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本质 体验感悟
——《认识面积》教学实践与分析

2018-04-25 06:20周新娟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桌面周长长方形

周新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过程】

一、直观比较,初步感知面积

1.直观比较,引出“面积”。

师:(课件演示)仔细观察屏幕,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红点运动成红线段。黑点运动成黑线段。

生:我看到黑线段比红线段长。

师:这是两条神奇的线段。瞧!(课件演示线动成面)现在它们分别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和圆形。

师:如果用这两个图形进行涂色比赛,你会选哪个图形?为什么?

生:选圆形,因为圆小,涂色当然快。

师:你们都认为长方形的面大,是指哪部分?谁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指一指、摸一摸)

师:他指的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他指的这一圈是周长,不是面。

师:那你来试试吧。

生:像擦窗一样擦一遍。

师:那圆形的面在哪儿?(学生指一指、摸一摸)

师:像这样一块区域的大小数学上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师:现在我用一根长40厘米的线围成下面的图形,想象一下它们有面积吗?用绿色表示出它们的面积。

师:(最后一个图形有异议)都认为4号没有面积?请说理由。

生1:涂色的话那里会漏出来,要一直涂下去。

生2:他的意思是涂不完,不能确定面积到底是多少。

生3:那里不能有空隙,要封闭起来。

师:大家的意思是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你们与数学家的发现一样,真棒!请你与同桌指指周长、摸摸面积。

师:现在大家觉得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生:周长是测量图形一周得到的长度,面积是整个面的大小。

【策略分析:通过课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动态演示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的形成。通过交流讨论“选择哪个图形进行涂色比赛”,摸长方形和圆的面,暴露了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在认知冲突中适时引导,再次涂出周长和面积并课件动态呈现,让学生在触觉上体会“面”的真实存在,感知“面”是一片地方,“面”有大小,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辨析“周长”与“面积”。】

2.对比感知,构建表象。

师:你能找出比圆还大的面吗?生活中物体的“面”的面积又指什么?请你们找一个面摸一摸,想一想“面”指的是物体的哪一部分?

生:我找的是课桌的面,面积就是这个桌面的大小。就是围起来的部分。(边说边手势比划)

师:你说的是围起来的这一片区域的大小。

生:我摸的是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就是封面的大小。

师:数学书除了封面的面积,还能找到其他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的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没看到桌面的人也能知道桌面的大小?

生:课桌面的大小约这么大。(学生用手比划)

生:课桌面的大小约有四本数学书的封面那么大。

生:课桌的面约有十二个铅笔盒面的大小。

师:你还能选一个面介绍它的大小吗?(同桌交流)

师:现在请你们猜一猜,我介绍的是什么物体表面的面积——在教室里有一个物体,表面大约有四张课桌面那么大。你们猜猜可能会是什么?

生1:讲桌。

生2:小黑板。

师:哪个更接近呢?说说理由。

生3:小黑板。四张课桌面拼起来明显比讲桌的面大。

生4:老师,我们可以把小黑板拿过来比划比划。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面积”了吗?

生:面积就是一个面的大小。

生:一个面围起来的部分的大小就是面积。

师:“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面可以是物体的表面,也可以是封闭图形。

师:我们知道线的长短用长度来计量,今天我们知道一个面的大小可以用面积来计量。

【策略分析:在找生活中物体的面和“摸面”活动中进一步感受“面”的存在和大小。学生常误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数学书还有其他面积吗?”一问激起学生的思考,学生找到数学书的前后面等,认知迁移由“面”到“体”,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借助标准描述某一面的大小及猜测环节,用丰富的材料作基础,用语言促进感知,为进一步构建“面积”概念奠定基础。】

二、体验感悟,深度构建面积概念

1.面积比较方法。

师:我们刚才找的这些面,大小差距比较明显,用眼观察就能比较大小。(板书:观察)

师: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出示教材“做一做”)

生1:我觉得可以把蓝色长方形向右移到粉色长方形那里。

(学生课件演示)

生2:这样还是看不出来呀。

师:像刚才平移的方式让两个图形重叠,其实叫重叠法。像下面的图形就可以用重叠法比较。(板书:重叠)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之前我们用数学书封面去量课桌面,我们还可以找小一点的物体去量。

生4:能不能用橡皮来量?

