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波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德州 253100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发病原因多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患者在发病后常会表现出局部神经功能受损现象,有着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其中吞咽障碍是最常出现的一种合并症状[1]。为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对于急性脑心血管病患者所存在着的吞咽功能障碍现象开展康复治疗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该研究探讨了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采取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情况,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3年3月—2017年5月该院所收治的200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颅脑CT或MRI扫描检查确诊,排除存在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症患者,将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106例,男63例,女43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7.5±5.1)岁;病程 1~20 d,平均病程(8.1±4.2)d;疾病类型:脑梗死69例,脑出血37例;病变位置:大脑左半侧35例,大脑右半侧71例。对照组共94例,男59例,女 35 例;年龄 41~82 岁,平均年龄(67.7±5.0)岁;病程 1~20 d,平均病程(8.0±4.3)d;疾病类型:脑梗死62例,脑出血32例;病变位置:大脑左半侧33例,大脑右半侧61例。将两组患者的各项常规性统计资料展开组间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于完全无法进食患者采取鼻饲营养摄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具体包括:①功能恢复训练。指导患者开展口唇、舌、下颌肌痉挛以及舌渐进肌肉运动恢复训练;摒弃、发声训练。可利用棉签蘸取少量酸性汁液刺激探拭患者口腔以达到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的的效果,诱导患者产生吞咽反应,并不断加强巩固这一过程,增强训练效果;指导患者闭合声门,喉上提起同时屏气用力吞咽以实施康复训练。②功能补偿训练。在患者进食过程中可使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以便于食物自然滑入胃肠道;所摄入食物应以具备一定粘性,同时温度偏低的半流质食物为主;在患者进食之时可选用相对较长的汤匙将食物直接送到患者舌根部位,在摄入液体食物之时应采取小口灌入的方式,由头侧向健侧低头吞咽;饮水可采用奶瓶吸入方式。③摄食训练。结合患者实际的吞咽功能恢复状况来把患者的日常饮食分成鼻饲、经口腔摄入半流质食物、正常饮食,逐渐增加患者的摄食量同时加快摄入速度;引导患者采取空吞咽及交互吞咽的方式来将咽喉部位的残余食物彻底清除。训练次数2次/d,30 min/次,以持续治疗4周为1个周期[2]。
①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治愈:吞咽障碍现象完全消失,可1次饮完30 mL温水且无呛噎情况发生;有效:吞咽障碍现象明显改善,可2次饮完30 mL温水且无呛噎情况发生;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②记录两组患者的每日进食情况,统计患者发生呛咳、误咽、肺部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并展开组间对比分析。
选用SPSS统计学21.0软件对该组研究所选取的各项统计数据展开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采用χ2对组间结果进行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临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做出评价,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达到了94.34%;对照组则为70.21%,对比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53,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比较[n(%)]
经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呛咳及误咽患者,有11例肺部感染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0.38%;对照组有6例呛咳患者,12例误咽患者,27例肺部感染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为28.72%。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率,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6,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情况比较[n(%)]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疾病,此病的发生可能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导致缺血性脑梗死,也可能是因脑血管破裂而导致脑溢血的发生,患者在发病后常会同时伴随出现各类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如失语、偏瘫、眩晕、呛咳、共济失调及精神类症状,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乃至于死亡。临床上将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种主要类型。其中前一种主要是指以高血压性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而后一种则包括了暂时性脑缺血、可逆性缺血脑部受损、动脉硬化脑梗塞及脑栓塞。其所共同包含的特征及体现为临床发病快,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在短时间内便会产生失语、瘫痪及意识障碍。且在短期内便会达到峰值水平,神经功能难以有效恢复,且预后质量无法得到有效。在临床诊断时应予以重点关注,以期达到尽早诊断的目的。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4],急性脑血管病现已与心脏病及肿瘤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致死病因,有着极高的临床致死率。在目前我国的多个地区当中急性奶血管病的发病率长期居于高位水平,对此我国也已成立起了多个研究机构,针对脑血管病的临床防治展开了深入研究。急性脑血管患者同时发生吞咽功能障碍情况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出现这一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延髓吞咽中枢受损并造成延髓麻痹,亦或是发生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假性延髓麻痹现象,最终致使患者病发吞咽功能障碍以及语言障碍。以往大量的临床研究均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同时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群体,约有40%~80%的患者在出现吞咽功能障碍1个月内其吞咽功能障碍便可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因而,吞咽功能障碍对于患者身心情况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患者的发病早期阶段。尽管这一种并发症现象只是会出现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较早期,大部分患者可达到自愈效果,然而一旦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症状还将会引起患者对食物亦或是口腔与鼻腔分泌物的误吸现象,并最终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引发严重的肺部感染症状,对患者的预后效果造成严重影响,症状严重者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针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后采取适当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该次研究中,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了常规药物辅之以鼻饲饮食的治疗方法,而针对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了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所有患者采取了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达到了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表明,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的早期阶段对患者采取康复训练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并由此促进患者预后生存能力的显著提升。针对促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展开具体分析。很大概率上是因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实施各项康复训练措施来促进对患者肌肉运动协调能力的增强,并还可起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进一步实现对神经往往的进一步塑造,增强侧枝芽生,并由此确保患者的吞咽功能也可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得以有效恢复。同时通过采取适当的饮食调整措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患者呛咳与误咽等不良情况的有效避免,最终达到降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时,可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显著促进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5):598-600.
[2]李茜,代娜.浅析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2):284-285.
[3]吴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0):33-35.
[4]杨琪.依达拉奉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z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