较强的非重点的教学内容,采取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发表自己看法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练习PPT的制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的答辩或招聘会答辩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难忘的教学实习经历。

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跟上时代现代化的步伐

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体现在实验内容老化,知识更新慢,专业实验课程分散、重复,实践环节松散薄弱。近年来,虽然各项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比之下高校的实验教学却依然不紧不慢地按照原有的老一套方案进行着。很多实验内容还是按照十几二十几年前的老教材编排的,根本没有变化,忽视了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改进的某些技术,这些均未能体现在教科书和实验指导书上,实际教学严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需要专业教师以后编写理论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的时候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改进新的内容上,应跟进时代的步伐,减少验证性实验,尽量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重。

在教学内容上迎合新时期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发展趋势,在案例讨论课里尽量应用最近全世界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时调整实验内容,尽量找崭新的案例材料来更新和丰富实验内容,鼓励教师购买新时期的教学软件,来提升教学效果。

三、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多方位改革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积极引进新的实验仪器及现代实验技术手段,在现有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8]。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应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创建应急现场模拟处置系统和虚拟情境实验室,利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及“网络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模拟仿真教学系统须要体现近几年世界各地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场景和案例,以此达到实验室模拟演练应急场景,建立现代化的应急型模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达到“教”“学”“演”“评”四方面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现场判断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调查和处置能力、信息检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反应能力等综合应急能力。

四、修改培养方案,多增设核心课程所属的选修课

自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招生以来,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2020年)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年~2020年)精神,阅读有关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文献之后,结合延边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现有的特点,经认真调研、论证后,期间共修订了三次专业培养方案,2011版、2013版、2016版。

我国高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国外比较,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偏少。随着我国高校医学专业的发展动态,应增设相关研究生课程,并鼓励本科生选修[9]。新增课程与已开设课程应注意相互联系,使课程设置上更具系统性、实用性、新颖性。2016年修改培养方案让每个核心课程主讲教师提出1~2门新的选修课,根据时代的步伐可以体现知识的更新化、现代化,以及能够提高预防医学技能训练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017年专业教师们提出“社区流行病学与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环境与人类健康”“实用毒理学”等选修课。

随着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在实验课程上应选取最近全球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案例,重视有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解决问题,案例讨论等课程,比如,应重点设置“现场流行病学”等课程。此次在专业培养方案里新设置了“预防医学技能训练”课程,包括预防医学现场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与方法、毒理学自主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环境中放射性监测、职业卫生学调查、食物中毒案例分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能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及健康调查与评价等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预防医学综合技能。

五、毕业论文实行导师制,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科研是一项创新性活动过程,以某个问题为切入点,发现探索阐明一些结论,分析其可能的机制和后续的建议,完全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开拓过程,科研活动在本科生创新性人才培养中起到有效而实际可行的重要作用,是各本科专业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10-12]。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广义上来说,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应包括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处理能力和科研理论上的内在联系培养。这种培养从低年级开始,让学生系统学习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之初就将科研的思想贯穿深入到日常学习中,一直到学业的完成。

两年前,延边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每位教师分配3~4名学生,刚入大学的新生在学习和生活适应上或思想上有什么问题及时跟导师联系,可以解决班主任或辅导员未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另外,可尽早加入课题组,及早学习和熟悉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早期开发对科研的兴趣,这对以后更进一步学好各专业课实验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挖掘更多更广的知识。做得好的学生可以在2~3年内完成在刊物上发表论文,以此论文可以直接代替毕业论文。这对学生对教师都有裨益,对学生来说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闲暇之余抽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课题的研究,另外也可利用暑期时间来完成实验或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暑期时间的充分利用。专业和教研室层面充分支持本科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相关实验室全天候对本科生开放,努力保证本科毕业实习生和参加创新课题的本科生的实验和作业空间,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充分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立项以及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比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培训

若想改进教学质量,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着手,要保证金字塔状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年轻优秀的预防医学人才,只有这样专业才有发展,特别是国外或国内知名高校预防医学范畴内攻读完博士、硕士的人才要积极引进。公共卫生教育置于独立的一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师资背景几乎倾斜于清一色“医学”,大部分教师均是朝鲜族,要克服这些问题,今后人才引进方面注重第一学历本科为预防医学专业及相关公共卫生领域,积极引进汉族或满族教师。

另外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提高教学水平,多阅读课外辅导资料,从中索取适当的讲课材料。现在大部分教学内容枯燥、死板、脱离现实,很多课程都在纸上谈兵,与现实脱节严重,所以大部分教师也有必要到各毕业生实习点见习一段时间,比如,州或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医院各科室(营养科、ICU、体检科、心血管、泌尿内科、肿瘤科等)、统计局等地方,身临其境,感受一下一線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有根据地提高教学质量,以后也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栩栩如生地讲课。有些需要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课程,比如“公共卫生监督学”或食物中毒等方面的教学,可以邀请疾病控制中心的教师们担当此部分教学,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现实性、时代性。积极引进新的实验仪器及现代实验技术手段,及时开设讲座,对新引进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进行宣传,介绍安全而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七、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强现场工作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第二课堂”和多机构实习等培养机制,努力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多设立综合性公共卫生实习实践基地,“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各项综合能力[13]。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等课程的课间生产实习中,积极联系自来水厂、烟厂、印刷厂、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等实习实践基地。另外,随着现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爆发,在现场实验教学基地建设上积极联系疾病控制中心,建立模拟应急现场模拟处置系统和虚拟情境实验室,利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提高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4]。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改革,不断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的宝贵经验,坚信能把民族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办得越来越有质量,为迎合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努力培养出高质量的新时期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海燕,李菲菲,向浩等.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

[2]杨土保,孔繁晶,魏捷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J].实用预防医学,2012,(2).

[3]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3).

[4]肖海燕,何启强,陈年芳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

[5]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6).

[6]陈敏健,倪春辉,陈宇炼等.基于PBL的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7]曾怀才,贺庆芝,贺性鹏等.浅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8][9]孙品,周志俊.美国高校职业卫生专业教学特点及对我国职业卫生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

[10]延光海,齐鹏,朴红梅等.临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

[11]延光海,门继光,李良昌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实验教学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

[12]延光海,门继光,李良昌等.关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训的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13]袁国保,李乐,龙斌等.创新师资与平台建设模式强化预防医学专业应急能力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3).

[14]李红霞,蔡懿灵,沈慧.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在职业卫生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6).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型人才公共卫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