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解决当前中国各方面难题和问题的长效之策,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础,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托,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本文通过对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背景来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最新的治国理念,把握其中的内涵十分重要。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
一、背景
(一)全球治理危机的应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治理已成为世界的关注点,各国对全球治理的呼声日渐高涨,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治理制度正处于转型的历史新时期。同时,世界各国在全球治理方面也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围绕着国家主权以及自身利益展开了博弈,全球治理危机悄然而至。
全球治理制度存有的合法性缺失问题是造成该结构性矛盾的主因。[1]西方发达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问题方面,一直着力构建以自身为主导的国际机制体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秉承自己的意志和利益逐步在全球治理中呈现出主导思想,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治理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的本质是资本主义,是以“私利物品”为己有的,而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世界各国在有序的秩序下,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在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制度下,并没有有效的防止近几十年来的国际经济危机,还不断拉大了贫富差距。实践证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这种全球治理制度很难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与支持。现如今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握着全球治理机制,主导国际事务,可望通过资本链与货物链将自身的危机转嫁给下游国家。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贸易争端、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大多数问题上有着全球治理制度的主要投票权和决策权,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以平等的地位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仍然难以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
全球治理是为了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在其本质上是“共同管理”,换一句话讲,全球治理就是世界各同的共同责任与行为,而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更或是霸权行为。全球治理应当体现的是绝大多是国家的主权和权利,而不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所制定的体制下的主权和权利,这样也就失去了全球治理的意义,就是单纯西方发达国家下的治理了。从世界范围来看,出现着任何新的治理机制和规则的建立,若没有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多数情况下,只得绕道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很多主权正在不断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手中释放出来。冷战之后,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日益呈现流散状态,从原有大国向新兴大国流散。冷战后国际权力格局呈一超多强态势,现在这种基本格局虽未发生根本性的转折但美国在全球权力分布中的份额比之以前明显缩小,管理世界事务的影响力明显不足。[2]但不足的是,全球治理的制度并没有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新兴国家很难享有应有的权利,从而又阻碍了全球治理的發展。
再者,全球化的发展主要还是由跨国公司为主,全球治理的理论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现行全球治理理论由发达国家学术界率先提出,因而有悖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3]
(二)我国社会变革的呼唤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正在全面、积极的参与这世界的变革,全球治理不断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与重视,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要迈好治理的脚步。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不同国家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我国走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道路。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我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久远,并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第二,我国全面深刻的变革仅仅是在这短暂的三十年里发生的。
我国的社会逐步从控制型走向自主型。以前,国家控制着社会的一切,社会分为命令者和服从者,呈现垂直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状,中央权力在上切实唯一的决策者。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垂直的自上而下不断发生变化。在纵向上,权力向地方和基层下放;在水平方面,权力向经济和社会领域转移。权力的下放和转移实质上是控制的放松,社会活动主体自主决策权的加强。这样,金字塔型的控制式社会就逐渐向网络状的决策型社会转变。[4]也就是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做的权利,我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我国需要不断更新和建立新的协调机制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我们从闭关锁国到当今对外开放,国际合作成为日常,涉及到各个领域。国际间的合作,国与国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摩擦,一方面,要主张自身主权与独立;而另一方面,又要更好的解决问题,这就对我国提出了新的要求。放眼到国内,我国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社会主体从整体向多元转变,活动主体不再仅仅是政府,市场、社会也日益成为主体。比如,民间组织不断兴起,人们对于自身主体意识正不断增强,自主性也越来越高。我国国家治理更是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
(一)国家治理
所谓治理,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简明扼要: 一是统治、管理,二是处理。[5]由此可见,治理是包含这统治以及管理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可以划等号。统治是人们通过强制力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活动,管理则是人们运用一定规则而进行的相互间平等的组织、协调活动。[6]治理既可以是具有强制力,也可以不具有强制力,它是统治与管理之间的一种行为。
从国家统治,再到国家管理,现在是国家治理,这三者有何区别,将从主体、方式、目的这三方面进行解释,从而更好的理解国家治理的含义。
从主体上来看,国家统治是以中央为主体,在上文中也说到,通过垂直自上而下的金字塔模式,主体是单一的,所有的决策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展开的,人们没有自主的权利,只需服从统治者的命令。国家管理的主体同样也是政府,注重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别,强调着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且管理的主体也很单一。国家治理与国家管理只有一个字的不同,但却又有大的不同。国家治理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仅仅有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等等都可以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每一个参与者都有着着权利与责任。
其次,方式上来看,国家统治是具有强制性的,是国家有计划的实施,而被统治者只是服从,被动的服从。国家管理同样是国家按照自身的计划,运用国家权力,通过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方式对全社会进行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领导、协调的活动。而国家治理是国家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运用国家权力,通过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方式对全社会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控制、引导、协调的活动。
最后,从目的上来看,这三者都是国家实现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政治参与也越来越广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提升,国家统治显得越来越隐性,国家治理也越来越起到主导的作用。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国家制度体系,但其内涵又远远超过国家制度体系。国家治理在治理过程中是需要受到制度的约束,没有一个制度体系,就很难将国家治理進行下去。任何人都可以依自己的标准、尺度来界定治理,那就毕竟造成大错,阻碍社会的进步,甚至是社会的倒退。
形成一个良好的国家制度体系,将有利于规范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行为举止,这种制度体系不单单是简单的法律法规的安排,更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之间以及党的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除了以上所说的,还包含其他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治理体系还包含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现状、社会状况、国民特点等等,它甚至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方向与道路。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国家治理体系。
(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相辅相成,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治理能力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是一种战略的筹划、一种大政方针。
在治理能力中,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治理主体的决策能力,国家治理的主体如果有着很强的决策能力,可以看清现状,高瞻远瞩采取的决策,并且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的多样化需求,这必将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国际事务乃至全球治理危机中都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是执行能力,执行能力在治理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让治理能力发挥作用以及怎样运用其治理能力,那就是要靠执行,也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把治理的对象、要求以及方式等在治理中不出差错的执行起来,让老百姓相信和放心执行者的能力,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政党活动规律角度去思考党的建设,不断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再次,执行能力中协调能力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比如说,多元主体必然有着它的优势,但主体的多元同样会导致主体之间产生矛盾,主体之间各执己见,那么在国家治理能力中协调能力同样发挥这重要作用,当决策与执行时,发生矛盾、冲突,协调能力有利于缓解各方的矛盾与冲突,让决策更好的执行。
最后治理能力中,还应有监督能力,所谓监督能力是监督上述几个能力的实施情况,是否根据人民群众的呼声,是否顺应社会的需求,是否能够处理好国家事务等等。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国家治理现代实现了我国治国理念的新变化,从中央到地方,通过简政放权、宏观微控释放市场活力;通过政社分离、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通过厉行法度、反腐扬清打造法治中国。逐步实现政府的有效限权、放权、分权体系,构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在制度现代化方面的努力,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这也充分地发挥了制度现代化在国家整体现代化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之效用。最后,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于军,王发龙.全球治理的制度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6(11):59-63.
[2]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4):7-9.
[3]刘友法.全球治理面临八大挑战.[N].人民日报,2013-01-19(02).
[4]杨雪冬.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球背景与中国路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4):15-21.
[5]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五版,第1758页.
[6]丁志刚.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J].学术界,2014(2):65-72.
作者简介:陈晖,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