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红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林业局,辽宁朝阳 122000)
榆叶白鹃梅(Exochorda serratifolia),属蔷薇科白鹃梅属落叶灌木,植株高可达2~3 m。耐旱、耐寒,萌蘖性强,较耐瘠薄,具有重要的科研及生态价值。叶、花营养丰富,当地春季普遍食用。
辽宁省凌源地区北部一些自然植被茂密的阴坡有零星分布,南部青龙河流域野生分布较多,常生长于山坡、林缘、河边及灌木丛中,在一些阳坡或立地条件好的地块有大面积生长。
2016年5月,林业技术人员对天然白鹃梅灌丛进行专项调查,地点选择在三道河子镇六道河子村小桦皮沟,选取有代表性地块进行标准地调查,调查面积10 m×10 m,海拔高度734 m,坡向南,上坡位,土层厚度6~10 cm,郁闭度0.9,调查记录灌木品种、株数、盖度、高度等,整理结果详见表1。
表1 白鹃梅灌丛调查统计
3.1 优势种 榆叶白鹃梅为本群落的优势种,虽然标准地的立地条件并不优越,但足以看出,平均高度1.8 m,种群数量占绝对优势,本群落的建群种为白鹃梅。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L.)和蚂蚱腿子(Myripnois dioica Bunge)数量虽大,但均丛状生长分布,处于灌丛的最下层,对群落的生态影响相对较小;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和蒙古栎[Xylosma racemosum(Sieb. et Zucc.)Miq.]等,在群落自然演替中,株数比白鹃梅相差悬殊,在本群落中的生态影响仍以优势种白鹃梅为主。
3.2 群落的自然演替 从调查结果看,本群落处在自然演替进程中,大果榆、蒙古栎和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株数达到5 100株/hm2,平均高度超过或接近优势种白鹃梅,在灌丛中属于上层,具有优先接受阳光照射的条件。因此,下一阶段本群落会逐渐由灌木群系向小乔木演化。锐齿属李(Rhamnus arguta Maxim)生长速度慢,不会成为优势种。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以小叶白蜡为优势种的次生林,蒙古栎和大果榆为伴生树种,乔、灌、草自然搭配,生态功能稳定。
3.3 生物多样性 调查地块立地条件中等,与其他相似灌草丛或宜林地相比,白鹃梅群落内灌木品种更多,种群数量较大;小叶白蜡表现出的东北植物区系特征更多一些,其他物种如属李、大果榆等蒙古植物区系特征更多,本群系具有一定的植物区系多样性;灌木下草本种类更多。另外,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的果实营养丰富,能为鼠类等多种动物提供食物,也能为肉食性动物生长创造条件。因此,白鹃梅灌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3.4 耐旱性 从灌丛群落结构看出,灌木品种都具有耐旱、抗贫瘠的特性,如大果榆、属李、蚂蚱腿子和荆条(Vitex negundo L.),其他品种抗旱性稍差一点,但各品种组成群落后,都能较好生长。特别是小叶白蜡,抗旱性能不太强,在群落中平均树高能达到1.4 m。这足以说明群落的整体抗逆性较强,保持水土等生态作用更大,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4.1 封育措施 政府采取大面积封山禁牧、封山育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原有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发挥乡土树种的优势,有效扩大天然乔木、灌丛及草本植物数量,保证了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也促进了植物和动物资源的多样性进程。
4.2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人工措施栽植或种植部分适宜的乡土树种,如榆叶白鹃梅、大果榆、小叶白蜡等,逐渐改善原有自然群落结构,以人工措施加速群落自然演替进程,达到尽早郁闭,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群落。