师:你的意思是用橡皮的一个面去量,对吗?

【策略分析:创设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图形进行面积大小比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思考测量方法。当学生看到这两个图形的第一感觉就是平移图形,教师顺势提炼重叠法。当重叠法没办法比较出大小时,学生借助方法迁移用小面积来量大面积(上个环节已经历),用橡皮来量。这是一维认识向二维认识的一个飞跃。】

2.探讨度量单位,用“数”描述“形”。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和老师不谋而合。这儿有一个信封,请你们借助信封里的材料摆一摆、拼一拼,并做好记录。(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圆片、小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尺、线)

反馈:说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怎么摆的?

生1:我们小组是用圆片来比较的。长方形摆了8片,正方形摆了9片,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2:我们小组用正方形纸片来摆。长方形摆了8片,正方形摆了9片,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更大。

生3:我们小组用长方形纸片来摆。长方形摆了4片,正方形摆了4片还没摆满,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更大。

通过课件回顾不同方法:(小组中没有用三角形来摆,作为补充)

师:现在有四种摆法,你们认为用什么图形测量最合适?为什么?同桌交流。

生1:摆三角形太麻烦,要倒来倒去,摆不满还有空隙。

生2:我认为用正方形摆最方便,刚好铺满,不像圆有空隙。

生3:我认为用长方形来摆也会有空隙的时候,有时还需要倒来倒去的摆,也不合适。

师:大家的意思是用圆、长方形、三角形来摆有空隙,不能密铺,而且拼摆不怎么方便。而用正方形摆,不仅能密铺还很方便。用正方形摆为什么方便呢?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容易拼摆,也不需要转来转去。

师:真厉害!国际上就是规定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测量的标准。

3.出示图形如图:

师:老师按照你们说的用正方形去测量同一个正方形。一个用了9个小正方形,另一个用了4个小正方形,同一个图形,怎么测量出来的数据却不同呢?

生:因为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

生:用来测量的正方形的大小要一样大。要么都用①号测量,要么都用②号测量。

师:也就是测量的正方形大小要统一,即方格的大小要一样大。

师:通过测量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大小,测量法有哪些优点?

师生共同小结:测量不仅能比较出面的大小,而且还能用数据将面积究竟多大、大多少等表述的清清楚楚。

【策略分析:教师利用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学生在操作比较中经历“规则图形比不规则图形更适合描述面积单位”“规则图形中正方形最适合描述面积单位”的感悟过程,在思维碰撞交流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渗透了“测量”的数学方法和“比较”的数学思想。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面积的累加和密铺,测量就需要先确定一个标准单位,然后数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用数描述形,这样自然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本质意义,还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巩固提升,加深理解

1.填一填、想一想。

(1)如果每格的面积是1,图①②③④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发现?

(2)除了数格子知道面积这个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3)这些图形的周长相等吗?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将②号长方形进行变形,如图所示:

师: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往下拉,再往下拉,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小结:周长不变,面积越来越小。

【策略分析:此题主要有两个用意,一是通过数格子知道面积,还渗透割补方法为以后面积计算做好铺垫。二是打破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思维定势,即周长大,面积就大。通过直观感受,交流探讨,不仅厘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也不一定相等),也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即面积和周长易混淆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2.介绍面积的由来(略)。

四、回顾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呢?

猜你喜欢
桌面周长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圆的周长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用扑克牌摆长方形
基于APP在线控制双挤出头FDM桌面3D打印机的研制
桌面云技术在铁路行业中的应用
小长方形找朋友
分类数 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